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

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

ID:11476256

大小:6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2

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_第1页
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_第2页
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_第3页
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_第4页
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 赵济 王静爱 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下称农牧交错带)是北半球环境危机带(EnviromentCriticalZones)的组成部分。它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半干旱地区,呈东北-西南延伸,东南-西北更替(图1),面积约有26万平方公里[1]。其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高平原和平原,植被以森林-灌丛草原、草原为主,土壤则为黑钙土、栗钙土、黄绵土及潮土。本文在分析研究区的环境与资源特征基础上,着重讨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一、环境与资源特征 农牧交错地带正处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内陆干旱区之间,内蒙

2、古高原与华北和东北山地,蒙古族居住区与汉族居住区,牧区与农区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450-250毫米,且由东南向西北更替,空间递变率8-8.5毫米/100平方公里。降水集中夏季,七、八两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5-55%,年际降水变率20-50%。在降水主导下,地貌对水热再分配的作用,使得研究区的环境与资源具有如下特征。(1)地理环境地域分异明显。宏观地理环境呈东北-西南延伸,东南-西北更替的带状分异规律,即由西北高平原、丘陵牧农交错的地理环境,经中部山地丘陵林牧农交错的地理环境,向东南更替为丘陵、黄土台地、沙地农牧交错的地理环境。(2)环境演变敏感。水分条件的不稳定性导

3、致整个地区环境演变非常敏感,突出表现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带的空间分布不相吻合上,即显示出时间上的后滞现象。在研究区西端的鄂尔多斯高原,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地段,土壤地带较相应的气候带偏西50公里以上。水分条件的不稳定,使第一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农牧交错地带空间摆动幅度达90-100公里[2]。(3)农牧交错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现状表现为农田、草地、林地在空间上交错,在时间上时农时牧,自仰韶文化以来,曾经历过5次明显的农牧交替。此外,民族也具有明显的蒙汉交错分布特征,研究区东部的哲里木盟和赤峰市蒙汉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36.39%和61.03%、11.10%和8

4、6.81%。(4)生态环境脆弱,多灾,灾情严重。植物、动物群落单调,深受降水多寡影响,显示出不稳定的易变特征。研究区中西部(呼和浩特及邻近地区),1850-1950年的100年中,共发生各类灾害221次,灾情达到5-6级的占20%左右,在众多灾害中旱灾和水灾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霜灾和雹灾[3]。(5)地下资源相对丰富,地表资源相对不足。这一地带矿产资源以煤、有色金属为主,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业已大规模开发的有东胜、准格尔煤田,霍林河矿区和元宝山矿区等。其中东胜、准格尔煤田800米以浅保有储量达1212亿吨。水资源在东部地表径流相对多,赤峰市为31.02亿立方米

5、,哲里木盟为8.1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前者825.2立方米,后者330立方米,均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250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土地资源中,河谷平原、河湖平原占有量赤峰为24436.8平方公里,人均0.65公顷,哲里木盟为26300平方公里,人均1.06公顷。 二、土地利用特征 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大致包括43个旗、县、市,人口约1400万。土地类型多样,例如哲里木盟和赤峰市山地、丘陵、台地、高平原、平原和沙地分别占各盟市面积的12.6%和23.59%,7.75%和25.36%,1.46%和6.50%,<1.0%和0.27%,45.67%和30.89%

6、,32.52%和13.39%;土地类型分布具有水平方向的分带性和垂直方向的成层性;土地自然生产力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叠加十分突出。在长期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成下述特征。 1.不同空间尺度上农牧用地交错 图2概略地显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宏观分布结构。由于受降水与土地类型条件的限制,一方面表现为西北部的牧农交错,中部的林牧农交错,东南部的农牧交错的带性分布;另一方面还表现出不同地貌单元,次一级的农牧用地的交错特征。图3分别显示出土石质山地丘陵(图3a赤峰地区)、黄土丘陵(图3b清水河地区)、高平原(图3c阴山北部地区)和沙地(图3d科尔沁地区)四种主要地貌类型区的土地

7、利用交错分布特征。这种农牧交错特征在更次一级地貌部位上亦有明显反映。 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总体上看,是符合区域土地资源分布规律的,是长期以来人-地关系协调的结果。但黄土丘陵区连片过度开垦,造成不合理的空间结构。  2.初步形成乔灌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三北”防护林体系在研究区初见成效,形成了斑点状乔木林与条块分割的灌丛、草地交错的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由东北向西南断续成带。该防护林带对耕地防护、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有明显效果。 3.旱耕地、放牧草地占优势,工矿用地甚少 研究区土地利用构成(见表1)平均为6草1林2分田。耕地比例远远高于纯牧区,而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