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

ID:11919922

大小:976.00 KB

页数:166页

时间:2018-07-14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_第1页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_第2页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_第3页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_第4页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序号元数据逻辑辑名称元数据物理名称备注1题名“包”字开拓了农村致富之路2作者任祥祯3正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在中共通江县委办公室任副主任,对会后全县农村包产到户的曲折经历,至今记忆犹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农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推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年1月,县委责成农工部和农林局调查总结苗南公社城西大队试行“五定一奖惩”(定人员、作物面积、工分、、投资、产量,超奖短赔)的经验,通报全县仿行。是年冬,县委组建工作组,分别在高山区

2、铁溪公社、低山区春在公社进行划包产田土、分组作业的试点。至1980年9月,全县试行包产的生产队达到1621个,接近占生产认总数的一半。但包产的类型较多,以只包集体不便经营的部分早地为主,有1070个队,包土不包田的540个队,田土全包的仅11个队。是时奋对包产到户的看法极不一致,上至地委,下至生产队,倾向于“分步到位”,即先包弄地、零星地块,再包早地,最后再包水田,边走边看,少担风险。公社、大队、生产队的老党员、老干部,不少人想不通,认为包产至户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步退到解放前。”广大农民,尤其

3、是劳强户力主“一步到位”,全部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同年冬,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题讨论农村的生产责任制,经过激烈争论,一致同意放手搞包产到户。县委主要负责人说:事关重大,还是请示地委后再定。立即打电话请示,地委回答:以“水统早包”为主。即只包旱地,水田仍统一作业。自此,“水统旱包”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至1981年夏,全县“水统早包”的生产队达到2123个,占生产队总数的64.3%。秋末,’地委主要负责人调离后,“水统早包”‘渐次让位于包产到户。1982年10月统计,全县田土全部包产到户的生产

4、队达到3262个,占生产队总数的98.7%。1984年初,我调到平溪区委工作。是时,全县以户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完善。经与基层干部和农民多次交谈,从他们的一张张笑脸上,从四山五岭的丰收景象中,我更深刻地领悟到是“包”字开拓了农村的致富之路。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三五年的探索,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对包产到户的认识不再是“分田单干”了,真正承认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包产到户对解放生产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包产到户,、确定了农民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该种什么,“自己说

5、了算”,地尽其利;包产到户,明确了农民应尽的责任,肩上有实实在在的“压力”,几增强了种田的责任心,人尽其力,;包产到户,核定了农民的经济利益,一年该产多少、交多少、留多少,事前“早知道”,越舍得投人,获利越多。包产到户的开始,便是农民向贫穷宣战的开始。从试行包产的1980年与完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1985年相比:全县农村住户人均纯收人在150元以下的户数、人口,分别由占全县总户数、总人口的68%和68.51%,降为8%和8.6%,约占一半的户数、人口的人均纯收人达到300元左右;人均占有粮食由2

6、21.5公斤增至463公斤;家庭现金支出由人均57.3元增至250.91元,其中生活消费的现金支出由人均44.16元增至125.66元;每百户农民年末主要耐用品的拥有量,自行车由不足1辆增至3辆,缝纫机由5架增至7架,钟表由15只增至80只,大型家具由265件增至400件,收音机由10台增至47台。这些统计数字证明,“包”字姓社,是“包”字把“财神爷”请进了千家万户。五年的变化,使农村干部和广大的农民群众更坚定地相信:“包”字再插上“科技兴农”的翅膀,农村致富之路将越走越宽,农民奔小康的日子为期不

7、远了。(作者为通江县政协委员、县志编葬委员会副主任)4图书名称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5所在页码1序号元数据逻辑辑名称元数据物理名称备注1题名“张琨案”真相与《冤狱“张琨案”始末》2作者刘龙天3正文1964年发表在(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中,廖铭吉所写(冤狱“张琨案”始末)一文严重歪曲事实,为了维护史料的严肃性与真实性,澄清事实真相,我这个当年的知情人如实将“张琨案”发生前后经过叙述一番。张继是我父亲的老朋友。1944年张继的儿子张现因患精神病,由重庆到成都精神病院治疗。那时我家住在成都

8、驷马桥乡间。张继夫妇给我父母写信,委托我父母就近照顾一下他们的儿子。当时我父因公务远离成都,我母接信后就去医院探视。张琨自幼就认识我的母亲,他见到我母十分高兴,而且精神也很正常。他向我母抱怨医院生活环境不好,想出去看看。我母征得医院同意曾邀他到我家吃了一顿便饭。张琨见我家在乡下,环境清幽,很感兴趣。后来,张琨父母感到儿子长期住在医院,对他的精神不利,就托人在外租房,让儿子搬出医院。因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张继夫妇同意让张琨暂住我家。我母考虑两家友谊慨然允诺。于是张琨搬来我家居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