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与蔺相如学案

廉颇与蔺相如学案

ID:12055411

大小:4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5

廉颇与蔺相如学案_第1页
廉颇与蔺相如学案_第2页
廉颇与蔺相如学案_第3页
廉颇与蔺相如学案_第4页
廉颇与蔺相如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廉颇与蔺相如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廉颇与蔺相如》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识记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2)准确翻译文中词句,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词。(3)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导学提纲自学识记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进而准确翻译文中的语句。(2)通过合作释疑,梳理脉络结构,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探究】1

2、、通假字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通“否”不给)臣愿奉璧往使(通“捧”捧着)拜送书于庭(通“廷”朝廷)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通“佯”假装)召有司案图(通“按”察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2、古今异义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指出来给……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义:而往,到那里)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盟约)不如因而厚遇之(古义:趁此就)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内外亲属)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古义:第二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古义:不前往)于是相如前进缻(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秦王不怿(

3、古义:对这种情况)吾羞,不忍为之下(古义:不愿意)3、词类活用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使动用法)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使动用法)大王必欲急臣(使……着急,使动用法)归璧于赵(使……归,使动用法)秦王恐其破璧(使……破,使动用法)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使……结束,使……归,使动用法)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坚固明白,使动用法)5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名词作状语)怒发上冲冠(向上,名词作状语)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名词作状语)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名词活用作动词)乃使其从者衣褐(穿,名词活用作动词)怀其璧,从径道亡(怀揣,名词活用作动词)秦

4、御史前(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名词活用作动词)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意动用法)4、特殊句式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以勇气闻于诸侯(状语后置)拜送书于庭(状语后置)设九宾于庭(状语后置)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状语后置)君何以知燕王(介词宾语前置)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徒见欺(被动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遂与王会渑池(省略句)相如闻,不肯与会(省略句)5、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

5、予,即患秦兵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本文开头对廉、蔺二人的出身按传记的一般写法简略介绍,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它还有更重要的作用,请概括说明。提示:

6、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鄙视蔺相如的出身、不服蔺相如官职在自己之上埋下伏笔,为刻画廉颇勇于改过、蔺相如先国家后私仇的形象做了铺垫。2.“完璧归赵”5的故事,历来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清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是天意。司马迁在字里行间对蔺相如是充分肯定的,他肯定了蔺相如哪些方面?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运用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提示:①司马迁肯定了蔺相如的充分分析秦赵形势的智慧,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不惧死亡、直面强秦的胆识,捍卫赵国尊严的忠心。②(各抒己见,自圆其说。)3.渑池会中,蔺相如哪方面的品质表现得更

7、充分?提示:不畏强暴,捍卫赵国尊严。4.将相和的故事表现了廉颇、蔺相如怎样的品质?廉颇:率直坦诚,勇于改错。蔺相如:国家利益为上,个人恩怨次之,识大体,顾大局,宽容待人。5.本文写了三个故事,都以蔺相如为主,但都扣紧了廉、蔺二人,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提示:完璧归赵中,当秦提出换和氏璧时,廉颇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积极与赵王商议,想方设法,寻找出使之人,然后引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在渑池会故事中,在“拔石城”,“杀两万人”的背景下,秦王与赵王会渑池。廉颇和蔺相如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忠心报国,使“秦不敢动”。将相和中更是对两人的言行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几乎是不分侧重

8、。这样,使两个人的故事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