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ID:12083193

大小:4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5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_第1页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_第2页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_第3页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_第4页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3年中医病名:肠痈(TCD编码:BWV020)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ICD-10编码:K35.902)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常规》(ZY/T001.7-94),及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及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

2、学》(李乃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8)。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2).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痈。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痈肿。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

3、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转移性右下腹痛  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可转移到右下腹痛。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2)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3)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

4、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包块,提示有阑尾脓肿形成。(5)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7)B超、CT影象学检查 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常规》(ZY/T001.7-94)。 1.气滞血瘀: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紧。气滞为主者,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

5、,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2.瘀滞化热: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3.热毒炽盛: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二、治疗方案(一)辨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1.气滞血瘀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大黄、桃仁、丹皮、冬瓜仁、芒硝、红藤、银花、连翘、乳香等2.瘀滞化热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大黄、桃仁、丹皮、

6、冬瓜仁、芒硝、红藤、银花、连翘、乳香、败酱草、蒲公英3.热毒炽盛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大黄、桃仁、丹皮、冬瓜仁、芒硝、黄芪、穿山甲、川芎、当归、皂角刺等 (二)外治1.外敷法: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选用金黄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用金黄膏或芒硝15g调于0.9%NS中后敷于阑尾区,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卧位处理上以让病人少下床为宜。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0g共研细末。可用葱汁、酒、油、蜜、菊花露、银花露、丝瓜叶捣汁等调敷。2.中药直肠滴入:采用通里攻

7、下、清热解毒等中药保留灌肠,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人(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泻热排毒的目的。3.特色疗法:宽肠理气汤口服,用于术后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大黄9g枳实6g厚朴6g丹皮9g当归9g丹参9g木香3g白术9g茯苓9g莱菔子9g败酱草6g。4.针刺治疗:取足三里、阑尾穴、阿是穴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也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针灸镇痛还可预防尿潴留。5.采用拔罐疗法:主穴:神阙、隔腧,配穴:天枢中脘关元阑尾穴6.中成药:四磨汤(顺

8、气降逆,消积止痛)7.耳穴压豆:可安神定志、促胃肠蠕动预防便秘;耳穴压豆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