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互见法”再探

《史记》“互见法”再探

ID:12382317

大小:3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6

《史记》“互见法”再探_第1页
《史记》“互见法”再探_第2页
《史记》“互见法”再探_第3页
《史记》“互见法”再探_第4页
《史记》“互见法”再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史记》“互见法”再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史记》“互见法”再探第28卷第4期玉林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Vo1.28No.42007年JOURNALOFYUL1NTEACHERSCOLLEGE(Philosophy&SocialScience)■《史记》"互见法''口杨丁友再探(玉林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副教授,广西玉林537000)【摘要】阐述《史记》"互见法"的涵义,论述和分析A~4t]对"互见法"的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出并分析"互见法"新的归类法和新的名称:形式上有显性互见,隐性互见两大类;内容上有互补互见,详略互见,名实互见和虚实互见四大类,从而

2、拓新了《史记》"互见法"的研究:【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互见法;类型;名称【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71(2007)04—0033—03互见法"是《史记》叙事的重要手法之一,是司马迁在记叙历史事实,刻写历史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为了某种目的而采用的多处相互互见的叙事方法.一些学者认为,"互见法"最早出现在早期的史传文学作品中,成熟于司马迁的历史巨着《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意识地大量使用"互见法",充分发挥"互见法"在构建完整性历史中的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但人们对《史记》中"互见"叙事手

3、法运用的认识是比较晚的.根据现有的史料发现,最早论及《史记》"互见法"的是唐代的刘知几,后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苏洵,近代的李笠,上世纪30年代的靳德俊和当代的张大可等人.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二体》中首先提及道:《史记》者,……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事具《高纪》".I1]宋代苏洵在《嘉佑集?史论下》中论述道:迁之传廉颇也,议救阏与之失不载焉,见之《赵奢传》;传郦食其也,谋挠楚权之缪不载焉,见之《留侯传》.夫颇,食其皆功十而过一者也,苟列一以疵十,后之庸人必曰:"

4、智如廉颇,辩如郦食其,而十功不能赎一过."则将苦其难而怠矣.是故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则其与善也,不亦隐而彰乎!一础;2007芷玉林师范学院第4期近代的李笠对"互见"分析得更为具体,他指出: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日"互见".史公则以属辞比事而互见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游侠传》不详朱家之事,而述于《季布传》;《高祖纪》不言过鲁祀孔子,而着之《孔子世家》,此皆引物连类而举遗漏者也.《封禅书》盛推鬼神之异,而《大宛传》云"张骞通大夏,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又云"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5、高祖纪》谓高祖豁达大度,而《佞幸传》云"汉兴,高祖至暴抗也."此皆恐犯忌讳,以杂见错出而见正论也.[31靳德俊则是从描写人物和文章详略处理的层面阐释"互见法":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桐足尚焉.【4l而张大可先生则认为,"互见法""最基本的形式是本传着意刻划人物形象,集中描写和叙述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面貌,而将人物的侧面载于他传."刘知几的"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说的是同叙述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但详略不同.刘知几在这里强调的是详

6、略的互见.苏洵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指的是"互见法"中的其中之一种形式,即:把人物的某些事迹不写入本传,而放在另一些人的传记中叙述.李笠对"互见法"的研究又深了一层,他概括了"互见法"的两种情形,一是"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的互见,二是"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的互见,并分别举出义例进行说明.靳德俊对"互见法"的阐释,虽然比刘知几的说法进了一步,但强调的还是"互见法"中的详略互见.张大可先生则在研究了"互见法"与《史记》纪传五体,"互见法"与《史记》塑造历史人物典型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见法"最基本的形式:"本

7、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可见,张大可先生的研究是在苏洵的基础上生发开去,比苏洵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概括又进了一大步.纵观人们对《史记》"互见法"的认识和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的义例的挖掘和分析,概念越来越多样,本质越来越深入,互见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互见法"具体运用时的多种多样,形式的复杂多变,所起作用的多元化,所以,"互见法"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做出更多的探索,特别是在概念的概括上和类别的归类上,更需要新的探索.我认为,要对《史记》"互见法"的多种用法,多种形式概括起来,进行归类,并给予每类以相对准确而贴切的名

8、称,应该从两个层面去进行,一个层面是从形式上进行分析和归类,一个层面是从内容上进行分析和归类.从外在形式上对《史记》"互见法"进行分析和归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显性互见".一是"隐性互见".所谓"显性互见",就是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