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对苏东坡的影响

佛学对苏东坡的影响

ID:12466813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7

佛学对苏东坡的影响_第1页
佛学对苏东坡的影响_第2页
佛学对苏东坡的影响_第3页
佛学对苏东坡的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佛学对苏东坡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佛学对苏东坡的影响摘要: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思想、人格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并与儒家、道教思想融合,构建起卓然独立的思想和人生境界。关键词:苏轼,佛学,禅宗思想中国佛学在文学作品的表现,多是通过禅宗悟道之思想而反映。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称为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苏轼自命为“居士”,自称“洗心归佛祖”(《和蔡景繁海洲石室》),他的禅话被收入禅门语

2、录,他本人也被看作是临济宗黄龙派慧南弟子东林常总的法嗣(陈中浙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而苏轼的人格和人生确实与佛家的影响有着深切的关联。  (一)对内容素材的影响  苏轼经常将佛典禅语作为诗文的素材,其作品中比比皆是,以下仅举几例用得比较巧妙的。“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如梦令》即是用词来说明《维摩经•佛道品》“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花,浴此无垢人”的道理,喻一切本自清净。这和六祖慧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

3、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达的是同一种道理,即“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也就是说,一切皆空。色即空,空即色。作为尘世人,苏轼是参透了这些本真的。来去本无一物,所以就算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断肠处,仍有月明如水。像《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二首》中的“中间见在心,一一风轮转”,其前句借用了《金

4、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说法,后句则化自《维摩诘经》的“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此类例子说明了苏轼对佛典禅语的运用极其纯熟,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二)对写作手法的影响  1、以“妙悟说”澄怀静心,诗法合一  “妙悟”是佛家“解脱论”的重要法门,指以非理性的直觉体悟来追求对佛理实相的领悟。用在文学上是指超越文字的限制,以虚静之心来体悟意境。苏轼自己认为文学创作者惟有象参禅一样,澄怀静心谛观万物,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创作心境,表达出精深的意境。苏轼在《送参寥师》诗中说:“欲令诗

5、语妙,无厌空且静。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苏轼认为要想让诗达到妙,最好能做到“空”与“静”,因为“空”可以容纳大千境象,“静”可以把握万物之机。苏轼的很多诗文就是以这样空静无碍的参禅心境来创作的。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东坡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这说明苏诗的思维方式与禅悟确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诗法不相妨”,好的诗文也可以引发禅悟,正如苏轼名句:“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

6、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  2、以“无住说”灵动文思,随物赋形  佛家“解脱论”的另一重要方法是“无住”。《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坛经》曰:“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无住说”对苏轼突破束缚,无拘无束的文学创作手法起了很大的作用。苏轼作文时的那种尽情尽意的感受,正如他在《自评文》里描述的那样:“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7、,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作文的思路就如万斛之源泉,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其通无滞无碍、任意自然,若非在思维方式上有了变化,这种畅快自由奔放的创作状态是很难达到的。而正是佛家的“无住”思想促使苏轼在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化。佛家认为,人的束缚由执着引起,能够不执着,才有获得真正自由的可能。万物千变万化,此心寂然不动,与万物接触却并不执着。“无住”思想运用在为文上,就是作文而不被文所累,如此才能通达无碍、自然奔放地进行创作。3、以“翻案法”追进透破,翻新出奇  “翻案法”是佛家偈颂的常用手法,指推翻

8、前人或多数人认同的某一的说法,反其道而行,表达出对佛法的领悟。“翻案法”体现了佛家特有的思想方法,佛家要学人认清形而下世间的真相,不被万法迷惑,不被陈规束缚,开放心灵,穷追不舍,去领悟形而上的万法实相。这也正是“解脱法”的真实精神。“翻案法”用在诗文中则是指,作诗者推翻诗中原先的说法,然后追进一层写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苏轼在诗文的创作上经常运用“翻案法”。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得诀只在能透过一层及善用翻案耳。”根据刘石的研究,苏轼在诗文中使用“翻案法”有两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