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学的感悟

对佛学的感悟

ID:40830499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8

对佛学的感悟_第1页
对佛学的感悟_第2页
对佛学的感悟_第3页
对佛学的感悟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佛学的感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对幸福的解悟姓名:肖航学院:经济学专业:经济学一班学号:20130114144通过佛学中的幸福心理学这一门课我了解了许多佛学的知识和幸福的来源,有时候我都想这堂课成为我的主修课,让我在大学的生活中了解幸福,接近幸福和努力奋斗创造幸福。我先来讲讲我对老师讲的幸福内涵总解析的观点,首先,老师把幸福总结成了一个公式,其中有很多的元素来促成幸福,我个人的观点分为五点来阐释我对幸福的感悟。首先,人在不断的提高自身价值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提高自己被他人利用的一种能力,一个人如果可利用价值很高,能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提高自身被别人利用的价值,

2、因此我们一直是在做一个被需要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被需要,应该是相当悲哀的。所以这里的所说的正是公式中的“被需要”,我们要增加这种自身价值,正如同我个人亲身经历,当我在高中时,有很多的同学来问我问题,我就感觉十分的快乐,我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被别人所需,帮助别人所提高,也是自己心理感到幸福,自己做了一有用的人,惠敏法师也说做事使自己感到快乐,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要扬善止恶,林火旺教授说心态放正,人应该怎么活,要活的有价值有意义,增加自己被需要的价值。在这里,视频中还强调了别的方面,惠敏法师强调的寂灭为乐,无事忙中老,自己多做事,使自己忙起来,慢慢的感到快乐,从而多做

3、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从而获得幸福。第二点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认同程度,自我价值是人的生活事件对于社会的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至于用什么衡量?是没有定义的。幸福是建立在自我满足的一种情况下,两者是有一定联系的,在个人思维中,认为达到一定的自我价值后就会有幸福感的存在,就好像我感觉到我的价值实现了,带来的幸福感,举一个例子,我去参加某种活动,我在这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于是我就感到十分的自豪和幸福。林火旺教授曾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观,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有好的心态,还有帮助他人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里李连杰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们在

4、实现自己的价值时,要不以自我,不以自己为中心,做一个小时的佛,每天都实现一小时,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其法,再依法修行,最后证悟道果。老师说人的心智对人的幸福感的影响很大,人本身所具有的贪嗔痴慢疑见,以及各种心智上的缺陷都会对幸福产生影响,同时也有从心智下手改善心智,根据东方佛教传统修行方式及理念提出的,继而出现很多类型的心智觉知训练,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有良好的促进效果,提升个体幸福感水平。内观禅修作为一种传统的心智觉知训练方式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重视。在视频中讲到如何追求幸福,有一句,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心跟事合一要么双亡,心智在追求幸福中,要稳住自己的心

5、态,把握住自己的心智,从而更有力自己去追求幸福。心中无事可烦,人的心智可分成三大类。对于幸福感的境界,最低的是“半熟而复杂”,其次是“未熟而简单”,最高的是“成熟而简单”。看尽世理,领悟生活,造就成熟而简单心境,是最棒的幸福灵魂。第三点,布施精进(1)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2)指佛教用语,人的行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施,财施和无畏施。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何为布施精进?精进:谓菩萨精励身

6、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学会布施精进,学会拿捏。惠敏法师说,惜福,知福,培福,广种福田。将自己的福气珍惜,知足,培育,并用来布施。在布施的过程中精进,从而开辟一条属于自己通往幸福的道路,在布施的过程中体会幸福,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如何布施: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

7、。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而来的财物来布施。通过布施和精进,就更能了解幸福第四点厌离,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七十二:即指有厌非离、有离非厌、有厌亦离、有非厌离等四句。盖所谓‘厌’,系指观苦、

8、集之现象而厌斥之行相;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