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ID:12616413

大小:56.47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7-18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_第1页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_第2页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_第3页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_第4页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日本在战前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政治上迅速统一到东京天皇政权控制之下,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证明,日本己经超过了老师中国;日俄战争更是让日本挤身世界列强行列。到二战前,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成为继美、苏、德、法、英之后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大体上与意大利相当。尤其是海军方面,日本成为太平洋上的第一海军强国,军舰吨位全面超过美国太平洋舰队。偷袭珍珠港时,日本竞能集中六艘航空母舰发起袭击,而美国全国只有四艘航母。太平洋战让日本受到很大损失,许多工厂被破坏,大量人员伤亡,但这

2、不足以动摇日本在工业、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的雄厚基础。经过短暂的恢复后,日本之船又重新启航开始追赶世界的步伐。1948年,日本实现了全国普及初中教育,1976年,普及了高中教育。196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1981年,超过苏联,跃居世界第二。日本的腾飞之路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起步早。日本赶上了工业革命,当时西方世界的工业水平并不高,亚非拉更是一片荒凉;其次是保持了国内的长期稳定。从明治维新到太平洋战争前,虽然日本多次参与对外侵略战争,但却保持了国内长达近八十年的政治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稳定的社会局面

3、为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日本良好的地理条件。一提到日本,大家就会想到日本缺乏资源贫乏,日本除了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外,其它各种资源都相对贫乏。其实不然,日本有一个最重要的自然条件那就是海洋,辽阔的海洋意味着便利的交通条件,这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二、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严重阻碍中国的发展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有着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末的中国又相继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长达十四年)、中法战争、西北回民起义、新疆叛乱、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国时代,战乱更

4、是多如牛毛,辛亥革命战争、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北伐战争、十年土地革命战争、蒋冯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一次反侵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大规模战争才得以停止,至于民国时期的地方小军阀之间的混战更是不可胜数(四川军阀之间的战争就有上百次之多)。如此混乱的时局,经济发展根本不可想象。中国错过了两次科技革命,全国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文盲,除东北部分重工业和沿海的少量轻工业外,全国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起步的。建国后的中国,

5、虽然没有能够重现苏联在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空前绝后发展速度,但在世界发展中国家里无疑是最优秀的,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世人刮目相看,不管愤青和反华势力如何诋毁,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都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

6、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

7、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

8、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最有影响。《日本论》辨析日本民族的特性,比较中日文化与社会的异同,从政治理念、宗教意识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探究日本比中国进步的原因。《中日文化的交流》主要分析和比较近代以来中日在接受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