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簡《周易》校釋記[权威资料]

楚簡《周易》校釋記[权威资料]

ID:12637277

大小:39.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7-18

楚簡《周易》校釋記[权威资料]_第1页
楚簡《周易》校釋記[权威资料]_第2页
楚簡《周易》校釋記[权威资料]_第3页
楚簡《周易》校釋記[权威资料]_第4页
楚簡《周易》校釋記[权威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楚簡《周易》校釋記[权威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楚簡《周易》校釋記(二)(1)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楚簡《周易》校釋記(二)(1)””即“隨,求有得”。是說隨從,則要求會有所實現。王弼注:“四俱無應,亦欲於已隨之,則得其所求矣,故曰‘隨有求得’也。”孔穎達疏:“‘隨有求得’者,三從往隨於四,四亦更無他應。已往隨於四,四不能逆已,是三之所隨,有求而皆得也。”則“隨有求得”是說隨從,“有求而皆得”。但從上文“系丈夫,失小子”來看,爻辭是有得有失,不能說是“有求而

2、皆得”。儘管王弼本、帛書《易經》本、阜陽漢簡本皆作“隨有求得”,但比較起來,還是楚簡本的“隨求有得”語意更順暢。疑王弼本、帛書《易經》本、阜陽漢簡本因九四爻辭“隨有獲”而將“隨求有得”誤為“隨有求得”。,貞工;又孚才道已明,可咎。”考釋:“工”,讀為“功”,或從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今本《周易》讀為“凶”。“凶”、“工”同韻,可通。案:從《小象傳》“‘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說看,其所本與帛書《易經》、王弼本一樣,也作“凶”。王弼注:“居於臣地,履非其位,以擅其民,失於臣道,違正者也

3、,故曰‘貞凶’。”孔穎達疏:“違其正理,故‘貞凶’也。”但“貞”為何會“凶”呢?王弼注將“貞”釋為“違正”、孔穎達疏釋為“違其正理”。這是增字為訓,难以取信。如依楚簡,“凶”作“工”而讀為“功”,就是說隨從有收穫,一直貞正不二,就會進而有功。文從字順,顯然比“貞凶”好。楚簡上六爻辭濮茅左释文:“係而敂之,從乃㽯之,王用亯於西山。”考釋:“敂”,《玉篇》:“敂,或作扣。”“㽯”,同“畦”,《集韻》:“畦,或作㽯。”讀為“纗”,或讀為“維”。《說文·糸部》:“纗,維網中繩也。从糸巂聲。讀若畫,或讀若維。”拘係不從者

4、,既服從,則綏之以德,以係屬其心,中心悅而辗?!皝墶保?I,“祭亯”之“亯”。“西山”,岐山在周西,文王所治之地。文王居岐山之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王業興於此,能亨盛其王業於西山。或“西山”指西方险阻之地。案:“敂”字从“句”聲,而形符為“攵”,从“攵”與从“扌”同,乃“拘”字異文。“敂”字亦見於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第二十三簡,裘錫圭讀為“厚”。楚簡“係而敂之”,熹平石經本、王弼本、《小象傳》引皆作“拘係之”,帛書本作“枸係之”,阜陽漢簡本作“拘……”。楚簡本一是多“而”字,二是“係”在“拘”前

5、。從下句“乃從維之”來看,有“而”字句式更協調。特別是“而”除能表示並列關係外,還能表示順承關係,是“係”而後“拘”。無“而”字,“係”、“拘”之間的順承關係就不明顯。《文子·精铡罚骸袄献釉唬骸??痪徐妒溃?焕M於俗。……夫人拘於世俗,必形繫而神泄,故不免於累,使我可拘繫者,必其命自在外者矣。”《淮南子·泰族》:“非循一跡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繫牽連之物,而不與世推移也。”《新序·雜事》:“此二國豈拘於俗,牽於世,繫奇偏之辭哉!”《說苑·君道》:“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繫於左右。”“拘繫”,也就是“拘係”。雖然“拘”

6、在“繫”前,“拘”與“繫”實質還是並列關係。但有了“而”字,情況就有可能不同。如《越絕書》卷六:“聽讒邪之辭,係而囚之。”“係而囚之”即“係而拘之”。是先“係”而後“囚”,不好相反。《習坎》卦上六爻辭:“係用徽纆,寘於叢棘,三嵗不得,凶。”是先“係用徽纆”,再“寘於叢棘”,“寘於叢棘”即“拘”、“囚”。雖然沒有“而”字,順承關係還是非常清楚的。于省吾認為:“甲骨文係字象用繩索縛係人的頸部。”《集韻·寘韻》:“係,縛也。”《說文·句部》:“拘,止也。”《廣韻·虞韻》:“拘,執也。”從《習坎》卦上六爻辭看,應該是先

7、“係縛”而後“拘止”,楚簡的“係而敂(拘)之”較之“拘係之”更勝。”之異。依熹平石經本、王弼本、帛書本,“拘係之,乃從維之”,“從維”義近,而且是“拘係”所致。依楚簡本,則可以有新的讀法。“從”讀為“縱”。文王被商紂王“係而拘之”,據《史記·周本紀》,“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所謂“縱”,即“赦”、“出”。“㽯”雖然可以讀為“維”,但從文意來說,與前文“係而拘之”重複,並不通順。疑讀為“#141656;”。《說文·心部》:“#141656;,有二心也。从心,巂聲。”段玉裁注:“古多

8、叚借攜為之。”《玉篇·心部》:“#141656;,變也,異也。”《廣韻·齊韻》:“#141656;,離心也。”熹平石經本、王弼本寫作“維”,是因為“纗,維網中繩也。从糸,巂聲。或讀若維”,由“纗”而來。帛書本寫作“”,也是因為“#141656;”从“巂聲”,于豪亮即視“”為“巂”的異體字。因此,“從乃㽯之”即“縱乃#141656;之”,是說儘管商紂王釋放了文王,但文王因而產生了背離商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