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文献综述

灵活就业文献综述

ID:12838909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9

上传者:U-4650
灵活就业文献综述_第1页
灵活就业文献综述_第2页
灵活就业文献综述_第3页
灵活就业文献综述_第4页
灵活就业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灵活就业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灵活就业文献综述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外关于灵活就业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同时对灵活就业在国外的发展趋势做一个总体的介绍。结合我国的国情,灵活就业的本土化发展也具有中国特色。本文归纳了灵活就业在中国的概念、分类,以及其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发展现状。通过对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学习,本文从灵活就业的不同研究对象着手,对现有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灵活就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笔者积极思考并提出相关见解,提出一个未来的研究方向。一灵活就业在国外的起源及发展灵活就业,也称为非正规就业。目前为止,国际普遍认可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灵活就业的相关概念。而最初国际劳工组织最先规范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等概念。(一)灵活就业概念起源1972年在国际劳工组织肯尼亚使团的《就业、收入与平等:肯尼亚增加生产性就业的战略》研究报告中,把一些未经政府承认、登记,也等不到政府保护和管理的经济活动称为“非正规部门”,而从事这些经济活动并取得收入的行为就称为非正规就业或者非正规就业。在1992年1月第15届劳工统计大会上,通过了关于非正规就业的国际标准定义:“从广义上说,非正规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其特点是组织水平低,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或没有分工,生产规模小”[1]。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1999年的定义,所谓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2]。(二)国外灵活就业的发展冷熙亮在《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中总结了国外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先后出现以下几种理论[3]:二元经济理论;非正式经济理论;地下经济学理论;将大量社区服务纳入非营利组织就业体系等理论。胡鞍钢等学者曾在2001年发表论文《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指明国外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就业主渠道,其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4]:7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第一,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城市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第二,非正规就业是发达国家就业方式重要的发展趋势。从非洲总体来看,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占城市就业总人数的60%以上,拉美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也占了城市就业总人数40—60%。在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非正规就业创造了大批新增岗位,极大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在发达国家中,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就业方式。通常非正规就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为20%—30%之间。各种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和派遣就业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0%—30%。从国外灵活就业的发展来看,灵活就业已经成为解决各国就业的重要形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二灵活就业在中国的发展(一)灵活就业在我国的概念政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对灵活就业做出了如下界定[5]: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一个或者几个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二)灵活就业的分类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国情对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作了如下定义[6]:我国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包括有:(1)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为社会需要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微型经营实体,如个体经营户、家庭手工业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等;(2)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性和公益性劳动组织;(3)其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包括有:(1)非正规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2)7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即“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对非正规就业的分类如图所示:图1.1灵活就业的分类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历了下乡知青返城、促进国企下岗职工就业这两次就业浪潮之后,迎来又一次就业高峰。灵活就业也从无到有,在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情况不断发展。(三)中国灵活就业的现状余琴在《非正规就业:拿什么保护你》一文中,引用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测算[7]:中国未来10年每年劳动力增长、再配置要提供的就业岗位为:城镇新增劳动力450万左右;下岗再就业需要的就业岗位400万左右;农村人口上学毕业、军转复员和建设安置大约250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每年100万左右;城镇劳动力年总供给共计2100万以上。但是从这几年的情况看,经济景气时,城镇可能提供1000万个就业机会;经济不景气时,城镇全部劳动力总需求只有500万左右。这样,劳动力年供需缺口在1100-1600万之间。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以解决并继续发展,10-15年内,中国将积累1-2亿的巨大城镇失业人口。由此可见,在中国积极发展灵活就业刻不容缓,形势严峻,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对于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具有极大积极意义。对于灵活就业这种形式的产生原因,学者曾湘泉在《灵活就业的理论、实践及发展思路》一文中将其总结为企业、劳动力和政府三分的决策和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8]。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企业经营需要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日益多样化;失业压力与政府的因势利导推动了多种灵活就业方式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崛起,为多种灵活就业方式提供了发展空间。7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在现阶段,学者傅京燕将灵活就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归纳为:劳动者就业观念仍未完全转变;非正规就业形式管理的无组织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非规范性;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管理缺失。三灵活就业的研究回顾及发展趋势(一)灵活就业的研究回顾金一虹根据以往的研究,认为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由三部分劳动力构成[9]:被旧体制抛出的失业下岗工人,流入城市的农民工,重返劳动力市场的阶段就业女职工和老年“补差”职工等。在研究灵活就业的相关文献过程中,有几类人群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以下四类人群进行回顾:1失业下岗职工在对城镇灵活就业者的研究中,失业下岗工人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从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中分流下来的一支队伍,扩大其就业意义重大。李实,邓曲恒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于2002年的住户调查数据和经济计量模型,对城镇户口的失业概率及其原因进行了经验分析[10]。《中国城镇失业和非正规再就业的经验研究》发现那些就职于经营不善的地方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或者具有文化程度低、身体健康差、女性等特征的人员,是城镇下岗失业大潮中的主要受害者,她们下岗失业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其他人员。文章还对失业人员的非正式再就业机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杨柳在《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关系探析》一文中[11],通过研究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总结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和调整办法,为灵活就业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出建议。2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调查表明,灵活就业群体是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就业群体。我国现阶段的城乡二元结构之下,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在灵活就业中凸现出的问题引得很多学者专家的关注。李强,唐壮在《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12]一文中使用2000年和2002年两次实证数据,对于城乡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口的两次问卷展开调查。得到结论:非正规就业是中国城市农民工的就业主渠道;非正规就业具有正功能;关于非正规就业的“非正规性”与“违规”7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问题;非正规就业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问题。柴定红,赖亦明对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困境与对策进行研究[13],认为大力发展城市非正规经济是解决我国广大农民工就业非常有效的、现实的和必然的选择。何文举,殷志云从市场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社会支持体系三个维面研究了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14]。张俊良等发表论文《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15],阐述了目前存在农民工就业权得不到充分保障,不能享有完整的社会保障权和劳动福利权,缺少相应的权利监督保护机制和救助途径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城乡有别的户籍体制、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特点、劳动权益保障意识的欠缺及农民工自身因素等,最后提出了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健全劳动法制体系、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对策措施。3女性女性由于身体条件、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在灵活就业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众多学者针对灵活就业中女性在就业和社保方面的困境提出建设性建议。吕学静在论文《灵活就业形式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对策》[16]中,在揭示中国灵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灵活就业的发展对女性就业的积极影响即:使女性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女性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了社区就业;缓解了女性家务与工作的矛盾等。而灵活就业的发展也同时带来女性职业不稳定、女性劳动报酬普遍偏低、女性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等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制定有关法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应对措施。金一虹研究了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与对策[17]。指出女性在正规就业领域更易受排斥,公有和非公有企业存在雇用上的性别偏好等因素是导致女性劳动非正规化的成因,分析了这一就业趋向对女性经济参与方式和职业发展形成的影响,指出政府应加大对非正规就业的支持力度,改善非正规就业者的福利与完善保障政策,同时提出了建立反对歧视和排斥的平等就业法,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社会保护,为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公共培训等有益的建议。谭琳,李军锋在《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性别特征分析》[18]一文中,基于第二次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数据,分析非正规就业的性别特征及相应的收入和就业环境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中的行业和职业性别隔离是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最重要性别特征,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收入方面的性别差异,而且也为非正规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和就业服务提出了具有性别特征的要求。国外学者LoprestPamelaJ,研究了性别在职业流动中所造成的差异[19]。4其他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研究将残疾人、大学生等7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列为大力发展灵活就业人群。何艳玲等人就发表文章《促进非正规就业: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20]。FarberHenry.S,对残疾人的职业流动问题进行了研究[21]。国外学者还有从种族、工作行业等方面对劳动者的流动性进行研究,如Jovanovic[22],HyunjoonPark[23]等。(二)中国灵活就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就业模式转变的方向是灵活就业,我国现阶段灵活就业比重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也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废正规就业比重。可以预见,我国灵活就业在未来阶段将经历一个飞速的发展时期。通过对前人文献的研究,我看到了研究中的不足。已有文献对灵活就业中实证研究统计标准不同,难免有重叠和遗漏;灵活就业的分析较多集中在某类人群上调查进行,较少区域内灵活就业整体状况的研究。本文将研究对象选定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灵活就业者,将对其就业的基本情况采取问卷为主,访谈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参考文献:[1]傅京燕.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2):38-41,56.[2]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R].日内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140.[3]冷熙亮.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1(5):63-66.[4]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2):69-78.[5]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灵活就业基本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45):4-18.[6]薛昭鋆.对我国发展非正规部门和鼓励非正规就业的几点认识和建议[J].中国劳动,2000(7):15-16[7]余琴.非正规就业,拿什么保护你[J].中国改革,2007(6):32-34.[8]曾湘泉,汪雯.灵活就业的理论、实践及发展思路[J].中国社会保障,2003(6):20-21.[9]金一虹.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J].学海,2000(4):91-97[10]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失业和非正规再就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4):2-10[11]杨柳.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关系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0):79-81[12]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J].社会学研究,2002(6):15-27[13]柴定红,赖亦明.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247-250[14]何文举,殷志云.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支持系统如何构建[J].求索,2007(5):64-65.[15]张俊良,何晓玉等.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7(5):66-69[16]吕学静.灵活就业形式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5(4):33-37.[17]金一虹.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6-107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设计)文献综述[18]谭琳,李军锋.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性别特征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6-10[19]LoprestPamela.J.GenderDifferencesinWageGrowthandJobMobil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2(82):526-532.[20]何艳玲,王苹.促进非正规就业: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51-53[21]FarberHenry.S.MobilityandStability:TheDynamicsofJobChangeinLaborMarkets[R].PrincetonUniversity,DepartmentofEconomics-IndustrialRelationsSection.1998[22]HyunjoonParkandGaryD.Sandefur.Racial/EthnicDifferencesinVoluntaryandInvoluntaryJobMobilityamongYoungMen[J].SocialScienceResearch,2003(32):347-375.[23]Jovanovic.BandR.Moffitt.AnEstimateofaSectoralModelofLaborMobilit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827-852.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