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ID:12857371

大小:3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9

《乡愁》教学设计_第1页
《乡愁》教学设计_第2页
《乡愁》教学设计_第3页
《乡愁》教学设计_第4页
《乡愁》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乡愁》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朗读诗歌,品味诗作优美的意境和深厚的感情。(二)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三)培养学生利用联想、想象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联想、想象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利用早自习完成)预习任务(屏显):1、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3)体会诗作的感情,注意朗读出诗歌的节奏。2、预习题(!)通过查阅资料(网

2、络、图书等)了解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三”的提示,试着划分诗歌的节奏。(2)熟读诗歌,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朗读出诗歌的节奏。(二)合作互助(课前3分钟播放佟铁鑫演唱的歌曲《乡愁》,创设氛围。(屏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们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同学们,其实我跟你们一样,想当年在外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我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尤其喜欢诗中的这几句:“想家

3、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屏显),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2、预习成果展示:课前让各组把本组承担的成果展示内容展示在本组的小黑板上(第一组负责作者简介,第二组负责本诗写作背景,第三至六组依次负责一节诗的节奏划分)。(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A、作者简介(屏显作者):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由香港去台湾,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被称为

4、“乡愁诗人”。著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B、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72年,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极其钟爱,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几十年来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团聚、渴望统一,形成故土情结,因此写下了此诗。(2)指导朗读:A、听录音(屏显);B、小组展示朗读成果(注意看着本组黑板上的节奏进行朗读)。(三)尝试练习1、做尝试练习题尝试练习题(屏显)(1)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情感,诗人通过哪些事物把它写得具体可感的?(2)想景悟情:品读

5、诗歌,大胆想象,描述每一节诗让你想到的画面:在什么场景?有哪些人物?会有怎样的故事?(任选一节即可)第二节示例:长大后,我娶了娇妻,又别了娇妻,曾经的缠绵终化成辛酸的记忆,脑海里只剩下一次次登船时,妻子的挥手别离、泪容凄凄……(3)诗中的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诗人的情感在何处得到了升华?为什么?(4)按要求尝试朗读朗读要求:A、语调低沉,略带忧伤;B、语速缓慢,读出节奏;C、第三节表现的是生死离别,要适当读出颤音;D、第四节是全诗的高潮,要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里”要一字一顿。2、组内交流合作。(四)点拨释疑:1

6、、生生、师生合作释疑。2、学生质疑  3、拓展延伸——仿句(屏显)在本诗中,诗人把乡愁描述成“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刚开始上课时,大家都说曾有过想家的感受,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用“乡愁是......”句式,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示例一:乡愁是家乡的小河,永远在我的心中流淌。示例二: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让学生组内交流一分钟后开始发言。布置作业: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整理成一首小诗,看谁整理的最全、最好。(五)达标检测1、做达标检测题达标检测(屏显)阅读下面甲

7、乙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甲]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乙]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首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事物。甲诗寄托在、、_____和_____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

8、上升到了________。2、组长评改并统计达标情况。(六)反刍回归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一种诗歌创作方法——托物抒情,一种诗歌学习方法——想景悟情。在结束这堂课时,我还想让同学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创作此诗时的情景。想不想看?——闭上眼睛。一个深秋的夜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