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

ID:13725733

大小:3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4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_第1页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_第2页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_第3页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_第4页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   看过缘起才明白为什么人在看到自然界的美景时会忍不住的心中会觉得亲近,升起愉悦之情,还会产生很多平时不曾有的感受。每个创造物和每个生命形式当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同时人们也能够认识到,它和人类自身本质的合一的,所以能够爱它如己。之所以是花朵,不是因为只有它有空灵的本质,而是相比其他的生命形式,花朵的外相比较不会遮掩其永存的灵性。除此之外还有所有新生的生命形式,也会让我们有同样的感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看到于丹老师的书中也在讲人要亲近自然,然后就能感悟人生,涤荡心胸。我想原因也是这样,因为自然界的

2、很多东西,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所以才会亲近,而《爱和自由》中讲的关于和孩子一起成长,也是因为孩子身上那种生命永存的意识和灵性还没有被掩盖住,而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存在,才会对孩子有这样的亲近感觉。   觉醒—去辨识那个未觉醒的自己——也就是小我,在小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能辨识它,并且辨认出那个集体受到制约的心智运作过程。就像是《爱和自由》中讲的,先要知道是自己的感受在主导,还是自己的思维在主导,要先知道了,才能通过自己不断地觉察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没有流动起来,和这个讲的是相通的。   我们世袭的功

3、能失调:对于“原罪”我是一直有误解的,看了这次的解释觉得是我的浅陋和误读有问题。原罪——活得不够有技巧,盲目的生活,因此就会受苦并制造苦因。所以,抛开文化的包袱和错误诠释之后,“罪”这个字所指的就是人类世袭下来的功能失调状况。   “试着变成好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而是经由找到那个早已存在于你之间的良善,并且允许那个良善彰显出来,才会让你变得更好。”这个就和“你本身就是智慧具足的”一样,是回归而不是成为。    小我——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包括念相、思想、情绪形相,相认同,会照造成我们无视于我们和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我们内

4、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这样的遗忘就是原罪,受苦和幻相。当“我们与万物显然是分离的”这个幻相主导了我所想所思所说所做的时候,就创造出了如今的世界。   事实上透过真相的表层,万物不但与其他事物相连,同时也和它们生命的源头相连。当愈快的加诸一个言语上的或是心理上的标签在人、事、物或情况上面时,所面临的实相就会变得越浅薄和无生命力,而也会越加的远离实相,也远离了在在自己之内和周围展开的生命奇迹。而这样也许会有些小聪明,但会失去智慧,还有喜悦、爱、创造力和生命力。这让我想到了“评判”评判不只是让人能够中立的看事物,更深的层面是

5、更能发现实相,领会真谛。   “我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开启的世界》中曾出现过,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看,貌似他越来越知道自己是什么,但却是建立小我的过程,他在给自己贴上各种的标签,并开始对这个标签深信不疑,这个标签的集合就是“小我”当对这个标签的集合深信不疑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还有本我的存在。脑袋中的声音,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很多对话,这个时候我的确和那个不断与自己说话的疑似精神病人没什么区别,只是我没有说出声音而已。    小我通常把“拥有”等同于“存在”:我拥有所以我存在,我拥有越多,我的存在越多。小我经由比较而生存,别人如何

6、看待你会变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小我的自我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限制于别人眼中你的价值。如何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呢?当停止在事物中寻找自己的时候,对事物的执着就消失了。而需要做的就是“觉知到自己对事物的执着”—“我是那个觉察到自己有执着的觉知”小我的典型特征:需要更多。像是暴食症患者一样,只不过他们的症状是不断的吃,甚至是让自己呕吐之后继续的吃,而我们的更隐秘。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不要忙着赶路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现在的人,很少有停下来的时候,总在不断的动,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追赶,但是又不知道要去向哪里,即便是重复的转圈,也不能停下

7、脚步.   感觉内在的身体,就像是在做呼吸禅的时候,我也会出现“感觉不到什么”原来这是心智在说话,这一节所讲的,就像是在呼吸禅中的第三步,感受自己的全身,能有利于以后再做的时候。本体的遗忘,让我想起了爱要“忘我”,那个我就是“小我”因为本我会爱,忘记小我的时候回归本我,自然就知道要怎么爱。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这段里讲的解释了为什么人在面临生死和极度痛苦的时候更容易开启,因为那些给人自我感的东西消失了,小我就瓦解了,就会觉醒. 抱怨和怨恨,每个抱怨都是心智编造的故事,而为他人贴上负面的心里标签。怨恨则是伴随抱怨和为他人贴标签而

8、产生的情绪。在开始出现抱怨的声音的时候,就去辨识它的真实身份,它每被辨识出一次,就会被削弱一次,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觉察,看似只是看到了,实际这种看到本身就已经有了改变性的意义。抱怨除了带来怨恨也可能带来其他的强烈的情绪,并转变为激烈的反应,这只是小我在强化它的一种方式。而怨气是会因不断重复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