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演变和地名文化研究

广州市南沙区演变和地名文化研究

ID:13875896

大小:4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4

广州市南沙区演变和地名文化研究_第1页
广州市南沙区演变和地名文化研究_第2页
广州市南沙区演变和地名文化研究_第3页
广州市南沙区演变和地名文化研究_第4页
广州市南沙区演变和地名文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州市南沙区演变和地名文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广州市南沙区演变和地名文化研究文/王彬摘要: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南沙区位于珠江的入海口,是特定历史时期由河流泥沙淤积和人为围垦,加上海水潮流的顶托而最终形成的。南沙区的许多地名都带有河口特征,有着本地区的命名规律,反映着南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  2005年5月23日,广州市新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公布,南沙区正式从番禺区分离出来,成为广州市十区之一。具体为:将番禺区的南沙街道和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和庙青村的部分区域,东涌镇的庆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一部分区域划归南沙区管辖。南沙区人

2、民政府驻黄阁镇凤凰大道。本文拟从地名文化的角度对南沙区进行研究,揭示南沙区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给南沙区今后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基础。  地名就是地理实体的名称,是人们对具有特定位置、范围、类型的地理实体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它既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如山川、河流、陆地、海洋、岛屿、湖泊、高原、平原等,也包括人文地理实体地名,如国家、政区、聚落、城镇、社区、街道和各类建筑物等,大到宇宙,小至居民点、建筑物。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作为既可悟又可视的地名,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文物性、指位性(指示性)、地域性、稳

3、定性、可变性、衍生性和排它性等特点。因此,对地名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演变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变化,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河流改道、河岸和海岸变移、湖沼的变形、矿产的分布、动植物的分布、城市与居民点的变化、人口流动和民族迁移、地区的归属等。  南沙区位于珠江口的西岸,北面与番禺区的大岗镇、灵山镇和东山镇等为邻,西南与中山市三角镇、民众镇等搭界,东隔狮子洋、虎门和伶仃洋与东莞市的沙田镇和虎门镇相望,面积544.1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12万。据考证,珠江三角洲是距今约四万年前的晚更新世中期以后才不断由西江、北江、东江及其他小江携带泥沙在下游沉淀和堆

4、积起来的。在此之前,珠江口还是一片汪洋,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众多岛屿,如五桂山、西樵山、古兜山等。《番禺县标准地名录》说:“古番禺(今广州)原是个岛丘错落的浅海湾,经过漫长的岁月,岛丘附近的泥沙沉积而成片片沃土,再经过劳动人民的拍围和蓄水疏泄而成为万顷良田。古番禺河网交错,滩涂甚多,土地面积逐渐扩大。”{1}根据对珠江三角洲的考古和钻探研究,狭义珠江三角洲就在三水、崖门和石龙之间。直到宋代,这里还是海水浅滩。据《太平寰宇记》对全国四百座山川地理形势的记载,其中关于东莞、新会、香山(今中山)三条,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珠江三角洲的海陆轮廓。东莞(在广州)“东南水路三百二十里,

5、无陆路”;新会(在广州)“东北水路二百三十里,无陆路,前临大海,后抗群山”;香山镇在东莞“县南隔海三百里”。这些记述虽不够准确,但也足以说明宋代时的珠江三角洲大部分仍未成陆,广州、东莞、新会和中山之间仍然是汪洋大海,所以无以路通。宋《浮圩山记》亦说:“番禺以南,海浩无崖,岛屿洲潭,不可胜计,其为仙佛之所宫者时时有焉。未至香山半程许归浮虚也,山虎踞而凤翥,钟悬而磬折,苍然烟波之上,四望无不通,方空澄而霁,一望千里,来船去舶,擢声相闻,及微风鼓浪,喷薄冥迷,舟望山咫尺若不可到,故过此山且喜且惧。”{2}珠江为八口出海,其中中间的六个门口,沙咀和拦门沙,堆积旺盛,水下滩

6、涂广阔,特别是磨刀门和洪奇沥,是八个口门中堆积速度最快的。然而人类在珠江三角洲的活动却加快了珠江口的淤积,促进三角洲快速形成。根据考古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珠江三角洲北部开发已甚兴盛,如增城金兰寺贝丘中层已有云雷纹印陶,上层更有花纹整齐精美、似铜器花纹陶器,同期的佛山河宕文化更是繁荣地区。6000年前海岸线即在石头村和南河石碣,故佛山平原成陆不久。但在石湾四周村落已发现有多处石器时代村落。河宕村附近1公里范围,即有7处贝丘遗址(包括墓葬区)。{3}根据对佛山市东南方的澜石,从平原地下2米处发掘出的3500多块动物化石和人骨头的探测,表明佛山在3800年到45

7、00年以前,已经成陆,并开始有人类居住了。西樵山附近平原还挖出象的头骨和股骨、水鹿的鹿角化石,还有水松等树林的残枝。说明当时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部已经露出,成为森林繁茂、动物出没的沼泽草地。{4}两汉时期,珠江三角洲农业开始开发。西汉时,珠江三角洲范围较小,西江、北江只到顺德市西境,中山市仍为浅海,番禺市桥镇、石碁镇以南仍为浅海,东江三角洲亦为浅海,但四周陆地已有人类聚居。{5}东汉时三角洲农业兴盛,《水经注·浪水》称“高则桑土,下则沃土”,又称“见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6}此时

8、的珠江三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