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的设计毕业论文

公路隧道的设计毕业论文

ID:1389447

大小:2.18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7-11-11

公路隧道的设计毕业论文_第1页
公路隧道的设计毕业论文_第2页
公路隧道的设计毕业论文_第3页
公路隧道的设计毕业论文_第4页
公路隧道的设计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路隧道的设计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公路隧道的设计毕业论文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1第一节隧道概况1第二节地形地貌1第三节工程地质条件1第四节水文地质条件1第五节不良地质现象2第六节地震及区域稳定性2第七节围岩分级2第八节设计参数取值3第九节工程地质评价与建议3第二章设计要求4第一节主要技术标准4第二节设计规范5第三章洞口及洞门设计6第一节一般规定6第二节洞口工程6第三节洞门工程6第四节洞门构造要求7第五节洞门尺寸拟定8第六节洞门计算8第四章衬砌内力计算16第一节Ⅴ级围岩衬砌设计16第二节Ⅳ级围岩衬砌设计28第五章辅助工程设计38第一节超前锚杆

2、38第二节超前小导管注浆38第六章施工方法41第一节施工方案影响因素41第二节新奥法施工方案比选41第三节凿岩爆破设计43第四节隧道通风设计49第五节隧道防水与排水5158第六节现场监控量测53结论55致谢56参考文献57附录石峡2号公路隧道设计图纸5858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毕业论文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一节隧道概况拟建隧道位于黔江市城西办事处,距黔江市区约0.5km。距319国道约200m,隧道附近无高压线。隧道进出口均位于冲沟斜坡上,进口交通较方便,洞身及出口交通不方便。隧道为双向行驶的公路隧道,

3、设计为分离式隧道,单洞设计为10.25×5m,两洞相距7.5~7.1m,左幅起止桩号为ZK04+618~ZK04+836,长218m,进口设计隧道路面高程677.3m,出口设计隧道路面高程677.9m;右幅起止桩号YK04+642~YK04+861,全长219m,进口设计隧道路面高程676.5m,出口设计隧道路面高程676.9m,左线洞身最大埋深47.5m,右线洞身最大埋深45.9m,设计隧道路面高程676.5~677.6m,轴线方向28°,隧道纵坡1.5%。第二节地形地貌处于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岭脊与冲沟

4、相间区,为越岭隧道段。地表林木覆盖,植被茂密。线路沿线山体冲沟发育,多为V字形,沟底狭窄,切深30~50m,两侧斜坡较陡,坡度30°~50°,相对高差约70~150m,小冲沟数量较多,切割浅,均为干沟。隧道所穿越地面最大高程732m,洞身最大埋深47.5m。进口段位于一走向150°的V形冲沟左侧斜坡坡脚近沟底处,斜坡坡向240°。斜坡呈凸线形,斜坡下陡上缓,坡度30°~50°,冲沟切深20~40m,沟底及斜坡基岩出露,岩层走向与洞轴线走向基本一致,岩层倾角平缓,坡体植被茂密,多为杂草及灌木。出口段位于一

5、走向130°的V形冲沟左侧斜坡坡脚近沟底处,斜坡坡向25°。斜坡呈凸线形,斜坡下陡上缓,坡度30°~55°,冲沟切深20~30m,沟底及斜坡基岩出露。坡体植被茂密,多为杂草及灌木。第三节工程地质条件隧址区出露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组第一段页岩夹少量粉砂岩:页岩灰绿色,泥质胶结为主,少量硅质,单层厚度1~2cm。局部夹少量粉砂岩。强风化页岩夹粉砂岩:该层主要分布在隧道进口段上方,工程性质差。其弹性纵波速为895~1030m/s。中风化页岩夹粉砂岩:该层为隧道的主要围岩,分布于隧道进口至洞身段,裂隙较发育

6、~稍发育,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属较软岩,作为围岩地层,开挖后易产生拱顶松动,掉块现象。工程地质性质相对较好,其弹性纵波速为2958~3866m/s。第四节水文地质条件隧道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无常年性地表水体,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主要通过大气蒸发及地表径流排泄,部分沿裂隙面下渗。隧道进、出口位于山体斜坡位置,应注意暴雨期间地表面流水对洞口的冲刷破坏作用,宜采取截流、疏排等措施。隧道进出口斜坡坡脚为一冲沟,勘察期间河水流量约0.5L/s。区内地下水类型为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7、受地形及补给条件限制,地下水贫乏。58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毕业论文隧址区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组页岩,除透镜状的粉砂岩为相对透水层外,其余均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空隙水,主要接受隧址区及隧道洞身段地表大气降雨的补给。大气降水主要沿地表排泄出隧址区,小部分下渗成地下水。在隧道区冲沟内,则分布有少量松散岩类孔隙水。据地面调查及探访,在隧址区中无自然泉点出露,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第五节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地质调查,本区无大的不良地质。拟建路线广泛出露志留系页岩夹砂岩。受区域环境地质制约,路线区岩

8、石风化类型主要为层状风化。层状风化在区内具有从地表→深部逐渐由全风化(残积土)→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随深度变化的规律。强风化岩体强度低,松散,易导致开挖路段边坡失稳。工作区内岩体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在3~15m。根据路线沿线公路、房屋等建筑开挖情况调查,页岩段强风化层较厚,风化层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在开挖面遇雨后便有碎屑散落、遇水软化导致坡体强风化带内浅层岩体顺构造裂隙滑塌。进出口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坡度较陡,靠近冲沟、河谷段多为陡崖,崖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