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构字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构字

ID:14068522

大小:363.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25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构字_第1页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构字_第2页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构字_第3页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构字_第4页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构字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构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從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構字——兼釋“申(从田)”郭靜云[搜索該作者其他文章](中山大學歷史系)  提要  本文中旨在以甲骨卜辭和青銅銘文的資料,重新審視「乾」、「坤」卦名問題。筆者認為乾卦卦名指涉的是天的狀態,即《鶡冠子》所言:「天燥而水生焉。」「天燥」即「天乾」,甲骨卜辭和先秦傳世文獻均可補正段玉裁「上出為乾,下注為濕」的看法。關於「坤」字,以先秦出土及傳世的文獻推論,應與「」有異體字的關係,表達的是聖地的概念,「」字本意指雷澤隰地,所以「坤」字原本也是神聖隰地的意思,即《鶡冠子》所言:「地濕而火生焉。」「乾」、「坤」二字正好構成天乾地溼的相對意思,可完整地象徵

2、天地宇宙,以及《易》經中,自然現象間相對而又互補的規律。  關鍵詞:先秦信仰、先秦文字、《易》、「乾」、「坤」、雷澤、甲骨卜辭、神話前言  在《易》學的諸多問題中,卦名本旨是被討論不休的關鍵之一。長沙馬王堆帛書、阜陽雙古堆、荊州王家台以及上海博物館竹簡等戰國秦漢《易》的出土,又為卦序、卦名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新資料,也在學界中引起廣泛討論。其中「乾」、「坤」卦名的異文是常被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中,筆者將分析甲骨卜辭、金簡文、傳世文獻的記載,從古文字的結構中推究「坤」字的形成,及其可能的寓意,並兼論「乾」、「坤」兩字的相對意義。一、「健」、「順」卦名  在傳世文獻中,坤卦的卦名或可寫

3、作「」、「川」。對此,經學界有兩種相反的看法:一是認為「古坤作,此即轉橫畫為」,二則認為「坤」是正字,而「」、「」、「川」是假借字。[1]從出土資料來看,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坤卦卦名即寫作「」,而以「坤」為卦名的資料都較晚出,所以目前第一種看法在學界中占有優勢。如張立文先生認為:「如果將或變為《易》中--的符號,則成坤卦,故即為坤。」[2]也就是將「」(或「」、「川」)與「坤」視為古、今字的關係。  《說卦》言:「乾,健也。坤,順也。」[3]「川」的上古音是slun,既是「順」的聲符,也是其本字[4]。因之,廖名春先生提出了「,就是順」[5]的說法。馬王堆帛書乾卦的卦名為「鍵」

4、,又恰與《說卦》所言相應。廖名春先生據此認為:「《坤》卦本名為『順()』,作為陰陽相對的反對卦,《乾》、《坤》對舉,一為柔順,一為健剛,卦畫相反,卦義也相反。」[6]  上述這些論點都很合理,《雜卦》也說:「乾剛坤柔。」[7]然而,若「鍵」(健)、「川」(順)二字都能完全表達、卦的旨意,又何需改稱「乾」和「坤」?「健」與「乾」、「順」與「坤」,都有語音上的關係,但學者們很少把「乾」、「坤」當作無意義的假借字。筆者也認為卦名必定具有深入的象徵意義,不太可能只是單純的假借。二、「乾」卦卦名索隱(一)「上出為乾,下注為濕」  段玉裁認為:「孔子釋之曰:『健也。』健之義生於『上出』。上

5、出為乾,下注為濕。故乾與濕相對。」[8]從甲骨文以來,確實可見「上」與「濕」的相對文例。甲骨三期卜辭載有:     (惟)溼□(鄂)□年?               《甲編》1516[9]  (惟)溼田(鄂)受年?大吉。  (惟)上田(鄂)受年?               《屯南》715[10]  乙未卜:今日乙其□用,林于溼田,又(祐)□﹝正﹞?       屯(春)其新和又(祐)正?吉  (惟)新和,屯(春)用,上田又(祐)正?吉。  (惟)                                  《屯南》3004   (二)卜辭考證  1、上述卜辭中所提及的

6、地名「」,其字从「皿」、「」。饒宗頤先生認為是「郇」字的假借。[11]郇國的記錄見於《詩‧曹風‧下泉》:「四國有王,郇伯勞之。」毛傳:「郇伯,郇侯也。」鄭玄箋:「郇侯,文王之子。爲州伯,有治諸侯之功。」[12]周朝時,郇國位於晉秦間,芮國南邊。其地處在中條山與峨嵋嶺、火焰山的山麓丘陵之間,黃河之東的平原,現屬山西省臨猗縣西南。此地既為旱地,也沒有高原之田,即使在商周時期,其氣候也難以被稱為濕田。西周晚期的多友鼎曾提及郇國,並將「郇」字寫作「」(筍),其文載:     癸未,戎伐(郇)、衣孚(卒俘),多友西追,甲申之脣(晨),(搏)于,多友右(有)折首執訊,凡(以)公車折首二百又

7、□又五人,執訊廿又三人,孚(俘)戎車百乘一十又七乘,衣(卒)(復郇)人孚(俘)。[13]     西周末期和春秋早期的伯筍父;鄭伯筍父甗[14];筍伯大父[15];伯筍父鼎[16];鄭伯筍父鬲[17];筍侯匜[18],都屬於郇國的禮器,其「郇」字寫作「」。「郇」、「筍」字讀音均从「旬」,上古音為whin;但「」字的讀音从「」,上古音為wa,與「旬」發音較遠。況且沒有任可記載顯示,郇國早在殷商時期即已出現,故饒宗頤先生的釋讀仍有問題。筆者推論,「」或應讀為「鄂」,指鄂國,亦即出現於殷末故事中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