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

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

ID:14226992

大小:60.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27

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_第1页
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_第2页
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_第3页
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_第4页
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标题:《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打印本页]作者:杏林箫客时间:2010/8/117:14标题:《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合,才能生生不息!若阴阳隔离,形同孤男寡女,必绝其后。阴阳互涵。阳化阴,如煦日融雪,化冰凝为流水,方能滋润万物。阴潜阳,如深海藏龙,游龙得水,方能兴风作浪。无阳,则阴失所摄而放任自流,发为多汗、失血、尿频等症;无阴,则阳失所藏而元阳浮越发为眩晕、耳鸣、燥热等症。阴虚日久,阳失涵养,则渐渐耗散;阳虚则久,阴难化生,则源

2、泉枯竭。故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都只是阴阳失调的某一阶段,最终,必阴阳互损,相对稳定在一个低层次的平衡状态中,直到这种状态再次被打破,进入下一个阴阳消长轮回。医谚有云:“气有余便是火”、“壮火食气”。对此常识,某些医者视而不见。执温阳一法而统万病,走入岐途,还振振有词。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之证,几乎各占1/3左右。但自从火神派复兴以来,有人屈解火神派前辈认证要旨,以至于在一些人眼里,几乎百病皆是阳虚;有些患者,受其误导,对于滋阴,视为仇寇,稍用滋阴,则惶惶不安,唯恐冰伏阳气,引寒深入。若用温阳,或大剂温阳

3、,则为之所喜,虽变症百出,却视为排病反应,至死不悟。阴阳两虚之证,若单用滋阴,则阳气受抑而运化无力;若单用温阳,则阴液蒸腾而浮逸耗散,必阴阳双调才能阴阳互生!常用的阴阳双补方剂有:肾气丸、地黄饮子、二仙汤、龟鹿二仙胶、炙甘草汤等。作者:杏林箫客时间:2010/8/117:15一、肾气丸: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桂枝、炮附子。此方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桂枝、附子而成。以六味滋阴,壮水之主;以桂附温阳,益火之源。全方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滋而不寒,温而不燥,水火两补,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阴阳互根

4、的观点。原方之中,桂枝、附子用量极轻,取“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意。意在鼓动煦阳,化生阴精。桂、附用量仅占总份量的1/5,远少于滋阴之品,故肾气丸并非温阳之剂,而是阴阳双调,平补肾元之剂。在实际运用中,肾气丸改为汤剂,可有多种变化:偏于阴虚口渴咽干者,加重熟地、山药;苔腻便溏者,加重茯苓、泽泻;足冷背凉者,加重附子、桂枝;舌红者,加重丹皮,动则气喘者,加重山茱萸。病案之一:排尿晕厥张明医案:江某某,男,60岁。1987年7月15日初诊。患者7年来经常头晕,每排尿时头晕甚,常在小便末昏厥于地,不省人事,少时

5、自苏,醒后感倦怠乏力。曾在某医院确诊为排尿性晕厥,服健脑丸等不效。1月前因劳累过度,致上症频发,伴耳鸣,乏力,小便清长频数。诊见面色觥白,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治宜温阳填精。金匮肾气丸主之:附子10g,桂枝6g,熟地30g,山药15g,山茱萸15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服3剂,头晕大减,晕厥次数减少,守方继服20剂,排尿时再无晕厥,诸症尽除。(中医杂志1995-7-410)按语:肾主水液,司二便,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清阳不升,上下俱虚,气机不相顺

6、接,则发眩晕昏厥。治疗抓住病机,以金匮肾气丸甘温益气,填精益髓,鼓舞肾阳,使阳充精盛,故诸症得除。病案之二:长期低热俞长荣医案:林某某,女,30岁,工人。1973年4月30日初诊。长期低热(体温在37.3~37.5C间),持续半年以上(有肺结核病史)。口干而不喜饮,食欲不振,月经每月延迟10~20天。舌苔白厚较干,脉弱两尺尤涩。处方:熟地、茯苓各15克,枸杞、丹皮、泽泻、肉苁蓉各9克,附子6克,肉桂心3克。服5剂,体温恢复正常,诸症好转。3月后随访,低热未再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2)按语:

7、低热的病因很多,本例属肾阴阳两虚。阴虚阳不内守,浮越于外则为热;阴虚津液无以上承,故口虽干而不喜饮;肾阳虚不能温养中土,故食欲不振;肾与冲任二脉关系至为密切,肾虚冲任失调,故月经后期。--------------------------------------------------------------------------------二、地黄饮子:巴戟天、肉苁蓉、附子、肉桂----温阳熟地黄、麦冬、石斛----滋阴菖蒲、远志、茯苓、生姜----化痰开窍五味子、山茱萸----固肾纳气肾为阴阳之根,主

8、任督二脉。肾主骨、生髓。肾经上通于咽喉廉泉,下达于脚心涌泉。若肾精枯竭,上则音喑而言语艰涩,下则足软而不能行走,病曰“风痱”,地黄饮子主之。肾精乃肾中阴阳融合所化生,故此方阴阳双补,化精生髓,以充任督;兼以化痰除湿开窍,以出声音。病案之一:脊髓炎某女,50岁,干部。患者诉5月下旬起右下肢麻木,继则左侧上、下肢麻木并伴有疼痛,全身痿弱无力。某医学院附一院以“急性扩散性脊髓炎”收住院,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激素、抗病毒药物,病情有所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