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学说探讨中医补法

从阴阳学说探讨中医补法

ID:24447159

大小:4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从阴阳学说探讨中医补法_第1页
从阴阳学说探讨中医补法_第2页
从阴阳学说探讨中医补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阴阳学说探讨中医补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阴阳学说探讨中医补法【关键词】阴阳学说;补法    补法是中医治法的“八法”中重要的治疗方法。它主要针对人体虚损的性质而采取的不同治法,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脏腑或气血阴阳之间的失调重归于平衡,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阴阳并补等。现笔者谈谈在临床中有关于补法与阴阳学说的体会。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互根互用且互为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所以阴阳的失调也就是中医学的病机总纲。由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

2、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对于阴阳偏衰的治疗,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这就为我们指出了,针对阴阳不足不应单纯的补益,而要以阴阳互求的观点,或于阴中求阳,或于阳中求阴。  1阴中求阳  阴中求阳是指治疗阳虚补足之证,除以辛温助阳之品外,还应适当用以补阴之药,或以补阴之药为主,佐以温阳之药以求温补阳气,仲景之肾气丸就是典型代表方剂。方以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共同

3、组成温补肾阳之剂,主治肾阳不足之虚衰证。原方以干地黄八两为君,滋补肾阴,配以山药、山茱萸各四两补肝脾而益精血;加以桂枝、附子各一两则是本方精要之处,以其辛热而助命门之火以温阳化气,泽泻、茯苓、牡丹皮则泻其有于之虚火湿浊以使补而补腻。该方可见滋阴之中温补元阳,于“水中补火”,补肾填精,温肾助阳,于“阴中求阳”,使肾阳得以补益。因阳虚则阴不化,阳无阴则独亢。若但知阳虚补阳,则阳无阴潜,必不能安于下而独亢于上而无根,且会耗伤阴精,故补阳应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临床治疗阳虚不足之证故不能单纯以温热补阳之品当配以滋阴之品则阴阳才得以互根互用。  2阳中求阴  阳

4、中求阴即治疗阴虚不足之证以补阴药为主,当佐以温阳之品。其代表方剂如左归丸,方以熟地黄、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组成。功用滋阴补肾,填精补髓。治疗真阴不足,精髓内亏,筋脉失养之证。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肾益精以补真阴之不足,山茱萸养肝滋肾,山药补脾益气,枸杞补肾益精,龟鹿二胶填精补髓。鹿胶在于补阳,以“阳中求阴”。全方体现了“阴得阳助”之义,且使补阴之品滋而不腻,补而不滞,育阴涵阳,既有补肝脾养阴血除内热壮筋骨之效,又能收“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  3小结  临床合理运用补法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补法的应用又有其严格的指针,必须在明

5、确辨证基础上,确定阴阳的偏盛偏衰,把握疾病的主要特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兼顾阴阳的互求,做到阴阳相互协调,而使疾病得到痊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