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

ID:14522657

大小:158.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7-29

上传者:U-3744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_第1页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_第2页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_第3页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_第4页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素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1.1水污染严重1999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据1999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等10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km,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1.2生活垃圾量大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万t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库区农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也较为突出,1999年库区农药使用量就达1160.6t,其中有机磷农药占有一半以上份额。1.4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多年来的破坏性垦荒、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原有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导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仅为22.3%。库区两岸的多数区县森林覆盖率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极大,涪陵、丰都、奉节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基本无成熟林。库区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植被处于逆向演替趋势,由森林向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库区各级城镇的绿化水平均偏低。重庆市主城区人均绿地仅2.08m2,只相当于全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3m2的39.2%,在全国3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县市就更少,例如万县市的人均公共绿地仅1.8m2,奉节县城仅0.3m2。1.5生态失衡严重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约6500多种,约占全国动植物种类总数的20%,国家一 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8种和6种,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35种和22种,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但由于生物种群赖以生存的森林覆盖率很低,海拔1000m以下原始森林残存无几,导致林麝、豹猫和猛禽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临绝迹。一些水生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二级保护水生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都面临三峡水库建成后造成生态结构变迁和生存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这一形势直接威胁其生存,而加速濒危。生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1.6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移民部门2000年的复查数据表明,三峡库区大小地质灾害点2万余处,其中前缘在淹没线175m以下的崩滑体1302处,体积达333400万m3,具有不同程度危险性和潜在危险性的区域有1133处,占崩滑体总数的87%。因崩滑体影响决定搬迁的村庄405个、城镇60座。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达5002.55万亩,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t以上,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决库区600km河道的排沙问题,只有加强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1.7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急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蔓延。酸雨范围明显向远郊县扩展,pH值4.5等值线区域几乎已覆盖整个库区。有90%以上的地区为酸性降水区,多年酸雨频率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库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管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正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序幕拉开而逐步解决。如,长江流域(重点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重点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区)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庆市实施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1990年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代表6000余人次来重庆市进行环保考察和交流,重庆市已被列为中国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并获得世界银行环保贷款。2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2.1统筹规划、综合决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另外,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国家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和重点治理计划,按照“三河三湖”那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资助、经费投入、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扶持。同时加强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征、管、用,确保投向。2.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2.3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北的秭归。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新鲜空气难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组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具有库区山水特色的新城镇。2.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库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 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县(市)要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网络系统。可首先在涪陵、万州、巫山、黔江建4个重点监测网络,使库区的水质、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2.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库区下游流域实施达标水资源的收费政策,2001年2月在国内已有了购买水资源的先例。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制度。2.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因此应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争取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7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8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了解世界环保科技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库的成熟经验和方法。 通过大型城市废物、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东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水平远在西部之上,经历了发展和规范两个历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应广泛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争取早日使库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水平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峡工程是造福人类的宏伟工程。三峡工程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的影响:河口沉积环境变化,三峡工程蓄水前,长江挟带大量泥沙淤积到长江河口,对长江三角洲,特别是寸土寸金的上海为土地增量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峡工程蓄水后,在前30年,淤积至河口的泥沙最多只有三峡工程前的一半。现在每年泥沙沉积在上海形成的土地减少了,这是对上海土地资源扩展的巨大损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常言道“流水不腐”,三峡蓄水后峡江急流变成平湖静水,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而库区众多城市的废水、固体废物的非达标排放十分普遍,因此库区水污染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备受瞩目。滑坡:三峡库区原本就是一个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大坝建成后水位的抬高以及移民城镇迁建的大量建筑活动,使危机四伏的地质环境更加不堪重负。说到三峡大坝,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次泄洪过程中三峡所起到的最大的作用,那么三峡这个耗费我国大量资金的工程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的,我觉得都说清楚,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来说,三峡大坝对环境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在对三峡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时,中国科学院指出:工程最具破坏的方面是大规模的移民和大片土地被淹没。移民安置向来是中国修建大坝过程中较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三门峡、新安江和丹江口水库,每次移民 的人数都超过30万。然而,三峡工程造成的移民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大坝工程将淹没19个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包括有着1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涪陵和万县的部分地区以及重庆的部分地区。移民人口总数超过100万并可能将近190万。在这次移民的人口中,城镇居民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致使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比以往的难度更大,费用更高。又因缺少合适的地点安顿如此多的移民人口,移民工作变得更加艰难。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适宜的土地已被开垦和占用,大部分的人口将会被安置到近年来人口业已过剩的水库上游贫瘠的高地上。安置10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无疑是等于重建一个社会,必将打乱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致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者,由于历史和交通的原因,境内工业集中布局于长江沿岸的城市和集镇。所以三峡工程淹没的工厂多,损失也大。虽然受淹厂可重新搬迁新建,但是因停产必将打乱相互协作配套的原有系统,对经济发展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特别是工程将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在长江中游的鱼类,而这一水域恰恰是中国特有的千种珍稀鱼类的主要栖息地,其中仅仅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中华鲟和白鳍豚更令人关注。葛洲坝的建成可能已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白鳍豚的数量也下降到仅有几百条,此外,另一值得关注的野生物种当属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长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栖息地,无疑也将受到大坝的影响。        河流的泥沙会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后果。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100年内填满水库。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发出警告:水库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会加快,在旱季将严重影响上游的通航,水库尾部的泥沙还会抬高河岸。成问题的是还无法准确的预测水库泥沙的沉积 速度。此种情况有可能使经济效益比预期的要低很多,即便有可靠的泥沙,沉积速度记录,泥沙沉积的速度与位置也是难以预测。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为180万公里2,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8.8%。长江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脊梁,流域人口4.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5%。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于2003年6月10日完成了135米的第一期蓄水,到2009年将全面竣工,正常蓄水位175米。三峡大坝下的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流域的75%,约占全国的30%。三峡大坝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环境休戚相关。  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无疑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利兮弊所依”,三峡大坝涉及面广,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许多深远的影响。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流域是一个系统,三峡大坝横亘大江南北,对其下游的影响随着工程的运行将逐步显现。大坝建成后将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引起环境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涉及到多方面问题,对长江中下游包括远离大坝的河口地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中下游径流和输沙量变化、河势演变、营养物质变化,河口盐水入侵、海岸侵蚀和土壤盐渍化等。这些变化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大坝拦沙截流引起的下游水沙因子的变化。要认识三峡大坝对其下游的环境影响,首先要了解三峡工程影响水沙条件改变的大小和形式,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大坝几乎可以影响整条河流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大坝上游形成人工湖泊,下游因大坝的拦截,水沙条件发生改变。河流建坝对河流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改变自然径流和泥沙输移状况。  建于长江上游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集水面积100万公里2,约占全流域面积的56%,坝址处年均径流量4510亿米3,约为长江入海径流量的一半。三峡大坝建成后,坝后将形成1084公里2的人工水库。根据三峡工程水库调度方案,建库后正常蓄水位175米。汛期(6~9月)坝前水位维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仅当出现特大洪水时,水库拦蓄洪水,削减洪峰,坝前水位抬高;洪峰过后,库水位仍降至145米。汛末10月起,水库充水到正常蓄水位175米,如遇枯水年则延至11月份,下泄平均流量为10000米3/秒,较建库前减小约3000~6000米3/秒,减少比例达40%。1~5月下泄流量增加约1000~2000米3/秒。然而,不论是枯水年、中水年或丰水年,全年入海总水量不变,只是年内分配有所变化,使各月、季间的流量趋于均匀。  三峡水库为一个调节性能较低的季调型水库,拟采用“蓄清排浑”的基本运行方式。三峡大坝附近的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3亿吨,建坝后的20年内每年有3.5亿吨泥沙淤积在库区,排沙量仅为入库泥沙量的35%左右,即大坝下泄泥沙每年仅1.8亿吨,而且下泄泥沙减少的趋势将持续100年左右才达到基本平衡。   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是影响环境的最根本因素。径流是运动着的水体,有着巨大的冲击力。同时,水体中也包含有大量的溶解物质,这些物质随着径流的变化而变化。同样伴随径流的泥沙特别是细颗粒泥沙不仅能吸附重金属等各种污染物质,而且也是营养物质的主要载体。下泄泥沙数量的减少,其伴随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减少。因此,水沙条件的改变不仅影响河流的自然演变,而且影响到与河流有关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河流建坝对上游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坝后的水库及其回水段。水往低处流,大坝对下游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可波及河口甚至近海的广阔区域。上游河流水沙条件的改变无疑将引起整个下游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变化。三峡大坝下的长江中下游及河口,甚至近海环境将随着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而发生改变。这些影响有些是确定的,也有许多不确定的和不可预见的。  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  三峡大坝以下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至鄱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缓低洼,人口众多,耕地宽广,旱、涝、渍灾害影响敏感。三峡建坝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江的水文情势,对径流和输沙过程起到较大的调节作用,由此将可能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三峡大坝对其下游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河道冲刷。大坝上游高峡出平湖,大坝下游必然冲刷现低谷。大坝上游的泥沙在库内淤积,下泄水流变清,水流挟沙能力增强,大坝以下河道的冲刷则不可避免。如美国科罗拉多河上1935年建成的胡佛大坝(HooverDam),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在坝后的米德湖内,坝以下河流河床10年内下切了3米以上,水位下降了4米多;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AswanHighDam)1964年截流后,下游河道一年内的沿程冲刷量超过2500万吨。三峡水库调蓄运行后,改变了水库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坝下游河道水流挟沙能力处于不饱和状态,河床将发生长距离、长时间的沿程冲刷,并从上而下逐步发展。据有关单位的初步研究成果,冲刷河段最远可达坝下1100公里处的安徽大通河段,各段冲刷的时间约10~100年。也就是说,由于三峡大坝引起河道的演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到达新的平衡,可见其影响是深远的。  由于坝下游河床冲刷,河道水位下降,干流与湖泊之间的“江湖关系”、干流与支流之间的“干支关系”将会发生新的调整。长江中下游有众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等,是闪耀在长江干流边上的颗颗明珠,江湖一体互动,干流水文情势的改变必然引起湖泊的连动作用。同样支流也是如此。因此,三峡大坝运行引起的下游河势变化和下游湖泊、支流的调蓄作用,这些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河床加深也会影响到河流沿线地下水层下降,影响农田的灌溉,威胁到冲积平原上的植物等。  另外,河道冲刷,河流生境及水文环境的改变影响到河流淡水动物。长江中下游河流中生存有许多河游生物,尤以中华鲟和白鳍豚最为珍贵。三峡大坝较大幅度地改变了其下游生物多年的生存环境,如下泄水流的水温发生改变、作为营养物载体的泥沙被大量拦截在库区,鱼类的生境被改变,洄游路线被截断等,这必将产生许多不利的连锁反应。  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之间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相互适应之中,在经历长期的演变后逐渐处于一种准平衡状态。由于人为因素的加入,打破了这种准平衡状态,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再逐渐达到新的平衡。三峡大坝改变了长江中下游河流的自然过程和平衡状态,这些变化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得以逐步调整。生物群落演替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往往是不可逆的。由于自然过程的复杂性,许多问题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三峡大坝对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影响   河口是流域物质的归宿,海洋的起点,上受河流径流、泥沙及营养物输运量的影响,下受海洋动力作用和盐水入侵的影响。在这个盐淡水交汇的区域,由于大量且适时的营养物质及淡水来源,生产力极为丰富,生物多样。同时,该地区也是环境变化极为复杂而敏感的区域。滚滚长江东逝水,万里长江在安徽大通逐渐进入河口地区,出口后形成庞大的冲淡水,汇入浩瀚的东海。虽然长江入海口距三峡坝址有1800多公里,而且大坝对下游的影响会随距离的增加而有所减弱,但河流是一个整体系统,上游的各种变化或多或少会在河口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对于长江河口地区来讲,最明显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泥沙减少,滩涂淤涨减缓,侵蚀加剧。对于土地资源有迫切需求的河口地区来讲,泥沙是一种资源,河流来沙在河口堆积造陆。长江源源不断的泥沙补给,孕育了河口三角洲前沿广阔的滩涂,为上海城市拓展生存空间,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大坝截流拦沙,上游来沙约有近70%在坝后库内淤积,下泄泥沙必然减少,尽管有坝下河道沿程冲刷补给,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原来的数量,估计入海泥沙会减少近40%,每年不足2亿吨。滩涂的淤涨态势因来沙的减少而减缓,甚至侵蚀,江堤、海堤将面临考验。此外,随着泥沙数量的减少,其粒级组成也会发生变化,粗颗粒物质增加而细颗粒成分减少,这将直接影响到泥沙对于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河口水质恶化。  河口地区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盐水入侵。河口是径、潮流相互作用、彼此消长的地区。海洋盐水随涨潮流而上溯,河流淡水随落潮流而下泄。其中,潮流的作用受天文因素的影响严格遵循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因而海洋动力条件可视为不变的。而淡水径流则易受河流筑坝建库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三峡大坝的运行将影响到河口的径流条件,从而影响河口盐水入侵的状况。10月份大坝水库蓄水,下泄径流量减少,必然导致河口盐水入侵距离增加,影响取水;而1~5月下泄淡水径流量增加,河口盐水入侵减弱。  实际上,三峡大坝的影响远不止到河口。大坝对径流的季节性调节,必然引起河口环流和长江冲淡水扩展范围的改变。三峡工程对于河口-近海环流的改变和对东中国海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国际上十分关注的问题。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影响到口外广阔的水下三角洲,而入海营养物的变化影响的范围可能更为广阔。长江冲淡水与其口外流系,如江浙沿岸流、台湾暖流、黄海冷水团等结合在一起,会进一步影响到东中国海水域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阿斯旺大坝的环境效应启示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埃及的尼罗河是世界第二大河流。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同时也是建坝史上最具争议的大坝。阿斯旺大坝于1964年建成后,下游产生严重的清水冲刷,河岸坍塌,三角洲海岸严重侵蚀后退,盐水显著上溯,对下游和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三峡大坝建成后,是否出现类似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  事实上,三峡大坝与阿斯旺大坝有着很大的差别。阿斯旺水库是一个调节性能极高的多年调节水库,其库容占年径流量的228%,巨大的库容拦沙截流,使得海岸失去泥沙补给而蚀退,淡水径流的减少使含盐量39‰的等值线从离岸80公里逼近到海岸附近,水库蓄水削峰还使地中海的沙丁鱼捕获量锐减,同时也失去了洪水对尼罗河三角洲漫滩增肥的作用。阿斯旺大坝对环境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与此相对照,三峡大坝总库容不到阿斯旺大坝水库的1/4,仅占入库径流量的8.7%,是一个调节性能较低的季节性调节水库,其影响相对阿斯旺大坝显然要小得多。因此,从宏观上讲,三峡大坝不会像阿斯旺大坝那样对下游和河口地区产生巨大的冲击。然而,应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水沙量远在尼罗河之上,微小的水沙情势变动也会有大范围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其下游影响的根本在于对水沙条件和营养物质输送的改变,并由此将引发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又是错综复杂、交织耦合的,有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三峡大坝逐步运行和最终建成,对长江中下游、河口甚至近海造成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更有许多是不可预见的。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怎样细述,仍然是挂一漏万。因此,三峡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还需要不断地监测,开展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出现的不利情况,及时调整调度运行方案,使得三峡水利枢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其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峡大坝对国家的环境影响大致是三个方面:地质、气候以及生物。一、地质影响:孙中山时代的三峡大坝规划是建在南津关(现在的宜昌市三游洞景区附近),毛泽东时代将这一原有规划进行了修改,将大坝位置上移至茅坪中堡岛(现在的三峡大坝所在地)。单纯就发电量而言,中堡岛坝址的发电量小于南津关坝址。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南津关的地质条件不如中堡岛。岩心取样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堡岛岩心是坚固的花岗岩,在水的重力作用下面会更安全一些。但是三峡大坝作为世界第一大坝,其巨大的水库容量所产生的巨大重力作用,对下面地址带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视的。汶川地震跟三峡蓄水之间的联系目前还不明确,轻度地震每年的发生频率不算太低,当年成都地震和建立三峡之间应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水库诱发地震是水电站很怕的一个后遗症,三峡蓄水到168前后,坝区曾经发生过一次有明显震感的轻度地震(08年9月20号前后,具体时间忘了~),09年元旦之后宜昌又发生过一次明显震感地震。现在,对诱发地震的警惕性相对较高。二、气候影响:个人认为,目前就把07年四川、重庆的大旱与三峡工程开始蓄水联系在一起有失偏颇。如果二者之间有联系,前提是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重演的,可重复、可验证的,截止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论证条件,毕竟年限还很短。库区蒸发量的扩大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但影响的作用方式还有待搜集更多数据之后才能进行推断。三、生物影响:最明显的受到三峡大坝影响的生物是中华鲟。作为三峡大坝反调节水库的葛洲坝截断了中华鲟这种洄游鱼类的洄游线路,为了保护这一物种,1983年前后,葛洲坝设立了中华鲟研究所,专门进行洄游中华鲟的保护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华鲟已经在葛洲坝下游建立了新的洄游繁殖区域,加上研究所每年会向长江投放鱼苗,目前的中华鲟种群的生存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除了中华鲟之外,库区还有其他的大量珍惜动物和植物,随着三峡库区蓄水,它们的生存空间势必缩小。不过很多濒危植物已经被移植到周边及四川盆地进行重新繁殖,这也算是为保护这些稀有植物做的一点儿微薄的贡献吧。除此之外,水库泥沙淤积、水库水流速度减缓造成的江水自净能力等问题,也是会长久影响库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的。 ps.我家就在葛洲坝边上,父辈都是参与了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老水电人。水电站的很多弊端都是听父辈讲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三峡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多大  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实已经证明水库会诱发地震、改变气候环境的。  三峡水库和一般的水库不同之处在于它影响的范围广,库区水容量很大,影响长度600公里,对气候和地质的影响应该说是比较大的,它会不会对地壳产生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看三峡库址、水库淹没区及周边区域的地质承受能力和自然的气候调整能力。  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步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使自己不断的趋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人类的发展“改变”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不断活动的人类在短时期内(如三峡工程)改变了成千上百万年地球演化的相对平衡,平衡打破后的后果是什么呢?值得我们作深入科学的研究。  抛开地球板块来说,假设地球是一个非均质的壳体(地壳的厚度不同),内部是岩浆将它托浮,当地球表面的荷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影响的范围可能会很广阔(受力点不一定是释放点)。地球这个壳体内的能量(应力)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突变或变形,释放能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局部较薄弱的地方大变形来调整内部应力,故而引发地壳的调整,但是这个调整是有联动性的。  汶川地震牵动了所有华人和国际友人的心,震撼了世界,提醒人们对人类改造大自然所做工程的思考。三峡水库建成后我国出现了水灾、旱灾、雪灾还有就是这次的汶川地震,(我不敢肯定的说)水库跟这些自然灾害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反思这些问题并作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人类的科技水平是有限的)。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人类依存于大自然,生活取自大自然,但是我们所做的事情一定要顺应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一定要在她的承受范围内进行,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假如07年到08年的水灾、旱灾、雪灾及地震与水库有关,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水灾旱灾的损失相对较小,但是如果水库的荷载还在,对地壳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地壳成千上万年达到的平衡被打破,她的调整期会有多长时间?还需要时间去检验,我想几十万年的调整期不会在短短的几个月调整完成,也许是1~3年,也许更长。汶川地震过后三峡库区范围内还会不会发生地震呢?面对这样大的灾难,我们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我不想看到灾难的再次发生,不想看到灾难的轮回。为中华大地祈福,为国人祈福!  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大规模的改变他的状态。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从我做起!  建议:  1、相关权威部门对三峡工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全面评价,邀请国内外的重量级地质专家、水利专家、工程专家、气象专家、地球物理专家综合分析利弊,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就究竟三峡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多大?为以后的人类实践进行指导和借鉴。  2、对三峡大坝区域及区域外的地形地貌进行大地监控,对环境进行监测,为论证提供可能的数据。  3、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环保从我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空间。  4、严格审查在建或要建的大型水电、土建工程,对大自然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停建。  5、三峡大坝现在已经建成,应对目前的运转状态和对生态的影响重新进行一次可观的论证。以下是部分重庆网友的帖子: 5I(t4I-G(K8i&I0z$f*n'b6K7w4U.U  K0Y'k&J  P'R*}'^6G2_-----当时在论证是否修三峡大坝时,重大有一教授即说:修三峡大坝,对重庆百害而无一利。但是中央政府决定的事情,没有办法。现在中央也可能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都怕成为历史的罪人。就修三峡大坝完工,中央领导都没有哪个去?;M.{-W-N:V0R"`$p2N1g1d2Z$K.j.A'J  B----一.成库后,水面面积扩大,水汽蒸发增多.但是重庆的太阳辐射并没太多的减少.空气湿度增加.这样,使重庆变成了一个大蒸笼.好象,大蒸笼对人体尤其是寿命有很大的影响.这点,不多说.;Q!W'E6D  h;o4x二.水的比热容过是个不争的事实.而现在重庆附近的水总量比以前多几倍,这样会使重庆的气温差异减小,也就是白天和晚上的温度更接近6H"F1`8k*?$};t8i)J(B"V"b&I*C)J5p当然,今年的气温受多方面的影响,但三峡因素也不能忽视.如果,重庆不能使用更多的三峡电,那么重庆人民的牺牲并不值得*U-y+Q+B6d&j4T2w8G-Z)j&x5L2n-W3W$K+Z----很多专家都说是三峡大坝那一大坝水惹的祸!  _.m9@-d"f台风带来的降雨云系根本就过不了三峡大坝那一天然屏障!9O  S![7{5~7^;]'@1C重庆人的夏天算是遭这个三峡大坝害惨了!#S;g-t&u7j4f明年还要更热!!!:D:C"}6d!r-p&W9T3a,S+S;[3},n7b#b!B%w4P5e*S!Z  Y(M,|4?+B----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重庆出现严重干旱后,中央电视台采访中央气象台的专家,专家说这是由于这两年春夏降水减少造成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事实上今年春夏江南、华南还是出现了强降水。那么为什么出现秋旱呢?我国江南、华南夏秋冬的降水主要是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喜玛拉雅山脉南麓-中国西南-江南华南一线东移进入中国后,北方冷空气南下后冷暖交汇后形成降水,华南还可能由于台风造成太平洋暖湿气流从华南进入江南,这也会形成降水。但主要靠前者。自从去年长江三峡蓄水后,西南暖湿气流进入中国后,长期徘徊在西南,非常稳定,根本不向东移动,所以上个月还在重庆、四川形成了洪水,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事实,你最近每天看天气预报就能看到。原因就在于长江三峡蓄水后形成巨大静止气团阻碍了西南暖湿气流的东移。/C/K9A$B%]&s  另外,长江三峡蓄水后,流入西太平洋的淡水减少,西太平洋的海水盐度发生改变,导致水密度改变,最终导致西太平洋洋流异常,其结果是副热带高压长期覆盖在江南、华南,西南暖湿气流东移也会受到阻碍。甚至北方冷空气都很难将其推出中国大陆。西南暖湿气流只有向东北方向发生小幅度变形,造成北方降水稍微偏多。+~8t/L0K"`)Q7w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推出越靠近西南太平洋海边的地区影响越大,气候异常更明显,比如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影。而"?&?!k.`4]+X0`  ?$J:W  长江三峡对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对气候的影响绝不是我们在实验室中建立几个数学模型能够模拟出来。长江的淡水绝对不是白白流入太平洋的,它是自然界平衡力量的组成部分。如果以后再实施南水北调后,流入太平洋的淡水进一步减少,南方的干旱可能加剧,这样将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的打击。 针对目前网络上传言,称此次重庆特大旱灾是三峡工程蓄水所致,此间有权威人士表示:“这完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无稽之谈。”  N;T&|.m(i7{,v4@*c(J7^/o"n0h'W*P!  四川省气象局今天向公众介绍,四川目前的高温干旱,是当地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而沿海的台风对本地持续高温起了重要作用。.e+t3w%z#B'g:Y;f7Q-H6i5t$p(}8j  四川省气象局认为,这次四川的高温干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局部反映。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譬如出现了连续登陆我国沿海的台风。台风抵住了副热带高压的脊背,动弹不得的副热带高压,就长期稳定地控制住川渝大部分地方。  l0g$C0t&s!^1y"?2{-J,`0f'B  一方面,台风阻断了从南方过来的水汽通道,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又拦截了从北方进入的冷空气,让四川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了一个“气候孤岛”,以至无法产生大范围降水,消除干旱。3d/*z4a#t&{$M2{*i;q'^+a(]  四川是一个盆地,不同地区的干旱情况也有差异。盆地西部由于与青藏高原对接,气流上下碰撞,容易产生热雷雨以缓解旱情,而川东、川中大多是丘陵山区,没有山地抬升气流,局部地区的降水不易产生,高温干旱情况也就更加严重。5b'?8_/@9R4G:f:Q;i  b:V%u%o&b  a  四川省气象局表示,最近几天盆地西北部地区不断有雷阵雨天气,但这只是局部地区的对流性降水,没有水汽从外部补充进来。虽然降雨后气温略有下降,但从总体来说,高温天气仍是主导。就目前的情况看,本月20日之前,不会有大范围的降雨天气,盆地各市还将在高温中煎熬,而干旱也会持续。#v1|;C*w"D-r4e#f#P)R-G(C'R  对于重庆大旱,重庆市气象局解释说,今年的干旱与1959、1966、1972、1992、2001年的相似,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_7j-f'x0h2[(`;u;g7L1i5|!F(a  据介绍,今年入夏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脊线位置偏北偏西,重庆受高压系统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出现持续干旱。:m![&R&u3F!K,n#P;B'@:D'f.B  中高纬度环流场则表现为乌拉尔山地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降水天气过程明显偏少偏弱。%l&J.],p!a%I2C,Y![(w2o(G7c:A9e+u;_/X  另外,青藏高压也比常年偏强,并与副热带高压连接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持续控制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同时,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的水汽通道受大陆高压阻断,使重庆市水汽条件不充足,空气湿度偏低,造成干旱少雨。本报记者闵捷田文生   在某种程度上,三峡工程也会对环境产生有益的作用。水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将会代替大批火电机组,使每年的煤炭消耗减少5000万吨,并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间接实现了环保。与阿斯旺大坝一样,三峡大坝的修筑同样也可能会给环境和生态带来大量的破坏。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因此必然会增加库区地震的频率。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认为,当时论证坝址时,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就是地质条件,三斗坪附近的岩体比较完整,断裂少,历史上也极少发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发生破坏剧烈的强震。三斗坪的上游地区,地质条件主要是碳酸盐岩,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但烈度估计最高也不会超过6级,而三峡的主要建筑物都是按照防7级地震烈度来设计的。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因此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这将是三峡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质灾害。而工程的反对者们则质疑论证过程只考虑了地质的静态状况,没有考虑蓄水后可能带来的地质条件质变。              根据葛洲坝水电站的运行经验,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三峡附近大片地面被淹,许可动植物失去了生存之地。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三峡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三峡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甚至可能会对东海产生一些影响,并进而改变全球的环境。但是考虑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长江在三峡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还有湘江、汉江、赣江等多条重要支流的水量汇入,因此估计不会对全球海洋和气候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环境的变化是由多种可变因素交织形成的,极其复杂,所以也无法确定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明细程度。                        河流的泥沙会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后果。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100年内填满水库。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发出警告:水库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会加快,在旱季将严重影响上游的通航,水库尾部的泥沙还会抬高河岸。成问题的是还无法准确的预测水库泥沙的沉积速度。此种情况有可能使经济效益比预期的要低很多,即便有可靠的泥沙,沉积速度记录,泥沙沉积的速度与位置也是难以预测。               以印度的多用途水库为例,水利专家穆尔蒂说:“大多数水库每年的泥沙沉积速度是建设时计算速度的145%到875%。”利奥波德指出:“世界范围内,三峡大坝是在未经充分验证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中国约有330个大型水库,其中230座的泥沙问题相当严重,导致总蓄水量减少了14%,其中一些水库由于分析不足和设计缺陷,在不到10年的时间蓄水量下降了50%。”                三峡工程还会产生其它多种影响因素,水库所处的地区还是水源传染病易发地区,如血吸虫病。水库中的水大量政法会减少大坝下游的水流量。该工程的反对者对大坝方形来往船只的连环闸的可靠性也表示担忧。 一旦五个密切相连的闸门中的一个出现问题,那么长江的航运将会中断。葛洲坝的船闸升降机就出过类似的问题,而它只有一个闸门,在技术上比三峡工程船闸设计要简单得多,原本自由流动的河流将要变成一个缓慢流动的水库,人们担心被淹没的农田和居民区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水库对水流的控制会增加上海市地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可能,从而影响到上海市的供水,归根结底,三峡大坝造成的影响可涉及的范围是事先无法预测的。一旦大坝建成,它的影响将持续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               由于三峡大坝刚刚建成,它的许多不良的影响还未能显现出来。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力争把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状元以下这段文字应该可以给你答案。:)5月20日,随着三峡大坝全线贯通进入倒计时,这个未来世界最大水坝和水电站也将成为世界各国地理书上的一个新名词。《华盛顿邮报》、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德国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称,“中国即将完成自长城以来最宏伟的工程”,“将第一次完全驯服5000多年来养育同时也折磨中国人民的这条水道”。从十几年前中国开始讨论建设三峡水电站开始,国外也对三峡建设带来的安全,特别是环境问题发出了担心的声音,直到现在三峡大坝即将建成,一些人仍怀有疑问。但绝大多数外国媒体和学者认为,就像“中国正在走自己的路”一样,三峡工程代表着“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的能源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来说,三峡工程不但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量”,也将成为“中国的象征”。三峡电站将满足中国1/20的电力需求美国《华盛顿邮报》18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题为《中国力量的源泉和象征》的文章,称经过13年的建设,并移走了上百万村民后,中国即将为横跨扬子江的世界最大大坝浇筑上最后的混凝土:届时三峡大坝将达到设计的坝顶高程185米。这个规模庞大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投资总额高达240亿美元。这项“中国自长城以来最雄心勃勃的建设”,将取代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成为世界最大的发电和防洪综合工程。它的年均发电量为847亿千瓦时,而美国胡佛大坝(美国最著名的大坝,被评为美国现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迹之一)的年发电量仅为40亿千瓦时。美国十大报业集团之一的奈特·里德报系报道说,三峡水电站发的电相当于18个核电站,可以满足中国庞大用电需求量的1/20。此外,它还可以方便3000吨的海轮深入中国西部。要知道,海轮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会繁荣起来。俄罗斯媒体对三峡工程的进展非常关注。不仅《独立报》等俄全国性媒体,就连《哈卡斯新闻》等地方媒体以及众多电子媒体,近来都不约而同对三峡大坝进行详细报道。俄水电专家亚·托洛什诺夫曾多次到包括三峡在内的世界各大水电站进行考察,他对记者表示:“在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帮助中国建设了三门峡水电站。现在三峡工程即将顺利收尾,这反映了中国的成功,而俄罗斯在水电方面仍旧在原地踏步。”他称,就总体技术水平而言,俄还停留在20年前。俄罗斯《劳动报》曾多次派记者赴三峡采访,该报称包括俄罗斯专家在内的评估小组认为,三峡工程完成后,洪灾出现的可能性将减少为1/10,可以保证中下游数千万居民的安全。 日本媒体和专家学者对三峡大坝的报道量近来也大幅增加。《日本经济新闻》18日发表文章说,世界最大规模的三峡大坝完成之后可望起到发电、航运以及防洪和抗旱等巨大作用,成为中国发展的象征之一。该报认为,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日本九州电力公司的总发电量,不仅可以缓解中国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而且还能够减少废气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其次,能够增加通航能力,提高中国内陆地区的物流效率,有利于外国企业的投资。印度报业托拉斯驻华记者连续发回三篇关于三峡的报道,详细介绍了三峡工程的历史和一些具体数据等。印度评论家罗伊在《商业标准报》撰文将三峡工程与印度修建水利设施的缓慢进展进行了对比,并称三峡大坝的建成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制订和完成目标的意志力的充分体现”,“经验值得印度参考”。三峡改变世界的“中国观”不过,在介绍了三峡大坝的成就后,很多外国媒体也对三峡大坝可能带来的问题表示了担心。《华盛顿邮报》称,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早已认为建水电站并不明智,但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建设这样大的水电站。许多人还对中国花240亿美元在经济上值不值提出疑问。另外,关于环保问题的议论也不少。对这些议论,一位曾在欧美多国常驻的资深记者说,这些问题十几年前不仅外国人,中国人也都提出了,并进行过反复的论证。三峡工程是世纪工程,也是世界级工程,史无前例,在没有经过时间验证之前,人们有各种担心是完全正常的。西方人提出这些未必都是出于恶意。最重要的是,三峡工程是中国人在非常清醒、科学的环境中建造的。这个过程就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它更像是在能源短缺、火力发电同样面临困境的时代,中国人代表全人类所做的探索。瑞典人的环保意识是全球出了名的。十几年前,由于环保主义者的要求,瑞典已经停止修建大型水电站,甚至逐步关闭已建成的核电站。因此,当三峡工程动工修建时,瑞典全国一片质疑之声。据当年在瑞典工作的《人民日报》记者丁刚介绍,那时一些瑞典人甚至找上门来,以教训的口气批评中国不该建设三峡工程。如今,当三峡工程即将正式建成之际,瑞典人的态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近日来,瑞典一些媒体先后以“中国即将建成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等词语相对客观地报道了三峡工程即将竣工的消息。尽管其中也提到了环保、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工程移民等问题,但与当年的一片质疑声相比,态度已经明显温和了许多。瑞典电力公司的工程师博斯特罗姆曾参加过瑞典第二大水库苏诺瓦水利工程的环境监测工作。他对本报记者说,他最开始就是通过三峡工程关注起中国的。通过对三峡工程报道的跟踪了解,他认为与瑞典当年建造苏诺瓦大坝比起来,中国人对环保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已经在最大程度上对当地的环境给予了有效保护。尽管他承认,像世界多数水电站的修建一样,一个大坝的建成,将会影响到当地的自然生态,例如水中的鱼类品种可能会发生改变,但通过人们的努力以及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是能够把这种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此外,一些瑞典人对当初放弃发展水电及核电的决定开始有些后悔。《瑞典日报》近期公布的调查显示,瑞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水电和核电持支持态度,支持发展核电的人已超过50%。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波里科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清楚地记得1992年中国讨论是否建设三峡工程时引起的不小的争论。许多专家都表示反对,中国全国人大在讨论并通过建设三峡大坝的提案时也是历史上反对票最多的一次。波里科夫说,如今三峡大坝终于顺利建成了。从目前来看,大坝建成后至少能给中国带来两点好处:一是可以减少长江下游洪水灾害发生的机会。第二,三峡大坝建成后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电能。“中国人走自己的路”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世界级的工程,国内外的各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也表示,“我们不能说三峡工程是完美的,我们要等30年才能下这样的结论。”对于国内外关注的安全问题,他表示,大坝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加10%的余度进行校核,同时也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最不利的荷载组合,如地震等因素在内,大坝本身的安全是非常可靠的,常规武器不可能使大坝溃决。即使爆发核战争,也有事前的防范措施。对于环境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局高级工程师谢修发认为,三峡工程本身是一项环保工程。水电是清洁能源,这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若换算成火力发电的消耗,相当于平均每年减少燃烧原煤约5000万吨,每年可减少排放1000万吨可形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减少200多万吨可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减少1万多吨一氧化碳,还减少大量的废水、废渣、浮尘等。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王兴奎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三峡工程不仅具有防洪、通航、发电三大效益,而且在提供替代能源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重大作用。如1998年的大洪水,尽管没有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但仍造成了很大损失。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后,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可以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三峡工程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和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应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发展效益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等方面综合考虑。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拉尔森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各国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能源发展战略,中国也是这样。”他对记者说,首先,从环境角度看,瑞典环保工作做得较好,也得益于全国近50%的电力供应来自污染少的水电,至少从目前看,水电对环境的破坏还是相对较小的,所以中国建设三峡发展水电,比起使用污染严重且不可再生的资源供电,是明智的选择;其次,从中国的发展角度来说,当初决定建设三峡时,可能没人预料到十多年来中国会发展得如此快,且这样的速度也许还会持续若干年,而三峡工程对解决中国的能源缺口是非常必要的;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到中国解决能源问题对世界的贡献,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有1/5的人不会为电力而担忧,也为中国保持稳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从这个角度上,三峡工程对全世界来说都意义重大。拉尔森称,10多年前许多像他一样的瑞典人从关注三峡开始,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并且从开始的质疑到今天的理解,当三峡工程建成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创造出了一个宏伟的奇迹,更看到中国人在自己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一.长江三峡高坝是根本不可修的,不是甚么早修晚修的问题,国家财政的问题;不单是生态的问题,防洪效果的问题,或能源开发程序的问题,国防的问题;而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河床演变的问题和经济价值的问题中存在的 客观条件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政府举办这一祸国殃民的工程。它若修成,终将被迫炸掉。公布的论证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还待从根本上重新审查。建议先用书面和集会方式对专题公开讨论,得出可靠的结论,使大家明白;并即停止筹备各种工作,请先向人大备案。附送《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的原由简释》,内容如次: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2.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在全球为第一,不是某些人说的第六。中国所缺的是有水处的耕田。水库完成后淹地五十万亩,将来更多,用来换取电力,实不可取。详见《论降水川流与水资源的关系》。3.三峡电站经济可行性考虑到卵石沉积是不成立的,它比山区大中型电站要贵两三倍。报告中的经济核算是错误的。十八年内只有支付,没有产出,也无以解决当前缺电的问题。4.三峡水库对于长江中游防洪虽有帮助,但作用不大,而其代价是使守堤防洪时期加长,和利用的电能减少,实不可取。长江中游防洪当今迫在眉睫,除应加强堤防外,必须在堤身内建穴分流,长年送沙流向两岸,以淤高其洼地,并疏浚江槽。  二.长江中下游迫切需要汛期防洪,建议治理策略如下:1.中游除堤防外要加强疏浚,床沙排向两岸洼地,任其淤高,不禁止围湖造地。各大支流筑坝拦洪蓄水,亦以防旱。2.在扬州开一分流道,近路出海,加陡坡降一倍,以刷深中游江槽。同时在下游束水攻沙,增补田亩。分流道逐渐加大,江北清水增多,南通七县变成江南。3.下游加多分流量,太湖区域全面疏浚,挖泥肥田;洪水宜导出吴淞江及浏河,勿入太浦河,免淹上海市区。  三.黄河乃是全世界最好的利河,今人把它看成害河,实为我水利学者的耻辱。它水少沙多,历史上南北漫流形成25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全球最大的三角洲。我祖先修了两堤,逐步加高成为悬河。今人恐惧洪水,不敢修闸分流,不知它正是一条自流淤灌的总干渠,足以解决华北平原缺水缺肥,恢复南北大运河。低设分流闸槛,可以刷深河槽,大增过洪能力,于是河治。大堤不再需加高,改成高速公路。黄淮海平原得以整体开发,可增加支持半亿人口,详见《论黄淮海河的治理与淮北平原的整体开发》,其主要措施如下:1.打开南北大堤约二十道闸口,低槛分流刷深河槽,北岸分流年200亿方水,南岸100亿方。首先打开人民胜利渠闸,引水天津;随后再开运河南北闸。各派取复式断面,固定住低水岸边。2.停止小浪底坝工,改修三门峡坝,恢复其设计功能,并刷深黄己硬,确保上游农田。3.  停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水只可抽到里下河地区。该工程抽水70米水头,经济上不可行;将来恢复大运河,黄水南北分流,该工程将大部拆除。该工程是错误的。4.整治南北大运河,今线下移到黑龙港。5. 整修南北大堤及原运河高地成为三条高速公路。附三文。顺致敬意。前曾两次劝告切勿修建长江三峡高坝,首次1991年11月14日,附送两文,第二次1993年2月14日,附文请阅后转交中纪委。现在另再送上《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河床演变问题论证一文,请予审批,并请连同前文发交有关机关,安排会议公开讨论。凡峡谷河流若原不通航,支流两岸又少田地,象大渡河龚咀那样,是可以购又?坝,利用水力发电的。尽管16年来这水库已积满卵石夹沙,失掉了调节洪水的能力,仍能利用自然水流的落差发电。但长江三峡却不是这样,这是黄金水道的上段,四条巨川排泄着侵蚀性盆地上的大量卵石进入峡谷,在水库蓄水后,这些卵石和泥沙就会堵塞住重庆港,上延抬高洪水位,淹没田地。那里水源丰富,生活着一亿多人口,缺少的正是耕地。凡是这样的地貌,决不可购筑坝。所以长江三峡根本不可修高坝,永远不可修高坝。当年孙中山提出这一设想后,可惜没有一个学者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至今也只我一人,说明这是不可行的。随后也就不会有美国萨凡奇的建议,也不会有一群工程师涌向美国学习筑坝的经验,其实这些技术还停留在幼稚可笑的阶段。更不会向加拿大乞取可行性研究经费,更不会有党代会人代会和半个世纪的讨论。这些都是科技低落的后果,虽不单是我国,但今准备施工了,领头的“专家”应负刑事之责。  论经济效益,此坝每千瓦实际造价之高,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且不论摊派到发电的静态经济成本按1986年物价300亿元是否属实,并缩短工期为15年,投资逐年平均分配,到完工时实际投入为666.45亿元(见《简释》文)。但是审核的报告竟按开工时的成本计算,若也按15年工期,则仅159.54亿元。这样,缩小了造价成为1/4,即隐瞒了实价的3/4。这样,经济可行性自然就成立了。这一错误,凡建设领导都该懂得而负责。所以长江三峡高坝不仅因其破坏航运和农业环境而不可修建,而且其本身价值也不成立。三峡电站20年内只有工费支出,没有电费收入,国家财力不案旱。理应从速修江西湖南山区所有大中型电站,以供应东南各省电能燃眉之需。  作为共和国的一个公民,由国家培养成的,从事了60年水利工作者,眼看着国家和以百万头颅换来的坚强党组织误入陷阱,自觉有责任忠告,也应依宪法“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凡对技术复杂的问题例应公开讨论,岂可即下结论,申称“一定要上”,犯有欺国之罪,向监察部举报外,也对总书记等对我两次警告未予批答,深为诧异。未知曾否考虑按宪法“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这一条,发交有关机关处理。当年黄河三门峡修筑前争辩,只我一人反对修筑。现在虽有许多人反对修建长江三峡霸,但又只我一人从根本上彻底反对,申称是对国家经济不利。可能诸公相信群众多数,我个人仍希望公开争辩。未见批答,工程已准备进行,难望轮台有悔诏,只得将此案披露中外,或可免这一灾难于万一。 对于这项中国科技史上争议最大的巨型工程,为了寻找把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途径,数以千计的中国最顶尖的生态与环境科学家已工作了数十年。但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建设进展,还有很多悬念尚未找到答案  11月10日傍晚,鄂西神农架,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陈伟烈带着一个研究人员和四个农民,扛着锄头连夜乘车赶下了山。次日清晨,在秭归长江码头分手,四个农民留在秭归,陈伟烈则乘船溯江而上,直奔重庆万州。   秭归旧城下,露出一个延伸进江心的沙洲,一丛丛柏树枝状的植物零星分布着。它的下游60公里处,三峡大坝导流明渠于4天前成功截流。水库开始蓄水,水位缓缓爬升,终有一天将淹没这个沙洲,淹没这些小小的植物。它们叫疏花水柏枝,在全世界也只生长在长江三峡秭归、巴东、巫山三县海拔180米以下的两岸,估计只有七八千株。  陈伟烈和同事们必须把它们移栽到安全的地方。但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到明年6月31日,水位将升至135米,现已发现的所有疏花水柏枝都被淹没。  “没有人怀疑大坝会如期建成。”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与灾害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执笔者陈国阶说。对于这项中国科技史上争议最大的巨型工程,为了寻找把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途径,数以千计的中国最顶尖的生态与环境科学家已工作了数十年。但陈国阶说,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建设进展,还有很多悬念尚未找到答案。  它们的生存权  陈伟烈于1996年亲手建起的“三峡库区珍稀植物资源保护站”位于莽莽神农架深处。  已经有30种库区珍稀濒危植物来此“避难”。除了疏花水柏枝,还有一种叫荷叶铁线蕨。  陈伟烈说,它也只生长在三峡库区的几个县。  陈伟烈和同事们从1984年就来到了三峡。根据调查,三峡库区共有植物3104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46种。而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的生存将受到淹没的直接威胁。但十多年来,科学家们已经能够在人工条件下对它们进行繁殖。现在陈伟烈非常有把握地说,我们已经发现的植物已经不会有灭绝的危险。不过陈伟烈说,人工条件下繁殖的植物基因会发生变异,因此必须对野生种群进行迁地保护。  但是,还有四五种植物,虽然资料上有记录,却至今没能找到。陈伟烈说,一种可能性是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它们已经灭绝或非常稀少,另一种可能性是搜寻的范围还不够。  还有一件事让陈伟烈放心不下。船过三峡,135米线以下的植物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陈伟烈指着像被刚剃过头一样光洁的两岸岩壁说:“越古怪的地方越有好东西,很多好植物就长在石头缝里。”  要调查江岸岩壁植物,一是由船上往上爬,二是从山上往下吊。陈伟烈曾数次打报告要求调查,但未获批准。“现在已经来不及了,树也砍完了,我也老了,爬不上去了。”  为鱼类寻找新家  植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因此受到的直接影响不会太大。  生活在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中还有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但它们有腿,水淹上来可以搬家。相比之下,水生动物就没那么幸运了。   全世界人工饲养的惟一一只白髂豚淇淇刚刚去世,偌大的武汉白髂豚馆冷清了下来。据估计,白髂豚仅存约100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先锋博士拒绝正面回答三峡工程是否会导致白髂豚灭绝的问题,他措辞谨慎地说:“影响肯定有,有利有弊,而且弊大于利。”  受到三峡工程影响的珍稀鱼类还有白鲟、胭脂鱼、中华鲟等。他们的洄游将被大坝阻隔,其产卵地和活动区域也将受到影响。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说,虽然葛洲坝工程已对长江鱼类的洄游产生了阻隔作用,但它是一个低水头径流式电站,上游鱼类尚可经过泄水坝下坝,同中下游生活的鱼进行种质交流。而三峡工程是一座高坝,鱼类即使随水流下泄也会粉身碎骨。因此长江的鱼类将永远地被分隔在大坝两侧,这将影响到物种遗传特性的保持。  同时,上下游的流速、水温、河势、泥沙等等条件的变化,也将极大地改变鱼类的栖息环境、繁殖条件和饵料条件,给鱼类带来冲击。  曹文宣说,长江的环境是几十万年或几百万年缓慢形成的系统,如果在十多年内发生剧烈的改变,很多生物都不可能适应。比如由原来水流湍急的河道变成类似于湖泊的水库后,许多适应于急流环境的鱼类就会减少。  他举例说,长江流域的淡水鱼产量占了全国的一半,草青鲢鳙四大家鱼是其中主力。而三峡工程改变了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原来家鱼习惯于在洪水中产卵,现在洪水被人为抑制,其产卵将受到影响。同时大坝下游水温的降低,又将缩短家鱼的生长期。诸多因素相加,对长江渔业资源影响极大。  曹说,人类的需求往往和其他物种是相冲突的。比如洪水对于人类是灾难,而对于鱼类来讲却是必要的繁殖条件,而且洪水越大越好。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是否有可能在夏季对水量进行调度,在中游江段制造一次人工洪水,以促进家鱼的繁殖。但这是否影响大坝安全和防洪,尚存疑问。  新的消息说,为了拦截泥沙,延长三峡大坝的寿命,在上游1000公里的金沙江段,溪洛渡和向家坝两座巨型电站即将开工。而前者正好位于一个国家级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边缘,江中100多种鱼类大多数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溪落渡建成后阻断白鲟上游通道,再加上其它因素,白鲟和与之生活习性相近的珍稀鱼类最终都将难逃灭顶之灾。  曹文宣说,三峡工程可能尚不足以直接造成水生物种的灭绝,但随着其他工程的增多,长江被截成数段,水域环境变化越来越大。生物的适应性是有限度的,当环境因素改变超出了它的适应范围时,将很难逃脱灭绝的厄运。  科学家们正寻找各种途径保护这些生命,包括在长江一个长21公里 的汊湾里为白豚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白髂豚入住。而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则取得了进展,每年可以有数万鱼苗放入长江。但这还远远不够。曹文宣一直呼吁在长江支流赤水河建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一直试图在此修建梯级电站。  他们举例说,当大坝水位开始上升时,加拿大魁北克人用每只800美元的代价将海狸转运出去;而在英国,人们花掉建坝费用两倍的钱,为大马哈鱼修建鱼道。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或许过于奢侈。但科学家们强调说,其他生物也有在长江生活的权利,那些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生存在长江的物种,不应该在我们人类手中灭绝。  另一方面,他们说,物种对于人类的价值还远没有被研究够,“水稻和小麦原来也是野草啊,如果它们在我们的祖先认识其价值之前灭绝了,我们现在吃什么呢?”  未解之谜  从198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受命组织了700多名科学家就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陈伟烈和曹文宣均是最早的参与者,分别负责陆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两个课题。陈国阶是课题的总负责人,并且负责总体评价研究。  科学家们说,有些影响是可以预测的。如库区气候会趋于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2℃左右,冬季月均气温增高0.3~1.0℃,夏天降低0.9~1.2℃。极端最高温度将下降0.4℃,这对火炉重庆或许是个好消息。而雾日的增加,对雾都重庆可能雪上加霜。  但陈国阶说,还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他举例说,一个微小的因素,如泥沙变化,可能导致浮游生物和藻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鱼类以至整个水生生态系统。  他说,但是整个过程会怎么变化,我们尚不清楚。生态系统是一个紧密关联的复杂系统,我们目前还只能从中抽出几个主要的因素来研究,而对整个系统的变化的研究和预测,以现有投入及人类的科技和认识水平,还远不能及。很多影响是潜伏的,变化过程将是漫长和难以预见的。  科学家们最后做出的评价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将进一步加速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有关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在建设期的20年左右的时间内,有关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将降至差劣的水平。其中库区土地承载能力、水土流失、某些濒危物种将处于严重危急的状态。而这种影响的时间,从工程准备期开始,一直可持续到蓄水后的50年至近100年,有些影响将长期作用下去。  陈国阶等并不回避这样的结论:单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看,三峡工程肯定是弊大于利。他们当年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只要投资有力措施到位,将不利影响减到最低限度,“生态环境不致影响三峡工程的可行性”。中国领土面积广大,但自然条件不是很好。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都是逐水而居的,水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还是生产的重要资源。如何调控水资源,即现在讲的水利工程,从来不是纯粹的技术工程,而是关乎人们基本的生存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对于水,我有很深的感情。我出生于水乡——皖南宣城金宝圩,从小听着水蛟的故事长大,亲眼见过农村的“水斗”(相邻两村为了争抢水源而发生武装打斗),也记得发大水时全村大小以肉身抵抗洪水 之害有深刻感受。三峡大坝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第一大水电丁程,然而,它从提出之日直至今天争议不断。在这里,我也愿意谈谈我的看法。但我不是做技术的,只能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谈。我把问题分成三个1/3。第一个1/3是技术层面的。这个层面有四项评估必不可少:第一项是对工程目标的评估。三峡大坝设定的目标是防洪、发电和航运,那么,在项目动丁前,理应对这三个目标进行技术方面的评估。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而不是政治性的,政治上有权力的所有人都不应该介入。技术性的评估应该是让这三个领域的工程师通过严格的技术或模拟过程,来评估能否达到设定的目标。这个环节,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中立的——所谓中立就是不受任何政治或商业的影响;其次,必须有国际性的专家顾问团参与,因为这样一种参与比较能超脱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纠缠;再次,整个过程应该是透明的,这个工程涉及面之广、涉及时间之长、涉及人群之多,都是空前的,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很多重大问题。应该让社会了解。这项评估是其他评估的基础,非常关键。第二项是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估。一项水利工程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必然要付出代价,其中很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个评估和第一个评估应该分开,因为涉及的专业知识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摊子不能由同一群人来做。与第一项评估同理,第二项评估要由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作出,不能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要有独立的国际顾问团特别是有了解其他国家、地区已有大型水坝、水库造成生态负面影响案例的国际专家,整个过程必须是公开透明的。中国从没做过这么大的项目,但其他国家、地区在这方面有很多资料,可以参考。这个评估也很关键,因为即使在世界范围,三峡大坝也是空前的大工程。第三项是对当地居民影响的评估,属于社会评估。这项评估主要看建大坝对当地居民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对此,最关键的是要有具体措施,不是空口许诺就可以了。比如说移民,要移多少人,移到哪里。另外,那几个地方是中国最贫困的区域之一,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都相当低,把这些人全部挪到另一个地方,对他们的心理有什么影响,怎么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和生产。这些都是很具体的问题。这是一项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对人的品质和生活能力的基本评估。与前两项评估不一样的是,前两项的评估者和评估对象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这项的评估者和评估对象都应该介入评估过程,因为评估的对象是人,不是大自然,也不是工程。这项评估也要独立于前两项评估。第四项是财政方面的评估,即你要保证达到前三项评估的目标,需要付出多少钱,这些钱从哪里来,这个工程最后真正得利的是哪些产业、面对新一轮的大洪水,在争议声中建立起来的世界第一坝,被人提及已经不舛是建与小建之争,是它对长江流域的防控功能如何体现。文I《小康》记者朱文强考验三峡遭遇大考.201O年7月21日.三峡大坝九个泄洪孔全部打开泻洪.场面堪称壮观。,l_7月20日8时,三峡大坝稳稳挡住了,流量达700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峰。在洪峰来l晦时,三峡坝区甚至有数千名游客专程前来观看洪峰过坝的壮观景象。面对新一轮的大洪水,在争议声 中建立起来的世界第一坝,被人提及已经不再是建与不建之争,而是它对长江流域的防控功能如何体现。洪峰过后,三峡考验才刚刚开始。洪水中的大坝7月初,长江流域连续遭遇暴雨袭击,三峡人库流量今年首次突破2万立方米/秒,到7月10日,三峡入库流量最高达到36000立方米/秒。三峡水库首次开启三个泄洪深孑L泄洪,7月15日,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出第l2道调度令,要求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从当日13时起至l9时止,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由251)00立方米/秒,逐步加大至32(IX)立方米/秒,腾出防洪库容,迎接洪水的到来。这也意味着,三峡大坝随时将迎来洪水的冲击。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型特大洪水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其时,三峡工程刚刚完成大江截流半年多。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水灾害的根本原因是,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一个有足够容积的调洪、滞洪场所,而且河道渲泄能力又不足,当洪水来量超过河槽安全泄量时,势必造成堤防溃决,洪水漫流而成灾。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主任袁杰说:“这次洪水能够安然过去,与1998年相比,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有三峡大坝发挥拦洪作用。”长江水文局多年的实测资料表明,无论哪种类型的洪水,宜昌以上即长江上游的洪水来量都占长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部分。长江主汛期7、8两个月的多年平均洪水总量中,宜昌以上洪水来量一占枝城洪量的95%。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表示,三峡水库入库流量最高约70000立方米每秒,经水库调蓄后,出库流量4OOOO立方米每秒左右,控制下游荆江河段不超警,有效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丹江口水库最大入库流量达27500立方米每秒,最大下泄仅1900 立方米每秒,削减洪峰940/0。防洪已经成为三峡工程最大的功能定位。紧张的调度没有人去设想,如果没有三峡工程在中间进行调蓄,以70000立方米/秒的流量,会发生怎样的后果。“70000立方米每秒下来,就是荆江河道现在的泄洪能力,就是它的行洪能力大概在60000~68000立方米每秒的能力。在洞庭湖,也就是“城陵矶”这个地方的行洪能力大概在6OOOO立方米每秒,而这个流量一旦到达,江堤肯定要超保证水位以上。这是三峡水库起到重要的作用之一。”刘宁说。根据三峡水库的运行标准,在正常运行期间,水库汛期防洪水位为14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在此高差内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四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长江年径流量约为l万亿立方米,降雨通常集中在七八月,如果只蓄不泄,待洪水再次来临时,三峡就会失去作用。而正是三峡的调度,有效地拦蓄了4o亿立方米洪水,当时三峡工程水位已经达到了154米。就泄洪调度权而言,出库25000立方米/秒以下由三峡总公司自行调度,出库25000立方米/秒到56OO0立方米/秒由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56OOO立方米/秒以上,则由国家院总决定。大洪水来临后,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做出重要的批示,要求水利部一定要合理地、科学地调度三峡等水利工程,要兼顾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和库、湖、塘这几个方面的水晴,全力防汛,合力抗洪,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综合效益。这成为调蓄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亲自上阵,研究三峡工程的调度和运用。随后,三峡大坝采取的调度方式是,当长江上游三峡水库的入库流量小于 50000立方米每秒的时候,三峡工程控泄348OO立方米每秒。当大于5OOOO立方米每秒的时候,三峡工程控泄4OOO0立方米每秒。分段调度实行后,基本控制了荆江大堤沙市河段水位不超警,即使拦蓄了洪水,也不至于顶托而影响嘉陵江的行洪,以尽可能减少重庆市受淹的范围。目前来看,三峡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中下游的河段和两湖的水位当前有所上涨,但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国家防总加强了长江上的第一大支流汉江的调度,在它的上游发生了超保证水位的洪水后,丹江口水库已经事先进行了腾库,当它入流是27000多立方米每秒的时候,水库拦蓄后向下面泄洪只有1900立方米每秒,避免它和长江三峡放下来的4OOOO立方米每秒发生再遇,以尽可能地降低中下游的水位。争议中的三峡三峡的第一次防洪“考试”是在聚光灯下完成的。在暴雨刚刚袭来的时候,三峡的防洪就成为网络与媒体热议的焦点。三峡的防洪能力,在各种媒体、不同受访者和不同时段的报道下,有着百年、千年和万年乃至能力有限的不同说法,网络上则疯狂张贴“从万年一遇到不能指望”的新闻标题。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是有着不同前提条件的。有了三峡大坝,长江最险处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将从不到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以上;即使出现千年一遇及以上的洪水,辅助启用分洪措施,可保证荆江大堤的安全;在万年~遇乃至更恶劣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调节,可避免江汉平原发生毁灭l生灾害。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表示,这个问题在三峡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过,三峡水库它要应对的不仅是这次洪峰,而是整个汛期,未来还有—个多月。“如果这次把剩余的上百亿立方米的库容全部用完,下游可以高枕无忧,但后边连续多次的洪峰怎么办?上游再连续下 几场暴雨怎么办?所以我们必须为后边—个月的洪峰留下更多的空间。”但目前的情况是,今年洪水更多的发生于长江的各大支流,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大量的支流和湖泊,如果再有更大的降水,支流的防洪压力将是巨大的。而对此,三峡似乎无法顾及。“三峡跟所有的水库大坝一样,对于上游的洪水的确是无能为力,它真的管不了。对于下游而言,也存在一个影响范围的问题。三峡防洪主要负责的,是下游荆江段的安全,毕竟荆江段在历史上是洪灾多发区。除了荆江段,三峡也能兼顾到洞庭湖、城陵矶一带的防汛,但再往下游影响就非常有限了。”三峡水利枢纽梯级凋度通信中心主任袁杰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三峡,综合考虑上下游的防汛压力,加上防洪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三峡在防洪上所能发挥的能力确显是有限。三峡集团枢纽管理局局长张曙光表示,“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措施不能靠一个三峡大坝包打天下,毕竟我们还没有达到人定胜天的程度,只要是进入汛期,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都必须提高警惕。”在停航76小时之后,三峡船闸在7月22日重新开启,迎来了首批上、下行船舶。首度“洪水考验”看起来波澜不惊,媒体纷纷以“三峡顺利通过大考”对此进行了报道。但考验才刚刚开始,洪水带来的垃圾物有近2万平方米,这些漂浮物是威胁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杀手”,甚至会影响大坝机组发电。在清理漂浮物的同时,长江上游的雨水并未减轻,本刊截稿时,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通报最新汛隋称,未来1至2天,长江上游干流以北和汉江上中游又将迎来中雨和局部大雨,长江流域汛情依然严峻。长江防洪的最突出矛盾——峰高量大及河道的安全下泄能力不足——仍然存在。__三峡工程建设和重庆直辖发展 ‘对重庆环境质量的影响Fq一},1环境现状概况豆)(f(军事建筑与环境工程系g7/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80万m2,其上游(包括重庆)面积为100万,年径流量4350亿,平均流量为143650/s,水环境容量较大。但本世纪以来,人口迅速增长,森林过量砍伐以及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排人长江,使得长江流域(包含三峡段)的环境遭到较严重的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长江上游的重庆市,由于人口数量多、工矿企业多等原因,每年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排人长江,加剧了两江的柯染;与此同时,重庆的能源结构中,燃煤占有较大部分,其燃煤含硫量大(约为5%左右),致使重庆的大气质量较差(见表1),过去时有酸雨乃至黑雨发生,其酸雨区为我国酸度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表1大气质■测■结果u-昏,11988年1995年so21sPso2TSP上海O.1l0.14武汉O.0660.4O.0890.49重庆O.5O.66O.4O.622三峡工程对长江重庆流域环境质量的影响三峡工程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它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但它的确是综合治理长江和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项目,它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它对重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2.1对水、大气质量的影响重庆位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尾部,直辖后其经济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电力)的需求迅速增大,由于该地区燃煤含灰含硫量较大,对大气污染严重,长江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满足该地区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改善该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三峡工程完成后,年发电量840亿千瓦,每年能替代4000O(3O万吨煤,可以减少so2的排放量7O~200万吨,C02一亿吨,粉尘1500万吨,以及大量的固体和液体废物,从而减少重庆地区水和·j4·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大气的煤灰型污染和硫污染。但同时,重庆江段水位因三峡库区的回水而升高到I77.3m。按重庆现有排水系统情况,在l78.4m水位时将淹没主要排水出口183个,淹没管道长度达21km左右,这势必严重影响排水设施的功能,从而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城市功能。2.2对生态的影响三峡工程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七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组织800多位专家对三峡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造三峡工程会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影响。2.2.1库区淹没和移民影响 三峡工程水库蓄水位到175m时,将有3万公顷土地被淹,需要移民77万,至工程结束共需移民110万。尽管淹没土地所占比饲不大,但移民历时较长,移民安置的代价和压力是很大的,处理不当对自然生态不利。其中,重庆市的移民任务(特别是三峡工程一期工程完成后)更为艰巨。2.22水库泥沙淤积和消落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使上游段流速降低,从而使江水携沙能力下降,在坝区的回水区会出现淤泥的积累。重庆位于三峡库尾,淤积现象可能更为突出,会直接影响到其航运乃至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另外,三峡成库运行后,每年都有较大的库水位消落期,消落区环境状况的好坏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密切。据现有水库消落期调查,消落区一般都会产生大量污泥,一方面增加了拇泥的利用难度,另一方面,会孳生蚊蝇、散发臭气,破坏了居民的生活环境。2.2.3库区滑坡与地震国内外都曾发生过建造水库而诱发地震的事例(如丹江水库),因此,不少人担Ii.,-峡大坝的建造会引起重庆地区地震。三峡库区重庆段位于地质构造简单,构造活动较为稳定的四川台坳内,江岸大部分地区是稳定的和相对稳定的,滑坡出现几率较小,并且三峡的建造虽然有可能诱发地震,但历史上遭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烈度均在5度以内,三峡工程地质地震论证报告也指出“从三峡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分析,不能排除局部地段有可能产生水库诱发的地震”,因此,对具有发生中强地震危险性的潜在震潜区的诱发作用不可忽视。2.24对生物和古迹、蒂砚的影响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水位上升会淹没(及)重庆地区一些自然景观、文化古迹,如:丰都鬼城,张飞庙等;另外,三峡库区内的一些野生动、植物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新重庆的经济发展对其环境质量的影响重庆直辖给重庆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重庆要发展就必须以能源开发等基础建设、基础设施的发展为前提,而这势必加大对能源的消耗,同时产生大量废物污染环境。3.1对大气的污染重庆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其燃煤(燃气)的消耗量非常大,大气质量较差,是我国著名的酸雨多发地区。直辖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工业及民用交通排出的大量含粉尘.含硫、禽铅的有害气体将对大气质量造成银大的破坏。·l5·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3.2对水的污染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供水来源基本不成问题+但由于长江污染日益严重,其水质状况让人堪忧。三峡大坝建成后,重庆段流速降低,水的稀释、携带、复氧能力下降,而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多使用水量不断增大,随之丽来的是大量废水的排出,这更进一步加深了重庆的水污染。目前,由世界银行贷款,投资近2个亿,计划在唐家沱、鸡冠石建造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估计不久的将来,重庆的水质状况会有较大的改善。.3.3固体废物的污染重庆市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于各工业部门的生产和加工过程的残渣,以及城市生活垃圾中难降解的泡沫塑料等废物。其中,工业废物中粉煤灰、炉渣和煤矸石几乎占工业废物的50%。由于目前的废物处置能力还很低,建设手段比较落后,一般采用土地深埋的方法.更有甚者直接将废物倾倒人长江或嘉陵江,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重庆直辖后。城市几口迅速膨胀,生活垃圾急剧增加而处理能力跟不上,给新重庆的发展带来越来越严重的 环境问题。4对策与措施(⋯)为了减少对重庆地区大气的硫污染及煤烟型粉尘污染,需减少煤的使用量,而四川的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则是--一种相对干净的能源品种+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另外,大力发展水电也是减少大气污染的能源策略,有条件的则可发展、开发核电、风电、地热事业。(二)川I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新重庆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积极引进多方资金,大力兴建现代化的环保设施,如世行贷款建造的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中水技术,节能技术等。(三)加强环保知识、法规的普及和大众的环保法律意识,搞好绿化建设,美化新重庆的环境。同时,完善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和环境法规、政策+加强环境监管,严格环境执法,切实维护新重庆的环境质量。(四)增加环境保护投资+注意改善工业发展布局,借鉴国外成功的环保经验(如:日本的固体垃圾燃烧发电),寻求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环保新路子。三峡工程的建设和新重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必须以保持良好的环境质量为前提。有关部门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重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远景发展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参考文献】中【刺斗学院能源研究院等_{】l能源开发中的环境川题北孛:巾J珥建材工业出版利.】9吣2胨J阶,等并.::蛱]程时态j环境的膨响时第佃f究北京:科学l{{版社,l9923缱4K心样域『U绮绩发城0止僻染陆清州节:It.9.『建筑『l、出版朴.1帅84剐,商林峨血J一地I'i:JJ发厦j}持蛙发珥艟抖学,】8,l9(Ijs惭r川虾境川题盐州诳.北-:ri‘环境科洲蛭社.i9神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