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

ID:14830005

大小:5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30

上传者:U-4624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_第1页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_第2页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_第3页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_第4页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_第5页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艾尚豪庭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工程位于同心县城内。本工程建设规模由1#楼建筑面积为6146m2、2#楼建筑面积为8703m2、3#楼建筑面积为3062m2,总建筑面积为17911m2结构类型为框剪结构,1#、2#楼为12层,3#楼为9层,建筑结构的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建筑类别为Ⅲ类,耐火等级为Ⅱ级,设计使用的年限50年。为了防治质量通病,保证工程质量,贯彻我公司“信守合同、保证质量、优质服务,为业主提供满意的建设工程产品”的质量方针,以及项目部“依靠科技精心施工塑造建筑精品;周全服务持续改进满足顾客要求”的质量方针,必须把质量保证活动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针对本工程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特制订以下方案进行防治:一、钢筋工程本工程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筋等级为一级、二级,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中,钢筋工程的质量控制是重点之一,设计图纸、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标准图集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在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控制等方面,一般不会出现多大问题,主要是下面所谈的几点:对施工图理解不透侧;梁柱节点区域的核芯箍漏设、漏绑扎及钢筋净距不足;梁柱截面有效尺寸不足;各种构造钢筋错设、漏设等问题。1、对施工图理解不透侧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对施工图纸理解不够透侧的现象,如:施工图本身既约定了做法大样又选用了相应的标准图集而大样做法与图集做法不一致;  解决方法:遇到此类情况,应及时报建设单位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作出决定,同时在有设计人员参加的图纸会审时请设计人员明确出现图纸大样与图集大样不一致时,取谁优先是事先预防的一种好办法。 2、梁柱节点区域的核芯箍漏设、漏绑扎及钢筋净距不足 在钢筋工人绑扎安装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梁柱节点区域的核芯箍设置与绑扎的施工质量可能出现不够理想的现象,操作的困难使得核芯箍(尤其是多肢箍的内箍)漏设和核芯箍漏绑扎的现象,同时梁柱节点内由12 于有多条框架梁与柱相交、梁纵筋穿过柱内数量较多,钢筋净距很小(如地下室顶板梁柱接头处)。   解决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施工图纸,弄清梁柱节点主要配筋情况和各种钢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操作人员交底时将核心箍和钢筋净距的重要性讲清楚并讲明操作要点。再次是在钢筋绑扎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正确操作顺序是先将柱核心箍放置绑扎到位,再将纵横框架梁主筋交叉穿入柱内确保足够的钢筋净距。最后是在钢筋工程检查验收时将其列为必然的重点之一,逐一进行检查,发现有此类问题立即要求施工班组整改。这样既保证柱核心箍设置正确、绑扎到位,又确保钢筋有足够的净距让混凝土充分握裹住钢筋,使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密实并具有足够的强度,从而满足抗震要求。 3、梁柱截面有效尺寸不足梁柱钢筋绑扎完成后,测量其主筋到主筋的有效尺寸不能达到要求。造成梁柱截面有效尺寸不足的原因主要有:①箍筋加工尺寸偏小,梁柱主筋绑好后主筋有效截面尺寸不足;②钢筋绑扎不到位;③设计时梁柱等宽,梁纵筋位于柱主筋内侧,而使梁截面宽度不足。 解决方法:控制梁柱截面有效尺寸应做到:①箍筋加工前要求施工班组提交其加工样单进行审查,核对其放样尺寸是否有误;同时在箍筋加工过程中加强抽查频率,防止操作人员不按样单加工或加工尺寸不满足要求;②工程进行初次梁柱钢筋绑扎时,施工技术人员严格执行对操作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并在绑扎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务必使操作人员养成将主筋绑扎到位的良好习惯;③对于梁柱设计等宽,则优先应控制了柱箍筋尺寸满足设计要求,然后可要求施工单位在梁主筋间设置钢筋内撑的方法以减少对梁断面的影响范围。 4、各种构造钢筋错设、漏设 问题:腰筋、拉筋、洞口加强筋、吊筋、附加箍筋等构造钢筋,设计通常在设计总说明中加以说明或要求按相应图集施工,施工班组往往不够重视,有时会发生错设、漏设的现象。解决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施工图纸,弄清构造钢筋的设计要求及图集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经常提醒施工班组技术人员级班组长注意构造钢筋的设置。再次是钢筋绑扎过程中加大检查力度,发现构造钢筋错设、漏设现象及时纠正。最后是在钢筋工程检查验收时必须将构12 造钢筋的纳入重点检查范围之一,发现构造钢筋错设、漏设现象要求施工班组整改。二、模板工程模板一般质量通病:轴线位移、标高偏差、结构变形、接缝不严、模板未清理干净、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模板支撑选配不当等。措施如下:1、轴线位移a、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样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合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b、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合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c、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模,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d、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e、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f、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2、标高偏差a、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b、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c、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计误差,当建筑高度超过30m时,另在塔机上设标高控制线,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2个,以便复核;d、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e、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3、结构变形12 a、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b、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c、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d、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4、接缝不严a、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1/50比例将分部分项细部翻成详图,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b、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c、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控制,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d、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固,拼缝要严密(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5、模板未清理干净a、钢筋绑扎完毕,必须及时清除模板表满的残余水泥浆渣垃圾;b、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c、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100㎜,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6、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a、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应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7、模板支撑选配不当a、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于互相协调配套。使用时,应对支承体系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支柱间距应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b、钢质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12 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撑体系扣成整排架式,其立柱纵横间距一般为1m左右(荷载大时应采用密排形式),同时应加设斜撑和剪刀撑;c、在施工中,应注意逐层加设支撑,分层分散施工荷载。侧向支撑必须支顶牢固,拉结和加固可靠,必要时应在混凝土中预埋短钢筋头做撑脚。三、混凝土工程本工程混凝土采用混凝土C30,混凝土等级按设计图纸。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质量通病: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缝隙、夹层、缺棱掉角、表面不平整等。1、蜂窝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防治措施:认真检查上平混凝土供应站的配合比,对正在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抽样检查;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时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防治措施: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并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2、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12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防治措施: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3、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露出。原因:(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防治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子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黏土块,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4、露筋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原因:(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防治措施:12 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筑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小振捣棒进行振捣;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直修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防治措施:表面露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充满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5、缝隙、夹层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原因:(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浇筑混凝土。(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防治措施: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10cm厚原配和比无石子砂浆,或10~15cm厚减半石子混凝土,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强力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6、缺棱掉角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原因:(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2)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3)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匀。12 防治措施: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MPa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防治措施: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7、表面不平整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原因:(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2)模板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防治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基础上,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在浇灌混凝土时,加强检查;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四、砌体工程砌体工程质量通病,主要有:组砌混乱;水平缝不直,墙面凹凸不平;墙体留置阴槎,接槎不严;干砖上墙,砌体粘结不良;灰缝厚薄不匀;砂浆不饱满;砂浆强度不稳定;墙面凹凸不平等。1、组砌混乱砖砌体组砌混乱,出现直缝,降低砌体强度和整体性。防治措施:砖墙应注意组砌形式,砌体中砖缝搭接不得少于1/4砖长;同一单位工程中,尽量使用同一砖厂的砖。2、水平缝不直,墙面凹凸不平同一条平缝宽度不一致,个别砖层冒线砌筑;水平缝下垂;墙面凹凸不平。原因:(1)砖规格偏差较大,两个条面大小不等,砌筑时随意跟线,易使灰缝宽度不一致;个别砖大条面偏大较多,不易将灰缝砂浆压薄,而出现冒线砌筑。(2)墙长度较大时,拉线不紧,挂线产生下垂,跟线砌筑后,灰缝易出现下垂现象。12 (3)当第一步架墙体出现垂直偏差进行调整后,砌第二步架交接处易出现凹凸不平。(4)操作不当,铺灰厚薄不匀,砖不跟线,摆砖不平。(5)经常用托线板检查墙面平整度。防治措施:砖规格偏差大,应注意跟线砌筑,随时调整灰缝,使宽度大小一致,砌砖宜采取小面跟线;当第一步架墙体出现垂直偏差,第二步架调整时,应逐步收缩,使表面不出现太大凹凸不平;灰浆要铺平,摆砖要跟线,每块砖要摆的横平竖直;砖工应带托线板,吊线锤,经常检查表面平整度,做到三皮一吊,五皮一靠。3、墙体留置阴槎,接槎不严砌筑时随意留槎,且多留置阴槎,接槎部位用砖渣填砌,使墙体截面严重削弱,阴槎部位接槎砂浆不严实,灰缝不顺直。原因:(1)操作者对留槎重视不够,图方便随意留直槎,且多数留阴槎。(2)施工组织不当,导致留槎过多;由于重视不够,留直槎时,漏放拉结条或拉结条长度不够,间距过大,拉结条部位的砂浆不饱满。(3)后砌12cm厚隔墙留置的阳槎(马牙槎)不正不直,接槎时,由于咬槎深度较大,使接槎砖上部灰缝不宜塞严。(4)退槎留置方法不统一,留置大退槎工作量大,退槎灰缝平直度难以控制,使接槎部位不顺线。防治措施:砌墙时,对施工留槎应作统一规划;外墙大角尽量做到同步砌筑不留槎,或在一步架留槎处,二步架改为同步砌筑,以加强墙角的整体性;纵横墙交接处,有条件时,尽量安排同步砌筑;留退槎确有困难时,应留引出墙面12cm的直槎,并按规定设拉结条,使咬槎砖缝由纵横墙交接处,移之内墙部位,增强墙体的整体性;后砌12cm隔墙,宜采取在墙面上留榫或槎的做法,接槎时,应在榫或槎洞口内先填塞砂浆,顶皮砖的上部灰缝,用大铲或瓦刀将砂浆塞严,以稳固隔墙,减少留槎洞口对墙体截面的削弱。4、干砖上墙,砌体粘结不良砖未浇水湿润,采取干砖砌筑,砖与砂浆出现粘结不牢现象,降低砌体强度。原因:(1)班组浇湿砖制度不健全。(2)脚手架上的余砖未淋水,接砖时未浇湿砖。(3)制度不严。防治措施:建立专人在砖笼上浇水的制度;避开供水高峰,尽量利用早、中、晚时间在砖笼上浇水湿砖,或建蓄水池,贮水浇砖;脚手架上备水桶储水,坚持浇湿已风干的砖;建立“干砖上墙,推倒重砌”的制度。12 5、灰缝厚薄不匀砌筑灰缝厚薄不一,造成在一个层高的砌体,同一砖层的标高不相同的现象,不能交圈。原因:(1)灰缝无控制,拉线不直,皮数杆与实际砖行不一致。(2)未坚持皮皮挂线砌筑。防治措施:按进场砖的实际尺寸画皮数杆,房屋四角、楼梯间或纵横墙交接处立皮数杆;拉线要直,皮数杆与第一层砖不符时,应用豆石混凝土找平;按皮数杆砌好大角,坚持皮皮拉通线,线应绷紧、平直,做到上跟线,下跟棱,左右相跟要对平。6、砂浆不饱满砖层水平灰缝饱满度低于80%;竖缝内无砂浆,有瞎缝。原因:(1)砂浆搅和不匀,和易性差,挤浆费劲,用大铲或瓦刀铺刮砂浆易产生空穴,砂浆层不饱满.(2)采用大缩口铺灰方法,使砌体砖缝缩口深度达2~3cm,使砂浆饱满度降低。防治措施:砌砖尽可能采用和易性好,掺加塑化剂的砂浆砌筑,以提高灰缝砂浆饱满度;改进砌筑方法,避免采用推尺铺灰法或摆砖砌筑,应推广括浆法、挤浆法,“三一砌砖法”(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揉挤的砌筑方法),严禁用干砖砌墙。7、砂浆强度不稳定砂浆强度忽高忽低,或达不到设计强度等级要求。原因:(1)水泥不合格,受潮或过期,活性降低。(2)砂子内泥土杂物含量超过规定。(3)计量不准确或材料不计量。(4)制作、养护砂浆试块不合标准,试块未按实际养护温度换算强度。防治措施:进场水泥必须有合格证明才能使用,水泥抽样检验必须合格;砂子应满足材质要求,如使用含泥量超过规定的砂,必须增加水泥用量或增加搅拌时间,以除去砂子上的泥土;采用重量配合比,设磅秤,坚持计量;无底试模,必须放在铺上报纸的干砖上;水泥砂浆试块,应放在潮湿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0%)保存6昼夜,其余时间放在水池内养护;8、墙面凹凸不平12 墙体表面里出外进凹凸不平。原因:砌墙时未挂线;未选砖,使平整大面摆放在正面。防治措施:砌墙时认真跟线,并把较方、大的一面朝外,不合格的砖不能使用。五、抹灰工程抹灰工程是施工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主要表现是:施工仍以手工操作为主,湿作业多。如不能很好的控制其质量,就会出现开裂、空鼓、脱壳和罩面灰粗糙、起泡、阴阳角不垂直方正等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防护措施如下:1、砖墙、混凝土基层抹灰空鼓、裂缝原因分析(1)基层清理不干净或处理不当;墙面浇水不透,抹灰后砂浆中的水分很快被基层(或底灰)吸收,影响粘结力。(2)配制砂浆和原材料质量不好,使用不当。(3)基层偏差较大,一次抹灰层过厚,干缩率较大。(4)门窗框两边塞灰不严,墙体预埋木砖距离过大或木砖松动,经开关振动,在门窗框处产生空鼓、裂缝。预防措施抹灰前的基层处理是确保抹灰质量的关键之一,必须认真做好;(1)混凝土、砖墙面基层表面凹凸明显部位,应事先剔平或用1:3水泥砂浆补平;表面太光滑的基层要凿毛,或用1:1水泥砂浆掺10%的107胶先薄抹一层(厚约3毫米),24小时后再进行抹灰,基层表面砂浆残渣污垢、隔离剂、油漆等,均应事先清除干净。(2)墙面脚手孔洞应堵塞严密;水暖、通风管道通过的墙洞和剔墙管槽,必须用1:3水泥砂浆堵严抹平。(3)不同基层材料相接处,应铺钉金属网(或按设计或建设单位要求),搭接宽度应从相接处起,两边不小于10毫米。抹灰前墙面应先浇水。砖墙基层一般浇水两遍,砖面渗水深度约8~10毫米,即可达到抹灰要求。混凝土墙体吸水率低,抹灰前必须甩浆处理,墙面12 浇水可以少一些。如果各层抹灰相隔时间较长,或抹上的砂浆已干掉,则抹上一层砂浆的应将底层浇水湿润,避免刚抹的砂浆中的水分被底层吸走,产生空鼓。此外,基层墙面浇水程度,还与施工季节,气候和室内外操作环境有关,应根据实际情况掌握。抹灰用的砂浆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并具有一定的粘结强度。抹灰用砂浆稠度一般应控制如下:底层抹灰砂浆为10~12厘米;中层抹灰砂浆为7~8厘米;面层抹灰砂浆为10厘米。抹灰砂浆配合比严格按设计单位给定的配合比。当基层墙体平整和垂直偏差较大,局部抹灰厚度较厚时,一般每次抹灰厚度应控制在8~10毫米为宜。中层抹灰必须分若干次抹平。水泥砂浆应待前一层抹灰层凝固后,再涂抹后一层。以防止已抹的砂浆内部产生松动,或几层湿砂浆合在一起,造成收缩率过大,产生空鼓、裂缝。门窗框塞缝工序有分包单位负责。应先将水泥砂浆用小溜子将缝塞实塞严,待达到一定强度后再用水泥砂浆找平。门窗框安装应采用有效措施,以保证与墙体联结牢固,抹灰后不致在门窗框边发生裂缝、空鼓问题。2、抹灰面不平、阴阳角不垂直、不方正原因分析抹灰前挂线、做灰饼和冲筋不认真,阴阳角两边没有冲筋,影响阴阳角的垂直。预防措施(1)按规矩将房间找方,挂线找垂直和贴灰饼(灰饼距离1.5~2米一个)。(2)冲筋宽度为5厘米左右,其厚度应与灰饼相平。为了便于作角和保证阴阳角垂直方正,必须在阴阳角两边都冲灰筋一道;抹出的灰筋应用长木杆依照灰饼标志上下刮平;木杆受潮变形后要及时修正。(3)抹灰时如果冲筋较软,容易碰坏灰筋,抹灰后墙面凹凸不平;但也不宜在灰筋过干后进行抹灰,以免出现灰筋高出抹灰表面。(4)抹阴阳角时,应随时用方尺检查角的方正,不方正时应及时修正。抹阴角砂浆稠度应稍小,要用阴角抹子上下窜平窜直,尽量多压几遍,避免裂缝和不垂直方向。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