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诗词赏析

ID:14922916

大小:3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31

七年级下诗词赏析_第1页
七年级下诗词赏析_第2页
七年级下诗词赏析_第3页
七年级下诗词赏析_第4页
七年级下诗词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诗词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七年级下诗词赏析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从缝隙中看。    ③檐:房檐。    [解说]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这是描写日落景象的一首小诗,清人沈德潜称赞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出落日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在苍茫

2、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  《竹里馆》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3、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

4、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境中有人。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

5、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睛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①洛城:就是洛阳(今属河南)。    ②玉笛:形容笛的精美。    ③折柳: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④故园:故乡,家乡。    [解说]    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感慨到: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赏析]:洛城就是现在的洛阳,在唐代称为东都。一个春天的夜晚,诗

6、人客居在这里。夜深人静,喧嚣的都市归于沉寂。忽然间,不知何处传来凄清婉转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在这样一个春夜,耳边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的曲子,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故园之思。推己及人,诗人想:那些跟他一样在外漂泊的游子,又有谁能不动情呢?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

7、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

8、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