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

ID:15202678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2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_第4页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作者:陈旭人,陈晨,郭俊,徐荣【摘要】目的:总结35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全切除和面、听神经保留率,预防并发症。方法:对35例听神经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并对手术要点、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6例小于2cm的肿瘤全部全切除,18例2~4cm肿瘤,全切14例,11例大于4cm的肿瘤,仅5例全切。肿瘤全切率为71.4%(25/35),面神经解剖保留率65.7%(23/35),功能保留率57.1%(20/35),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肿

2、瘤大小与肿瘤全切率及面听神经保留率密切相关,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可提高面神经保留功能。【关键词】听神经瘤;面神经;显微外科手术  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内听道内的前庭神经,沿神经向内听道外及桥小脑脚生长,与该区血管,神经及脑干之间关系密切。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显微解剖、显微手术器械和技术的进步,听神经瘤术后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明显提高,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枕下—乙状窦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35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30

3、~65岁,平均47.3岁。病程6个月至3年,平均2年4个月。肿瘤位于左侧19例,右侧16例,其中1例肿瘤术后复发而再次手术。肿瘤小于2cm6例,2~4cm18例,大于4cm的11例。术前、术后患者均行电测听力检查。  1.2症状和体征:常见症状为患侧进行性神经性耳聋,首发症状为耳鸣或听力减退者18例,听力丧失者15例,眩晕者15例,面部麻木15例,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5例,行走不稳14例,头痛、头晕10例,视神经乳头水肿17例,小脑体征14例,对侧肢体软瘫及锥体束征13例。  1.3影像学检查:本组所有患者均经CT和MRI检查,提示桥小脑角

4、区肿瘤。CT检查30例,表现为密度不均,呈混杂密度,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骨窗片见内听道有不同程度扩大。MRI检查33例,表现为T1加权像肿瘤呈低信号或低、等混合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或高、等混合信号,肿瘤从内听道突向小脑桥脑角池。CT及MRI提示所有病例均有脑干不同程度受压推移,13例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7  1.4手术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一侧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伴有中度梗阻性脑积水者,开颅前先作术侧侧脑室枕角穿刺放出脑脊液。骨窗紧靠横窦和乙状窦,首先充分释放小脑延髓池的脑脊液,使小脑半球塌陷,进入桥小脑角后,显露肿瘤

5、。术中先在两层蛛网膜之间分离肿瘤下极和后组颅神经,囊内分块切除肿瘤,瘤体缩小后,严格在蛛网膜下分离肿瘤包膜,妥善保护好后组颅神经。处理大型瘤体上极时,应注意肿瘤与三叉神经、面神经及岩静脉的关系。肿瘤下极常有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的分支包绕,除确认为穿入瘤体的小动脉分支可电灼切断外,一律将其予以推开保护。若盲目处理囊壁上较粗的绕行动脉,可能会引起脑干部分缺血,在分离靠近脑干部的肿瘤包膜时,要注意找到面、听神经的起始端,沿面、听神经剥离至内听道,然后用微型磨钻磨开内听道,在其前方找到面、听神经,将肿瘤和面神经分离,逐渐与脑干剥离面会合。如

6、果从脑干侧剥离困难,也可以先磨开内听道,在其前方找到面、听神经和位听动脉,将肿瘤和面神经分离,逐渐向内侧剥离,从而解剖保留面、听神经,并将肿瘤切除。  2结果7  术后均复查CT及MRI,6例直径小于2cm肿瘤,均在显微镜下全切;18例直径2~4cm肿瘤,14例全切;直径大于4cm的肿瘤,仅5例全切。全切率为71.4%,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中保留面神经2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65.7%(23/35),面神经功能恢复率为57.1%(20/35)。术前听力部分存在17例,术后有8例不同程度恢复,术前无听力者,听力均无恢复。本组病例

7、无死亡病例。  3讨论  现代听神经瘤治疗目的不仅是要彻底切除肿瘤,包括内听道肿瘤,而且要力图保留面、听神经解剖和功能完整[1],影响术中神经功能保留的因素很多,根据本组手术患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3.1手术入路:听神经瘤手术入路主要有耳后经迷路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入路。后者入路的优点是肿瘤全切率和面神经保留率较高[2],本组患者均采用此入路。术中患者均取侧卧位,头颅用头架固定,头部抬高10~20℃,稍向健侧前屈并旋转,以乳突内侧缘为最高点,手术切口呈“7”或“S”形,骨窗约4cm,上缘暴露横窦,外侧暴

8、露乙状窦。当乳突气房被打开时,可用骨蜡封闭,以防止可能发生的脑脊液漏。  3.2充分了解肿瘤大小与面神经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7肿瘤大小与面神经保留有关,随着肿瘤的增长,面神经保留率逐渐降低。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