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64层螺旋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ID:15333626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2

64层螺旋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_第1页
64层螺旋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_第2页
64层螺旋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_第3页
资源描述:

《64层螺旋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64层螺旋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64排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11例,均行64排CTA检查确诊。结果11例均明显强化,肿瘤表面及内部有匍行滋养血管,均显示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表现,64排CTA图像清晰,可立体、直观的显示颈动脉体瘤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关键词】颈动脉体瘤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tumor,CBT)是发生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较少见的颈部肿瘤,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其生长缓慢,多为单侧,女性多

2、见。颈动脉体瘤绝大多数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少数可位于颈部其他大动脉周围。CTA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具有明显优势。回顾分析本组11例病例,分析CTA影像学表现,从而指导临床手术。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11例病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30-54岁,平均37岁,均为单侧发病。8例以颈部肿块就诊,2例以局部疼痛,咽部不适,1例以耳鸣、视物模糊就诊。31.2检查方法GE公司64层螺旋CT(LightSpeed,VCT),20G针头,双筒高压注射器,AW4.4工作站,优维显(370mg/ml)。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以4ml/s的流速注入对比剂

3、80ml,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至颅底。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输到A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图像。2结果CT平扫及强化扫描表现: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平扫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无明显钙化。增强后肿瘤显著强化,边界更加清楚,强化程度与颈内、外动脉基本一致。CTA显示: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颈内外动脉受压推移分离移位,可包绕、侵蚀颈动脉,颈内动脉弧形推向外后方,颈外动脉向前内方,分叉间距增大,呈“杯口状”,并可清楚显示肿瘤滋养血管及表面多发迂曲小血管影,滋养血管多来自颈外动脉

4、。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化学感受器肿瘤。病因不明,长期以来认为慢性低氧血症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但部分多发病例可能与遗传有关。颈动脉体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即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期明显强化,肿瘤表面及内部见匍行滋养血管,颈内外动脉受压、推移、分离,颈总动脉分叉角度扩大,呈“杯口状”3。随着多层螺旋CT的发展,特别是64层螺旋CT逐渐应用于临床,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扫描速度明显加快,加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图像清晰,多角度观察病变,使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MSCTA作为一种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在

5、诊断颈动脉体瘤中具有明显优势,即在一次检查中不仅能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还能明确肿瘤的血供、有无滋养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提供足够的信息,而且简便,易行,经济,安全,易被患者接受,也是术后随访复查的有效和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鉴别诊断:主要与颈动脉间隙内的其他肿瘤相鉴别。(1)颈动脉瘤:颈动脉某一处出现局限性扩张、囊性、血管波动明显,强化后与其他动脉一致。(2)颈神经鞘瘤、交感神经鞘瘤:一般肿瘤位置较深,神经鞘瘤多位于颈动脉分叉的后方,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有完整包膜,常见多发的液化坏死及钙化,强化程度不如颈动脉体瘤明显。肿瘤与颈总

6、动脉分叉处无粘连关系,不包绕颈动脉,推移、压迫颈内外动脉不及颈动脉体瘤明显。(3)腮腺肿块、腮裂囊肿:肿瘤位置不同,一般位于腮腺区,颈动脉分叉上方,与颈动脉无密切关系,无强化或轻度强化。(4)颈部淋巴源性肿块:易与融合成团且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淋巴瘤相混淆,但一般不包绕颈动脉,而且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夹角无增大。参考文献[1]李佩玲,冷仁利,黎庶,等.颈动脉体瘤的多螺旋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3):270.[2]朱瑾,韩德民,周锦川.11例颈动脉体瘤诊断和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年18期.[3]朱新进,赵继泉,

7、曾惠良,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3):17-19.[4]樊静,张洁.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其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20(3):223-224.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