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ID:15435730

大小:8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3

上传者:U-4649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_第1页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_第2页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_第3页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_第4页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_第5页
资源描述: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是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学重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教学难点:如何更深层次的理解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差距。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课标要求)1.例举出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2.概括出列强侵华的危害,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3.认识19世纪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同学们可以通过回忆初中所学有关知识,阅读教材有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2、同时通过对视频、学案中的材料,地图册,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列强入侵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三、说学情:高一学生的特点四、教法传统的教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五、教材内容1、教材内容分析:本文下分两个部分:“国门洞开”与“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六、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通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势力范围示意图”的展示导入新课。(二)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一:(基础探究)国门洞开、探究问题二:(基础探究)瓜分狂潮、探究问题三:(重点探究)门户开放(三)巩固提高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选择题,用PPT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竞赛抢答的方式完成。(四)板书设计列    国门洞开    两大制度斗争的开始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强入侵    瓜分狂潮    两大制度斗争的胶着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民族危    门户开放  两大制度的平衡打破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确立机(五)课后反馈学习收获展示台班级            姓名            项  目内  容    这节课我有收获吗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1.简要列举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2.梳理列强侵略中国领土的过程,说明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的                3.形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4.在小组学习中,展示你的材料阅读与思考能力。                5.在本课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6.你对本课的学习感兴趣吗?为什么?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运用多次小组讨论,图片及课外材料,形象地反映出列强入侵的表现,特别是列强入侵的几个阶段与两大制度的斗争两条主线对应非常清晰呈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在由于时间的因素,并没有重点设计讲授近代列强侵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由于每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都有相同或相试之处,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总结相关的内容。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专题概述列强侵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国际背景主要战争侵华方式爱国官兵人民群众工业革命完成开辟国际市场鸦片战争商品输出(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边疆危机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过渡;从瓜分狂潮到“以华治华”。左宗棠收复新疆(略)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海战爱国官兵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略)义和团运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侵华军事侵略殖民统治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1840——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从侵华原因上看: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从侵华方式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从侵华格局上看: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就是要灭亡中国,实现其罪恶的“大陆政策”。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20世纪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未发动民众进行甚至压制民众的反侵略斗争;加之中国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近代前期的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人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本专题第1目“国门洞开”侧重于说明列强以军事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侧重说明列强以政治手段企图使中国完全沦为其殖民地的过程及其结果,旨在说明由于外国的入侵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第2目“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选取了“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典型事例说明中国军民的斗争是列强未能灭亡中国的原因。第3目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暴行;以及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过程,烘托出抗日战争的伟大和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2、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逐渐形成的。在比较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性质和危害中,提高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3、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概括出其危害。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西方列强在近代发动的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使中国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形成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2、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3、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二、教材要点国门洞开(一)原因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二)经过1.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美、法等国也加入了侵华的行列。2.1894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战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4.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等1l国签订《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三)危害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灭中华文明遗产。2.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3.经济上,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一)瓜分狂潮的背景1895年,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二)瓜分狂潮的经过1.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1897年11月,德国派军队占领了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三)瓜分狂潮的危害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四)瓜分狂潮的结局1、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为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矛盾,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列强被迫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第二节)三、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列强侵华的相关历史图片。教学:国门洞开(一)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掌握读史感悟: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通过中国和世界发展状况的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列强是采用什么手段来打开中国大门,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主要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①熟悉《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②《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权?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割让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五口通商          ——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协定关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其中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原料,反映了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③鸦片战争后,其它主权的沦丧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史料链接材料一 《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材料二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材料三 “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赁……”通过上述条款,列强从中国获取哪些特权?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2)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①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同: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中设厂的规定。教师总结:《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新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甲午战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教师明确:资本输出的概念与方式;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区别;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②结合下列表格,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割地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辽东半岛(因三国干涉未得逞)、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2100万银元1800万两白银白银2亿两开放口岸广厦福宁上南京、天津等11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关税中英商定“值百抽五”免内地税其它权益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经商等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①《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构成哪些危害?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以武力为后盾的“使馆”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华民族的莫大侮辱;清王朝在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被解除,使北京的大门洞开,方便了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也便于列强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尤其是其中的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什么?突出反映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奴役,以及对中国人民压迫。③条约中哪一项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政府已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三)列强侵略的影响论从史出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践踏中国主权史实/危害(1)侵犯中国人民生存权  (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政治上破坏中国主权破坏中国领土、领海主权和司法方面的主权   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小结:①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已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展示《时局图》,介绍瓜分狂潮的相关情况。①               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②瓜分狂潮的高潮是                   。③瓜分狂潮的方式                     。教师简单介绍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概念。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④瓜分狂潮的危害: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二、门户开放政策(1)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设问:当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为什么没有参加?为了染指中国,它提出了什么政策?其本质意图是什么?(2)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影响读史感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的学习思考,提问: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对中美两国和列强各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总结:①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上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③ 对美国,列强各国开放了其“势力范围”让美国能“利益均沾”。实际上美国是该政策最大的赢家,它以“机会均等”为手段,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为美国参与侵略中国并取得侵华有时创造了条件。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说的内容是《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节,我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说:首先是说教学达标情况;其次是说教学方法运用情况;第三是说学生反映情况;最后是说课堂结构实施情况。这一节的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一、国门洞开这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三个:第一个是国门洞开的原因,也就是当时的一个国际和国内背景;第二个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列强是以战争为手段打开中国的国门,先后发动了五次战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时间的关系,重点只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这三次战争的后果,即所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第三个是国门洞开对中国的危害。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这部分讲两个内容:第一是瓜分狂潮;第二是“门户开放”政策。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已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虽然教学内容较多,时间较紧,但没有出现拖堂的现象。下面我就具体来说说这堂课的情况1.教学达标情况教学达标情(1)展示教学目标:①要知道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及战争影响,也就是五次侵华战争及相应的条约。②通过对列强侵华史实的分析,能概括出列强侵华的危害,即哪些主权遭到了破坏。③要能分析出列强的侵华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④要会总结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得出它的危害:使中华民族陷于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较好,由于时间较紧,一节课40分钟,在教案上我本来是把导言和第一部分的内容计划在20分钟讲完,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预习,所以学生的反映有点慢,所以,计划20分钟讲完的课程我30分钟才讲完,在后面剩余的10分钟时间里,我只能讲第二大部分的内容和回顾本节课的要点,没有让学生讨论的时间。所以这是以后应该改进的方面,给学生点讨论的时间,尽量以学生为主。(2)根据课堂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对各知识点达到目标要求的层次,大部分同学已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由于时间较紧,所以对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不够,有个别同学对列强侵略中国的实质认识还不清晰。2.教学方法运用情况学方法运用情况本节课主要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为原则,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比较法和讨论法,围绕教学目标,通过问题引入、教师诱导、学生思考,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1)启发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适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对各个知识点都是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来完成。这一节的内容它是专题二的第一节,所以要讲一个导言,但由于时间紧迫,所以在导言部分,我直接就从课本的标题入手,专题二的标题是: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从标题上抓住两个关键词就知道这一专题我们所学的内容,即“近代”和“维护”“近代”是一个时间段限,而“维护”则可以引出第。一节的内容。总之,从整体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主动,兴趣高,整个课堂的气氛 都比较活跃。(2)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制造轻松愉快气氛。用问题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开头较好,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把课本上的知识灵活掌握,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促进了师生交流,加强学生参与、投入教学过程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课程也是以问题的形式结束,即中国为什么没有沦为殖民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学习习惯。(3)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宏观梳理列强侵华史实,通过分析得出列强侵华对中国所带来的伤害。由于采用了启发目标教学法,学生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能整体把握列强侵华的史实以及对中国所造成的伤害。(4)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比较抽象,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理解。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够理解列强侵华的实质。(5)在教学中,有的地方预先考虑不细。例如在讲资本输出的时候,总是解释半天,如果能及时想到利用“投资”一词来解释,我想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体验出我的一个经验不足的问题。3.学生反映情况学生反映反映情况教学中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情绪高昂,积极参与,对教师的提问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在上课时速度有点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4.课堂结构实施情况(1)各环节时间分配与预计的大致相符合。但有些环节讲后感到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比如第一部分的时间太长,所以导致后面没有讨论的时间,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原则。(2)本节课结束后,发现板书内容处理不当,负板书写得有点乱,比如写后没有及时擦掉,所以显得有点混乱,重点不醒目。教师语言有些地方重复较多,不够简练准确,有时也存在口误。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是可以的,在课堂教学中进展得也比较顺利,对学生的反映也比较满意。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以后再讲这节课时,还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①要进一步熟悉教材教案,增强语言的简练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口误。②对课堂结构的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课堂前半段要紧凑一些,后半段学生的讨论要加强,克服以教师为主的现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