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

ID:15437394

大小:63.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8-03

上传者:U-3744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_第1页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_第2页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_第3页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_第4页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1楼一楼供养该供养的。本学记,仅供参考,其注其解其读,供参而考之,习而究之,研而习之。愿各位得一完整的一头大象,故云雨以执一尾供养各位。2楼《论语》删节整理随记之引言先圣智慧,今之时习。轰轰烈烈,拳拳于心。归演华夏,砼砼贯耳。时下诸方,语解万端。莫衷一是,良莠万类。实心之至,不可妄言。孰是孰非,各各浅深,尽展雄才,广显大略。方寸尽览,实乃便宜,非古人比。亦因如是,甚为堪忧。《论》解途殊,益害自别。后世冥明,无尽岁月。更猛往往,一喜一悲。浸润多方,唯是诚敬。时见贤俊,如遇甘露,甚喜殊风,亦蹈亦舞。然,入海算沙,执耳为象,演途无数。后后生生,茫然投医。厚厚归心,民民何亲?恐陷险地,难返殊途。唯生一心,删节理肃。网尘内外,贤善之章,呈辞于后。愿,达友光明,了朋智彰。扬阐圣言,大方百放,无羁千关。各各安立,一心不乱。海角扬帆天作岸,云头开路人为船。尘网之间,俊贤朗朗,游阅泰鸿,巨藻瀛章,自古至今,诚未全览,识之凤毛,贤章古来,朱子巨手,后世贤才,今之妙笔,添景增花,实难取舍。然,人心由散,偏章废句,遍满其间,巩学入误,不得真要,故作此呈,愿随圣境,入真谛道,法古育人,自贯古今,今未归念,自为古人,学而时习,自他两便。 全文节删理肃之于孔门弟子、台湾南怀瑾老先生,以及网络中不留名且无版权之真弟子之贤文为线条,本扎抄以蕅大师之注解为筋血,结合本人学习结果,整理于后,以供养各位同学,汇报于各位前辈,仁者、智者,以期斧正,存后人之心,留先人之心,化将来之尘,扬先宗之德,返今未两冥,归心于学,回觉于尘,承智念祖,传慧育人。大之以华夏,照光以环尘,继绝学于当下,传明德于未来。正所谓思想,归实在之光明。惟,慎终追远,尊师爱亲,敬人和事,诚心时习,信愿亲民,格物修身。惟,学而时习,达行四方。惟,学而时习,天伦一乐,纲常可整。惟,学而时习,欲欲可扼,妄妄可灭,交征即止,危势即绝。学而时习,成身以人,放心回魂,和家昌国、礼人乐尘。愿,学而时习,六和以敬,和光同尘。远思扬祖德,近思愆父心;  下思造家福,上思报国恩;  外思济人忧,内思闲己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博学审问畅五伦,慎思明辩绝二心。学问思辩行弗措,习勤诚劳知遭拓。撷以此,弱必强,愚必明。在此谢过本文所采用过的所有贤圣君子,本文存此,无任何权属限制,一切礼敬尽归古圣先师,当代贤人,无名君子。本文仅供参考,凡取者另行别说,因果自负。愿受者吉祥如意!第01章学而第一学而第一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经解】此章以学字,为宗主取时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朋来,及人不知,皆是时习之时。乐,及不愠,皆是说之血脉无间断处。盖人人本有灵觉之性,本无物累,本无不说。由其迷此本体,生出许多恐惧忧患。今学,即是始觉之智,念念觉于本觉。无不觉时,故名时习。无时不觉,斯无时不说矣。此觉原是人所同然,故朋来而乐。此觉原无人我对待,故不知不愠。夫能历朋来,人不知之时,而无不习,无不说者斯为君子之学。若以知不知二其心,岂孔子之所谓学哉。 或问学者觉也。但觉悟心性。不求之事物。有济乎?曰,圆觉之人。知天下一切事物皆吾心也。一事未治,一物未安,则是吾心未治未安也。治之安之。悦可知矣。故大学言致知在格物。又言物格而后知至。学,是致知。时习之,则格物之功也。安有弃物蹈空之弊乎。弃物蹈空,非觉者也。格物之本,即是修身。故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身果修,多身化之。故朋自远方来,与人同乐。有未化者,是吾心之诚未至也。君子即易所谓大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有责,位虽不同,其有事则同也。故曰不亦君子乎。【参考注释】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学:学、觉。觉,觉悟之义。学为因,觉为果。时习:时:时时,处处;习:实践、实行、身体力行。之:代指一切入目之事理物相。而:精勤耕耘之义。说:悦。悦:高兴之故,而有言说之词,且说之不尽,正所谓:言为知己者说。夫子见当时有众多人的学习时机与社会大时代的机缘成熟,故高兴无限,因而喜悦而说。友:志同道和之人谓之友;友通有(较多版本此处为有)。朋:同门师兄弟或师姐妹谓之朋,即同学,广演为天下志同道和者皆为友朋。远方:即遥远(门外即是遥远处)的他方。来:为何而来?来做何事?换言之:来的目的何在?人:自己之外的一切人。愠:不高兴、发怒;抱怨等诸义。君子:德行高尚也;高风亮节、知礼识数之义。【参考译文】夫子说:“学世间道德礼义,以仁慈博爱之心,于一切时一切处学而觉悟,躬身而行,落实在自己的一切生活行为中,胸怀家国天下之志,难道不会自觉觉他,充满喜悦的为人演为人说吗? 当学有所成,觉而能行,行而有果时,四面八方的各路高友俊朋前来参学,共同交流,从而达到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把‘孝、悌、忠、信、礼、廉、耻’的德行广演于世,能让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乐己乐人的太平盛世,不是同样很高兴的事吗!当自己成就了学问、圆满了自己的德行,不为人所知晓,却能以平常心待之,不怒不怨,进一步成就自己的修养、成就德性,做到为人轨范具足的楷模,岂不是君子所要达到的境界吗?”【参考解读】求知求慧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所谓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本章文字就一字学,学而用于时时处处,用于方方面面,学其长拒其短,学扬善抑恶,无论学什么都需要的是一颗纯正的心,学制造枪炮是为了维护一方平安,而不是首先想到的是用来攻击别方,学礼义道德是要求自己,不是照见他人,时时警醒自己,即是有学有觉,时习如人这血液长流不断,才能常存活力,学而时习之,觉而时习之,学是因,觉为果,只学之,无觉之,有因无果,是谓白学,学得来害人又害己,最多能有一番大空话而已。故于后之人问孝于夫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不能把孝落实在自己的奉事之中,这个孝是不孝,即是把孝学成了不孝。学的一切只一“之”字涵尽全部应学之理之事,当真明白,所学无非是八德大演,修齐治平。故于学而时习之友朋处,不怒不愠时,成就于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成就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净心以学,何来怨天,何有人恨,何有不平,通通化于一颗感恩的心,故应学而时习之,世间唯学而时习之入不二法门。 2009-7-2816:58回复步云播雨59位粉丝4楼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经解】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弟。不孝弟。由于甘心为禽兽。若不肯做衣冠禽兽。必孝弟以为人。为人。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故孝弟。是仁义礼智之本。盖孝弟。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  论性则仁为孝弟之本。论修则孝弟为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然则兴孝弟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乱所由生也。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孝经云。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至仁莫如佛。佛之发大誓愿。普度众生。以众生皆过去之父母六亲也。孝弟之至。报恩之大。无过是矣。【参考注释】有子:姓有名若是,夫子的学生。其:代称“一个人”。为:做、成为等义趣。孝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之总表。孝:孝敬、孝养;养,养身养心二义。悌:兄友弟躬或兄弟和顺之义。 忠:忠实、忠心;忠,於心内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之义。信:诚信也。诚,不生自己任何一念谓之诚。信,不妄言於人,不进非人之言,人非之言及耳即灭之义。礼:知规识矩,明白能行之於人事物之和顺环境——即明了待人接物之深刻道理及实际行为之义。义:道义。道者,生命本源之所在。义者,理事之实在处。廉: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不存私心也者;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也。耻:羞耻、耻辱之心。鲜(xian)者:少也,少见也(很少出现)也。好:偏好、喜欢、做、干之义。犯:触犯、冒犯诸义。作:以实现个人目的的不讲道义的做(此处)。上:上级、长辈、上司诸义。君子:道德修养高尚之人。务:专心、脚踏实之义。本:根本、原本、基础诸义。仁:仁慈博爱之心。仁者即具慈悲心之人。【参考译文】有若说:“假若一个人能时时处处事事表现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风尚,但却喜欢触怒冒犯比自己地位(辈份)高的人,是很少见的事。不喜欢冒犯上级或尊长之人,而偏爱干出捣乱国家法度及企事业、家庭、社会团体规定制度和乡规民约,乃至发起造反、谋取统治权利之人,是不可能有的事(从来没有的事)。一个道德行为高尚的人至心努力于根本的做人原则,树立了牢固的德性修养准则,那麼社会风气就会随之而改变,诞生出尊重自然法则的重礼法之数的现象从而风行於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道理与行为规范,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仁慈博爱之心的根本所在啊!” 【参考解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简言之,只有做到了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做到爱他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一个人是否具有孝悌之心,不是表面功夫,真修身之人一眼便知真伪,正所谓“巧言令色足恭”亦不能掩盖其无仁慈之心。人之本,无外孝弟。2009-7-2816:58回复步云播雨59位粉丝5楼0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经解】巧言。口为仁者之言也。令色(百----度)。色(百----度)取仁也。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参考注释】巧:奸巧也。言:语也。巧言:花言巧语、妄言绮语、信口雌黄之语。令色:令,好、善;色,脸色。仁:仁慈、慈悲之心、仁德之心。【参考译文】夫子说:“一个满口花言巧语、绮语信口之人,表里不一伪装友善而坑骗他人者,是很难具有慈悲仁爱之心性的。”【参考解读】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可见圣人对巧言令色之人的危害是十分清楚的,其目的在于强调学生们不要做巧言令色之徒,为社会之不耻。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人(百----度)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其害甚大,不得不重视一切“巧言令色”之人。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2009-7-2816:59回复步云播雨 59位粉丝6楼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经解】三事。只是己躬下一大事耳。倘有人我二相可得。便不忠信。倘非见过于师。便不能习。此是既唯一以贯之之后。方有此真实切近功夫。【参考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曾子:夫子学生,姓曾名参,字子舆。省:反省、检查、省验。三:多次(非实际之数)、多方面、多角度之义。身:自己的所作所为之事等等一切行为。谋:所办所作之一切事项行为。忠:尽全力而为,忠孝之义。交:交往、交流之义。信:诚心诚信。传:传授、承传之义。习:身体力行落实在生活中。【参考译文】曾参说:“我每天对自己的所言所行进行多次多角度反省自己,查验自己的心得与过失。为他人做事是否努力做到了符合家国天下的法度及道义,是否全心全意做到了忠孝之实?与朋友交往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得失是否做到了以至诚之心信实笃行?对老师传授的事理承传过来之后,是否做到了身体力行落实在了自己的处事待人接物中了?” 【参考解读】《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人能常持自我反省的诚实作风,不存自私自利的念,或渐轻私利之心,必能达忠信之实,也就一定可以做到,见贤而思齐,见恶而自远。相反一个人连恩师与父母长者传授的学业与道业都不愿自觉落实之人,岂能谈有忠信之实?能长期恒保持这样的心性,定能持忠存信于现实一切生活过程中,定能做到上不欺天,下不欺人,这是学人在日常生活中当下功夫的真实所在,忠信全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务中,且须一以贯之。2009-7-2816:59回复步云播雨59位粉丝7楼0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经解】(恭、宽、信、敏、惠)五者,以敬事为主。敬事,又从敬止功夫得来。【参考注释】“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另包涵於——时以民使,信而事敬,人爱而用节,千乘之国道。    道:礼仪、规矩、自然法则之义。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含治理之意。     乘:四马之车也;(千乘之国代指诸侯列国,周制天子地方为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敬:恭敬、敬尊、敬孝、礼敬之义。    事:事俸、俸事、服务、承办、办理一切事物、事理。    而:做到、达到。    信:诚实信用。    节用:节,节制、节约;用,物用、用度。节用,节制一切物用开支。    爱:以别人的感受角度出发做到做事说话即为爱。    爱人:以别人的感受做到仁爱别人,必能受他人爱戴,即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使:令、使用、带动之义。    民:一切具备可自行移动、活动(变化)的生命。    以:尊重之义。    时:时节因缘、时间、时令、期限、空间之义。使民以时:征用百姓,在不违背时节因缘的前提下进行,并且应带动百姓尊重时节因缘、因地制宜,进行农事作业。【参考译文】 夫子说:“诸侯(狭指诸侯,广说即是家庭、团体)国家之基本礼仪轨范,在於尊守并敬重一切事物事理,努力做到至诚忠信、诚实信用;从他人的感受角度出发做到节约物用开消,以仁爱之心待人,必能受人恒爱啊!因此而能达到带动一切人事环境尊循时节因缘,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和谐天下,从而充分体现,物随时用,用随地变,即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参考解读】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关系说明事理,是关于治理国家(家庭、企事业、机关团体等等)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领导、师长等等)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各级人民;役使百姓应尊守时节因缘。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孔子说的“人”是天下一切人,非特指统治集团内的部分人,而是天下一切人,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真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无论人居何种位子,都要以时节因缘为基本出发点,离开了这点是会出乱子。这样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道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借用千乘之国的平稳发展的道理说明一切企事业单位乃至家庭单元的任何经营都无外一个相同的理:“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无恭敬之心的俸事、服务,如果没有信义为前提,谈节约物用,爱护爱戴他人,谈以人为本,纯属空话;若不以爱人为前提,谈节约物用,亦是花言巧语而已,更谈不上敬事而信,怎么也是谈不上以人为本的,没了敬事节用、信用爱人的前提,所谈之道,一定是与真常之道相违的,只不过是为自私自利的嘴脸涂脂摸粉罢了。孔子的苦心在于现场教育弟子,要时时谨记,以人为本,敬事节用,信用爱民的深刻道理,就在自己的一切大小事务中,无论自己身处何方,地位高低,管理的地方大小,都是一样的道理,正所谓国有大小,事有粗细,理皆相通。2009-7-2816:59回复 步云播雨59位粉丝8楼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经解】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过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参考注释】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此一篇展开即是《弟子规》全文。另包涵——文,学,则力余行,仁,亲,而众爱泛,信而谨,弟则出,孝,则入子弟。此义之广大,学人自深解,可自得受用而惠及他方。弟子:学生、未成年人;广说即为一切未能圆成德行之人皆为弟子。入:进入父母居处、回家、在家、在单位内、身处其中之义。孝:慈孝、供养、孝养之义。出:离家、离开单位、身处异地或身在广大的异域空间之内。弟:悌,兄友弟躬之义(意即天下一切男女皆兄弟姐妹也,理当和顺睦目,友好相从,必能德至不孤)。谨:谨言慎行之义。信:诚实信用之义。 泛:广泛、普遍之意。众:广博之义,天下一切人、一切物即众之谓。亲:亲近、相生、同生、互助、增长之义,与爱同义涵尊与敬义。仁:仁爱、慈悲之心,仁慈博爱之义。行:做到、完全达到诸义趣。余力:余,条件许可之剩余;力者,能力、精力等。余力者,时间、空间及其他条件许可且有充沛的精力和能力诸义。文:圣贤人之典范和行为轨范、文献也。或以形成的礼仪德风、共同遵守之成规礼义诸趣。【参考译文】先生说:“同学们(所有人)无论在家或离家,只要身处有尊长之地,都应常怀一颗敬孝奉养之心,让其位上、辈尊之人身安且心安;无论身置何地都应当长住一颗兄友弟躬之心,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谨小慎微而做到诚心实信。普遍爱护一切与自己和社会环境休戚相关的一切万物,生起并与日俱增一颗仁慈博爱之心。这些事项都能如理如法地做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有充余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那么便可广泛深入地学习落实古圣先贤的优秀典藏或已形成的礼仪轨范,并不断从中觉悟从而圆满完善自己的德行。”【参考解读】 做人首先是性德修养,故先人总追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多数贤达之人教子皆如是说:先成人,后成才,人之不成,才之不成,焉能人才?古今一理,强调人的成与长,若实只长个头,品格不随其成长,焉能有继天下大道之德能?焉能承事先祖大业?于家中尚且如此,于机关团体,国家社会将何以立?道之以孝始终,生生不息。故贤人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此心为孝天下之心,故古人曰:父母官,故说清天大老爷。未听说人民是我的儿子,若此,则糟了糕,乱了套,故演坏形象的公仆。于家于国尽皆一理,若实在家能孝亲睦邻者,能友兄躬弟者,凡事能尽演扬善抑恶,能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者,当然孝子贤孙,反之,则差不多都是逆子贼孙。“入则孝,出则弟”此做人之根本,怀孝弟之心,当入八德总门,行得孝弟,即得总持法门。“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强调一个人成长的路上,总离不开慎言慎行,无论事大事小,追远能对得起古今人和未来的子子孙孙。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此即是在日常生活事项中把一个孝字,习演于时时处处,无论是学知识,学技术,学文化,无有例外时,成人的过程在其中,即所谓学做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夫子单独强调广泛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等等,前提是在落实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和能力,可以多学习;换句话说,或于己于家于机关团体于社会可学可不学的东西,是不一定非要为装门面而学,那样岂不是劳命伤财?所谓当下诸多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弄去学台拳道,学琴棋书画,学开飞机火车等等,不一而足,到底为了什么?全国逾演逾烈的学英语,居然幼儿园也疯狂的开设英语,自己的汉语言,母语倒说不明白,可想而知,这个英语会好到哪里去呢?真可谓,四不象啊。这些知识孩子们学的越多,孝心没有培养起来之前,只会随着知识的增多,孝心越淡薄。君不见,诸多孩子在学了很多东西后,对爷爷奶奶说出,爷爷奶奶真笨,这些都不会,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爷爷奶奶真笨”,说明孩子心中的傲慢在增长,仁慈之心在萎缩,这就表明,知识在增加,智慧在慢慢的隐藏。今天的人与人的关系淡漠,不正是在一个教务长一个减少的过程中慢慢演变过来的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大学问在其中,深解慎行,要紧要紧。就如同今天讲德育,智育,教育。三育,育什么呢?第一个,德育,育之以德,育之以道德,育之以性德啊!智育,育之以智慧,育之以才智,并非以育之以知识为主啊!教育之教,教之以孝道,育之以这个孝道,这叫教育啊! 有子说:“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贤圣之人无不以孝为做人之基础,世间无一事不如是。长怀这样一颗心去看察一切事一切理,当再次看到《桃夭》时,就不会再跟着说是一首送嫁诗了,也不会说是谈情说爱的只言片语了。长怀这样一颗心去时习世间智慧,以孝弟忠信八德为入门基础,必然会做到感不至,反求诸己,真行“则孝,出则弟”必然达到“德不孤,必有邻。育人育己,要紧要紧。传承圣贤智慧,要紧要紧。2009-7-2817:00回复步云播雨59位粉丝9楼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经解】贤贤,不但是好贤,乃步步趋趋之意。盖自置其身于圣贤之列,此即学之本也。事亲事君交友,皆躬行实践,克到圣贤自期待处,所以名为实学。易色,谓无我相人相众生寿者相也。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自他不二。故曰易色。有人我众生寿者,则妒贤嫉能、怨天尤人之心生矣,故色易为时觉着手处。【参考注释】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夫子学生。贤贤:贤贤,前者为存先贤(圣贤人之)心性,后者为代指具贤明圣德之人。贤贤者,存圣贤人之心性向具贤明性德之人学习、参访,并能贯穿于自己的一言一行,即自己树立做圣贤人之大志向。 易色:易,剔除、排除、消灭,杜绝;色,物质、物欲之义,换言之即是自私自利之心念也。易色,即是赶尽杀绝自私自利之一切心念行为。事:侍奉、奉养。父母:代指一切长辈、上位及位尊之人,非单指生身或养身之父母。能:尽一切可能做到之义。竭:尽、终。力:能力、心念、心力、精力之义。君:帝王、上司、尊长之义。致:退休、奉献、使完结。身:身心、身体及其一切可与外界互通有无的各大功能组织体之代表。日:每天、常常、时时处处之义。未学:意即未学到圣贤之德行品格之义。必:必然、一定、肯定诸义。【参考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存圣贤人之心性向具有贤明性德之人学习并能自觉地把一点一滴落实于自己的言行之中,赶尽杀绝自己的一切自私自利之心念。在奉侍父母及其一切尊长的事务中,一定可以做到尽力竭心,在侍奉事帝王及一切尊长者,必然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志同道合的各种友朋交往、交流,一定能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即能做到实言诚信。虽然他常常说自己未学到什么圣贤人之德行,我敢肯定地说,他已把圣贤人的德怀情操、心性品格学得相当圆满并落实到了他的言行之中了。”【参考解读】一个人道德修养程度,与他学习的知识技能没有太大关系,不是一个学的知识多,读的书多,学历很高,能言善辩,就说明他的品德高尚。换句话讲,看学历,看文凭,看不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看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便能认定一个人的心术是否端正。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不存圣贤人之大志,焉能实现圣贤人之宏愿?不把做为人的最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能让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法不尊德,法将空立,徒增乱相,德法两便,社会方能安安有序。于此便让人不得不想起“时习”的重要所在。因此毛(百--度)泽(百--度)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贤圣之志,易色如此的重要,不能摆正自己与大众的位置,倘若颠倒,即是攻乎异端,害便由此生矣。自心本性不张演,哪里能做到事亲尽心,事君致身呢?必然的结果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见善无人行,见恶无人止,点点滴滴都在为人师者,为人亲者,为人君者的一言一行中尽数教给了对面的一切人,不可不慎哟,故夫子说“慎终追远”,林则徐先生说“十无益”。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在合乎道义的前提下解决自家的问题,不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做一个好的影响众,表演给大众看到一个真正的学人样子,怎么能称得上有学有修呢?一个有学却无修,不仅不能说有用,准确的讲,叫做了害群之马;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自己能够于所在的地方,家庭、机关、企事业单位内乃至更重要的机构内做一个真正的表率,这不就是把修身用于治国了吗?怀有此心,这就是在做圣贤人的事了,这便是“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的真实处,亦即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所在。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谁都会说他学得好。一个人常常做事表现为不道义,无论这个人学历多么高,知识多么丰富,没有人说他是一个知耻的人。2009-7-2817:00回复 步云播雨59位粉丝10楼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经解】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真实修行。须从心性悟入。从忠信立身。从忏悔起行。知自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誓成正觉。誓度众生。横遍十方故重。竖穷三际故威。知人道不修。他道难修。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则当戒慎恐惧精进不退。故学日固。知自性无邪故忠。知自性无妄故信。知善恶净染。皆由缘生。故当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而无友不如己者。无友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多生罪暗。忏炬能消。故过则勿惮改。以期障云尽而慧日明。唐悟达国师三昧水忏。梁武皇慈悲道场忏法。皆忏罪修行之大导师也。【参考注释】君子:此处之“君子”二字,意为任何学人,无论位居于上、尊或者其他;其具德行昭市,慈世悯物之人。重:庄重、庄严、稳重、言行一致也;泰山之沉稳之根本处:重道义,重礼仪,重德性修养,自重之心。 威:威仪、威严;敬仰、爱戴等诸义。此处之威其意深笃(并非威风之类可简单言说)。(不威者:其意浩瀚。浅说其义至少有两层,1、不会表现出自身的威严;2、不可能获得他人的敬爱……),于自重处,而能谨小慎微,虚其心,诚其意,时时刻刻都防止自己犯过失,则能立威自处,人皆能爱戴,犹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学:此处之学指学风——德学之风。固:稳固、坚实(基础)、牢固、周全、缜密诸义。主:第一位也;最主要、最根本、最基本之义;通“住”;(主忠信:把心安住在忠信礼义廉之中)忠信:忠实诚信、忠诚实信、忠孝信用之意。无:不能、不会,不可等诸义。友:亲善、亲近、增长之义。如:相同、相溶;沉稳不动等诸义。“无友不如己者”:此句,古今译人,多解为“不要亲近比自己差的人”,曲解了夫子的意思。真实意义应为“见不善的行为,不要轻易从流,不让坏习气,坏风气染污自己的心性(或者说,不要轻易丢失了自己的仁慈博爱之心性,不爱外界的干扰能自动地把良善行为发于真心表于现实而沉稳持重)。再换一句就是:不要亦云亦云,不要见善不思齐,见恶而不拒之,或不要让自己远离真善美;……”者:你指一切人,一切物之义。过:过失、过错、错误之义。惮:害怕、逃避、回避诸义。【参考译文】 夫子说:“一个慈世悯物之学人,如果自己不重视德性礼义的修养,言行不一致,那么他不会具有慎言慎行的作风,怎么能有威仪可言,更不会受人敬仰爱戴,其人所谓修学就不可能精进不退,也不会巩固自己的德性修养根基。究其原因,在于其德行修为不能做到言行于表里相应,没有坚实自己的德行基础,最主要的因素是忠孝诚信做得不好。果能做到忠孝诚实修行之人,见善不会不思齐,见恶不会不拒之,亦不会轻易从流,不会让坏习气,坏风气染污了自己的心性。这样的人有过失或错误,他不会逃避自己的责任,害怕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参考解读】君子自重之因源于一种特别动力——圣贤人之大志:天下之志,有此大志者,必是一个自爱之人,一个自爱之人,理所当然地是一个懂得爱他之人,范仲淹先生有一颗“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大志”存心,时时处处皆自重自爱,自重的前提:仁义道德,礼仪规范,无不俱足。自俱足者,定可自内而外,庄严而威表于外,因其慎于言慎于行,唯一不慎而遗害于人于后,而恐其行多迂曲,故阕疑处处,慎言慎行其余,自觉于学时时处处,巩其八德之习不固,乃始觉自至,持心不退,精而进之,不生退屈之心。为人之本,仁孝敬尊,为人之根,忠信承顺,兢业惕厉于事事物物,主忠而住信。故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亦不能坚固不退,因其心亦不能如如不动。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了奸巧的假学人——什么专家,什么家,招摇于市。 从不同人的身上,从不同物的身上,方方面面皆能给人以启示,无有一人一物不是朋友不是老师,避其短,扬其长,是谓“无友”,不被染污,不随波逐流,是谓“不如己”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个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无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一个人能在时时处处,都能做到扬人之长,隐人之短,学人之长,弃人之短,哪里还会害怕自己有缺点错误不能改正呢,当下一念即能改得通通透透。2009-7-2817:00回复步云播雨59位粉丝11楼0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经解】:厚是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知真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知民德本厚。流于薄者,习为之也。教民慎终追远,其事甚多。不但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而已。言其小者。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便是追远。饭食已讫,一箸一器,必安放整齐,便是慎终。言其大者。如弘扬儒家之道,净化社会,真心承传,是为慎终。光扬祖道,善化后人,谨言慎行如履薄冰,是为追远。真慎终真追远莫过于发弘誓愿,普度众生。皈依三宝,求生净土,是真慎终。愿报累劫父母之养育恩德,是真追远!【参考注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含有如此之义趣——矣,厚归德民,远追,终慎!曾子:姓曾名参,夫子学生。慎终:慎,谨慎、谨言慎行、谨因慎果诸义;终,终始之意;非唯说终结;慎终,重始慎终、终究始发之诸义趣。 追远:追,思惟、顾及、三思人事物之境转而合道与否;瞻前而顾后,善后而礼先;远,(此远有无尽之意——望慎思惟之)远近,古今之义尽涵,深远之处久远之时尽显。意及影响所涉及的时间空间;追远,顾及到深远久长之处之时之事,不独为祖先尽其言。民:生命体(广说即为一切生物与非生物也),主诣即人。民德:苍生一切万物皆有性德,民之明德之义。归:汇聚、汇归、传承、统归也;回归;依靠诸义。    厚:厚通后;厚积、累积;后,后世之人,归于后必承先而启后,至纯之德行归家之义。古今译文大多只说父母父母终老而推演至祖先,实则其义甚深。【参考译文】曾参说:“我们无论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应当谨小慎微,重始慎终,谨因慎果。就能让世间人民的自然德性回归厚积而至纯至正,明德之光就会永照后世了啊。”【参考解读】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凑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到祖以来,从未敢忘祖宗的教诲。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情虚意假,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应当谨小慎微,从开始就要顾及到终结时的一切后果。换言之,即行事开言就要重始慎终,谨因慎果。无论从何时何地启行任何事顶(包括建设、生产、说话、做事、待人接物等等)诸方面,都需从长远的时间、空间结果出发,认识到所行之一切事务是否有利于当前、周边和久远之后;应注重是否对他人、对子孙后代;对家国天下;对当前及久远之后的人事环境是否有不利的结果发生;是否对人的道德修养有益,用这样的德行去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会影响子孙后世,就会让尊重自然规律、抑恶扬善、匡正制邪之风承传于后世当下,让人的自然德性回归厚积而至纯至正,普天之下的一切人事物都会获明德之光而注照,宇内一切万物都会处于纯淳的德风吹拂之下。世间人回归之明德就会良性传承下去了啊!整个社会皆谨言慎行,从细微处便能见深远之效应,这样的待人接物之德风礼行天下,理所当然地就会出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环境都会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下正常而良性循环,整个世间就会长存忠孝之道、敬养之风,五伦之自然大道便会相互炷照不衰了啊璧如:恋爱的开始、家庭的组建初期就应顾及到子孙后代(故有“门当户对,请诸位不要学先人(理解偏离了圣人智慧的先人)的说法,错会了该四字的真正内涵,门当户对展开也具无量意。切切深思!”);又如着书立说是否顾及到了培养人们的美德善行,是否从抑恶扬善的根本处着了眼着了手等等。无论行何事,言何语,表何情,是否从仁慈之心出发,是否从慈爱后世子孙的角度从事任何一项事务,是否把自己高尚的性德演之说之,并带动所在的天地人之时空环境,让明德之风常吹常拂。先贤就德性之呐喊,于《大学》开篇即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请诸友朋、同学深思正解,切切不可邪而说之,邪而演之,邪而传之,睁开慧眼识其邪师所说之法,切不可替邪师传。善莫大焉!真慎终追远也,孝自己父母,推及他人之父母,延及天下任何人之父母,是真慎终追远;爱自己之孩子童,惠及他人乃至天下一切后生,此真追远,真慎终。2009-7-2817:01回复 步云播雨59位粉丝12楼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经解】:此可与美玉章参看。子贡以沽、与藏,为问。夫子再言沽之。只是是待价二字,便与寻常沽法不同。今子禽以求,并与,为问。子贡亦言求之。只是说出温、良、恭、俭、让五字,便与寻常求法不同。若竟说不求不沽,同与巢许何别。若竟说求沽之,则与功名之士何别。若知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颜子居陋巷,而非置斯民于度外。则知富强礼乐,春风沂水。合则双美离则两偏矣。子贡圣门言语之选。不但赞孔子入妙。其论因果亦甚精。温则人亲之。良则人信之。恭则人敬之。俭则人便之。让则人与之。故至于是邦。必闻其政。世间一切得失祸福。皆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故君子求诸己。不愿乎其外。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小人不信因果。不务修身。舍己而求人。行险以徼幸。求之不得,则怨天尤人。而为恶为乱无所不至矣。【参考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问:询问、请教之义。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夫子学生。 夫子:对人的敬称,凡做过大夫的人均被称为夫子,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故学生称他为夫子,沿袭至后来,学生称老师作夫子。邦:狭义指诸侯国家,广义则有邦族之地的任何人群集居之处。是邦:一切邦族所居之地。闻:听到、接触到,获得之义。政:家国内部生计及外交事务以及邦族日常事务。求:询求、打听、探访,探求诸义。求之与:主动打听得来的这些消息吗?求,主动打听、询问之义;之,代指邦、族、国、家等地方知道情况的相关人员;与,给予、获得之义。应为“求之与之”的省略形式。抑与之与:抑,抑或、或者、还是之义也;前一与,别人主动告诉,因请教而主动告诉夫子之义;句中之,代指夫子所获得的一切情况与消息;后一与,通欤。温:温和、温顺、和蔼、平易近人之义(温则人亲之)。良:良善、善良、不贡高我慢,一和仁贤(良则人信之)。恭:恭敬、庄严自律威仪于外(恭则人敬之)。俭:节俭、节制之义,即节身自好而演至善性德(俭则人便之)。让:谦和、谦逊、谦卑而有度(让则人与之)。得:得来、得到,因德成而得,此“得”通“德”。其诸:代指孔子所获得的全部事务消息。异乎:有别于、不同于、不相类也。【参考译文】子禽请教子贡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