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

ID:15872785

大小:4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6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_第1页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_第2页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_第3页
资源描述: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作者:刘铁芳主题类号:G1/教育学【文献号】1-114【原文出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006【原刊页号】26~30,57【分类号】G1【分类名】教育学【复印期号】200102【标题】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作者】刘铁芳【作者简介】刘铁芳(1969—),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湖南长沙 410081【内容提要】生命情感应成为当今教育反思的起点之一。生命情感关涉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

2、,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质素。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应当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真实存在,关涉个体内隐的生命情感的涵育。关注生命情感,意味着教育应关注且尊重个体身体之在及其感觉。个体生命情感培育的两个维度即幻想与幸福、欢乐的感受和苦难意识。教育应积极拓展个体生命情感孕育的空间。【关键词】生命情感/身体感觉/幸福/苦难意识/教育【正文】[中图分类号]G40—0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111(2000)06—0026—05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各种伤害、自我伤害事

3、件频频出现,这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引起我们教育反思:其一,我们的教育是否忽视了人为人的基础性的、根本性的质素,比如对生命的积极情感?其二,我们的教育是否有意无意中伤害、压制、阻碍了学生对生命的积极情感的培育?我们认为,生命情感应成为当今教育反思的起点之一。一、生命情感:必要的教育话题人总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个体生在世界上,人的生命的积极活动构成人的生活,人的生活即人的生命求得意义的活动。生命情感即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沉醉),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

4、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积极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于爱心,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幸福的人生离不开美满丰盈的生命情感。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者生命的漠视,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沉沦。生命情感关涉人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人生的基础性质素,生命情感的化育因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以育人为根本大任的教育理应担当生命情感的化育,虽然教育不可能,也不足以去解决生命情感的全部问题,但教育却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个体生命情感的

5、关怀。生命情感化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里指的是显然并非一种知识的累积,而是一种生命情态的关照,一种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富于朝气、充满力量的情态,这里内含着一种积极的生命情感的指谓。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的化育。对个体内在生命世界的关注,决不意味着对内在生命情怀的简单,甚或粗暴的干预,而是一种陶冶,一种自由之境中的涵化,——没有自由,就没有个体的真

6、正属己的生命情感的化育与生成。在此意义上,真正的教育或许就是陶冶,“润物细无声”,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情境中得以无声的滋润、涵化、展延、厚实。任何强迫、灌输,都是对生命情感的践踏。这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总是(应是)充满生气,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对生命的热爱,昂扬向上的精神,热情洋溢的韵致,自由舒展的空间,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二、身体及其感觉:教育现代性问题审理的起点生命情感的化育,离不开个体的身体感觉。身体感觉是个体内在生命世界与外在世界相遇的中介。只有当个体凭其肉

7、身、心灵去积极感受外在世界,感受个体生命在世界中的活动,才可能产生个体内在的生命情感。身体感受是生命情感的基础,排斥身体及其感觉,只可能培育出虚幻的生命情感。“因此,从感觉崇拜到身体崇拜,构成了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逻辑,身体成为在体论和认识论的关注焦点。现代“审美主义的推进是神化身体情状的感性,它走向的所在是身体之在,扩展感情的身体触角,以达到对我在真实的感觉性把握。”[1]对外在世界的美好而真实的感受向内在生命世界延伸,才可能唤起美好而真实的生命情感。“转向身体现象学,是现代学必须负担的

8、问题。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审美主义尽管已有近百年历史,却并未意识到审美主义在哲学本体论和社会理论层面引出的难题:身与‘义’之间的紧张。”[2]对于身与“义”的紧张,中国千百年来的基本思想就是舍“身”而取“义”,以对身的贬损和“义”的高扬来消解其紧张,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义”所控制,失去了属己身体感觉。许多在“礼义”的对照下被视为“恶”的身体感觉,就只能隐匿于内心,用孔子话说,日“思无邪”,那“邪”的“思”便成为生命情感中沉重的负担[3]。这种贬身扬“义”的文化精神直接成为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