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

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

ID:15908958

大小:4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6

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_第1页
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_第2页
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_第3页
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_第4页
资源描述:

《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健康知识有限,肥胖在我国正逐渐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其本身也是一种疾病状态。国内外研究表明肥胖者因肝硬化、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伤等疾病死亡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J。此外,肥胖还是其他许多疾病的原因,尤其和各种成人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本研究在全国14省市中进行大规模人群调查,旨在了解我国目前肥胖超重的流行特征及其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为肥胖的社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象与方法1.对象:在进行房颤现状大规模流行病学

2、调查的全国14个省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广东、江西、天津、内蒙古、陕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和浙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各地检测区内选择人口较集中,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条件较有代表性的居民区、村庄、厂矿等自然人群作为抽样人群.2.调查方法和质量控制: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调查方法,统一设计、统一方案。调查包括问卷和体检部分,问卷部分主要包括:一般状况、职业、劳动强度、吸烟、饮酒状况等。体检部分包括:测量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围、腹围、臀围等。(身高的测量采用标准米尺钉在垂直墙上,受检者靠墙脱鞋站立,

3、两眼平视前方,用直角三角板一直角边抵靠墙,另一直角边与头顶相切,在两直角边交点对应的米尺处读数,精确到0.1cm;体重测量采用经过校正的弹簧秤,受检者脱去外衣和鞋帽,站于体重计盘中央,待指针停稳后记下读数,精确到0.1kg)。测量前对各个地区的调查人员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和考核,调查过程中接受统一质量控制。所有抽样及人群调查在2个月内完成,全部调查表格由专人保管并由专人每日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各地接受过统一标准化培训的录人人员进行数据录入,不同录入员用统一编制的数据库软件录入两遍,以每100份调查表作为一个

4、批文件,进行比较,不一致的字段根据原始表格进行修改,如此复始,直至无误,最后将所有批文件连接,作为完整数据库文件。由牵头单位统一汇总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期间由牵头单位派调查员到部分地区进行监察,保证调查规范化。3.诊断标准:(1)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肥胖评价指标采用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根据2001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体重指数诊断标准:BMI<18.5为低体重,18.5≤BMI<24为正常体重,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2)高

5、血压的诊断标准:使用标准测量方法测出收缩压(SBP)≥140millHg(1millHg=O.133kPa)或舒张压(DBP)≥90mmHg,或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JNC7标准进行分期,SBP<120mmHg且DBP<8OmmHg为正常血压;SBP120~139mmHg或DBP8O~89mmHg为高血压前期;SBP140~159millHg或DBP90~99mmHg为I期高血压;SBP>~160mmHg或DBP≥100mmHg为Ⅱ期高血压。4.统计学处理:数据库采用BorlandDe1F·hi

6、6软件编写,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共调查29056人,平均身高161cm土9cm,平均体重64kg土11kg,平均BMI为24kg/m土3kg/m;其中男性13549人,平均身高168cm土7cm,平均体重68kg土11kg,平均BMI为24kg/m土3kg/m;女性15507人,平均身高156cm土6cm,平均体重6Okg土10kg,平均BMI为24kg/m土4kg/m。女性BMI显著高于男性(

7、P=0.005)。根据上述标准,14省市总的超重患病率为38.93%,肥胖患病率为13.94%。男性超重患病率为41.18%,女性超重患病率为36.97%;男性肥胖患病率为12.29%,女性肥胖患病率为15.39%,男女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4:85.01,P<0.001),女性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超重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根据2000年全国年龄性别标准人口构成进行标化,14省市总的超重患病率为37.17%,肥胖患病率为12.63%。男性超重患病率为4O.37%,病率为12.35%;女性超重患病率为3

8、4.72%,肥胖患病率为13.15%。2.不同性别年龄组超重肥胖患病情况(表1):不同年龄组间超重肥胖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627.64,P<0.001;男性不同年龄组间超重肥胖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22,P<0.001;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超重肥胖患病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570.57,P<0.001。结果显示,肥胖超重患病率在35~64岁组间随年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6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