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

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

ID:16119185

大小:4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8

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_第1页
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_第2页
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_第3页
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_第4页
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课题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课题组成员:刘野范庆宇张舒杨焯理专业:教育学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通识教育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识教育主要针对本科阶段而言。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从我国的文化传统出发,去应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高等教育;我国内地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正说明了我们研究和推动通识

2、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试图从通识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实践形式入手,对我国内地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通识教育的改革措施和发展趋势,更好地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一、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博雅教育,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以往对通识教育

3、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

4、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二、

5、通识教育的意义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做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做广泛的涉猎。我国大学必须以通识教育来维护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使命。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提出,大学是知识教育和道德的领导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有专家的知识能力,广博的观点和道德的勇气。在大学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通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通识教育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而言,认知,情感,技能的全面发

6、展以成为当今大学培养人才的一致目标。大学生不仅要学知识,学做事,而且要学会做人。第二,通识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大学的培养目标要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相匹配。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早就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见识,博雅精神的人才是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应该努力保持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通识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的办学思想,大学的动力源泉。第三,通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社会的大发展还将是立体的,全面的,长期的,这样的现实对于中国的通识教育发展而言是莫大的机遇,当然也是挑战。纵

7、观全球,通识教育改革之所以是各国高校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因为通识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和长效作用。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一定要适应这一发展和变化,要进一步加大中国通识教育的力度。三、通识教育的实践形式当前,我国已有的通识教育的实践形式分为3种:一是本科生制度,这种模式直接效仿了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体制,将新入学的本科生集中在一个通识教育机构,进行为期一年至两年的通识教育,然后再进行专业教学。这种体制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集中和系统的通识教育

8、,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高考时不按专业而进行统一招生是不现实的,而且如何进行有效的通识教育对于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来讲还是未知的。二是实验班制度,即设立与现有专业院系平行的培养机构,采取人才培养示范的形式,作为通识教育的试点。在这些试点中,淡化专业培养,侧重扎实基础的培养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实验班体制的缺点是容易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异化为培养拔尖人才的教育形式。这种模式只能作为试点在部分院校进行实施。三是通选课制度,即将通识教育课程融入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并以通选课为主要形式,辅以文化素质讲座和课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