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通识教育的研究

西方通识教育的研究

ID:46004577

大小:6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西方通识教育的研究_第1页
西方通识教育的研究_第2页
西方通识教育的研究_第3页
西方通识教育的研究_第4页
西方通识教育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通识教育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西方通识教育的研究西方通识教育的研究【摘耍】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深入分析,提出了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并将美国通识教育模式的起源、概念、实施方式依次说明,能为中国高校教育模式带来一丝启发。【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美国教育0引言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现有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中高校原有的课程培养模式中所体现的“单一性、狭窄性和工具性”被政府、家长、用人单位和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者们批评的最为激烈。学生对专业教育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将学生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既扼制了学生的宏观思维与创新精神,也削

2、弱了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本文提出了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等概念,其宗旨就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全方位的学习渠道,展示广阔的人生远景,激发探索冲动,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1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1.1专业划分过细教育过于狭窄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应该对高等教育内部进行符合社会发展需耍的分工。然而,过细的分工将产生负面效应,过分专业化的教育使得学生的索质不町避免地被束缚在某一狭窄的知识或技术领域内,将抑制人的活力和创造性的发挥。1.2人文精神缺失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

3、、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使得人文精神被严重漠视。1.3创新动力不足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为了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等素质,都是在通识教育的坚实基础上构建而成。1.4素质结构失调近年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实现了大众化。但是社会发展迅猛,应该培养学&的基木素质,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和适应未來职业的发展。在一定层面上,通识教育应当大力提侣。2通识教育2.1通识教育的定义及起源通识教育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

4、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徳、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Z-o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Z—,1973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HenryRosovsky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导学生将來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不在于训练优秀的律师、医生或工程师,而在培养一个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成为一个律师或医生之前,这个学生必须先是一个人,一个受过教育、有能力而且明事理的人”。2.2美国通识教育的本质美国通识教育是践行于一种对人格心灵的“唤醒、心智”的开发,其终极冃的指向人个性充分口由发展的教育原本意义。通识教育的内涵表现在

5、三个方面:笫一,教育本质上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第二,教育目的上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第三,教育内容上是个人生活领域知识和技能以及心智的培养。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用以提供一定知识并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人才的教育方式。它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旨在从诸多对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以求人的健全发展。美国学者认为,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能与学科知识可以融会贯通,贯通到“何以为生”和“为何而生”两大领域,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其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识”不仅指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能力等。通识教育的木质是在

6、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培育主客体关系和情景构建,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经过由“通”到“识”的整合,达到受教育者主体的“觉醒”或“解放”。它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和理想目标的,是对过早划分专业界限的一种矫正。2.3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特征(1)非职业性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弥补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利益分化加剧及社会人的人文素质显得不足的缺陷,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同吋得到发展,很好处理了“博”与“专”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识教育的课程有别于专业课程,它旨在培养具备通才智力和完整人格的健全公民,是关注大学生“为何而生”的教育,突出了教育对象的人木价值和意义。(2)有机整体性通识教育是一种整

7、体性教育,但并非否定专业教育,而是对技术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所做出的呼唤,呼唤“人本意识”的回归和复兴。它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3)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來完成的。在教与学的师生互动中,这些课程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如“名著课程”的教学,以讨论课为主;“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必须是学术知识深厚•且能通融知识的优秀教师,特点是讨论与研究并重。另外,各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