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一中201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湛江一中201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ID:16156338

大小:13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8

上传者:U-4187
湛江一中201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_第1页
湛江一中201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_第2页
湛江一中201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_第3页
湛江一中201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_第4页
湛江一中201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湛江一中201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湛江一中201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强横/横暴            铜臭/乳臭未干 船只/只身一人B.行头/行止           当真/螳臂当车         纰缪/未雨绸缪C.熨帖/熨斗           方便/大腹便便         露相/抛头露面D.弱冠/夺冠         几何/窗明几净      竭诚/竭泽而渔2.下列一段文字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3月11日下午2时,日本遭受9级大地震,临近太平洋的岩手、宫城、福岛、茨城等县首当其冲,灾情相当严重;随之而来的惊天海啸更使这几个县雪上加霜;而有关福岛核电危机的种种传言更是耸人听闻,连日来,媒体的各种报道铺天盖地,连篇累牍。A.首当其冲B.雪上加霜C.耸人听闻D.连篇累牍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最近宣布行政院改组计划,以吴敦义代替刘兆玄任行政院长,以期挽回了因“8·8”台风灾难而一路下滑的支持率。B.面对海南“毒豇豆”事件,前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此间称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症结是在于“多头管理”。C.在《蜗居》这种现实题材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无奈、压抑,会有一种刺痛感和失落感,而在“穿越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让人很有自信。D.在朱清时看来,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改变这种大锅饭式的机制,把学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绘画,是画给人看的,通常被称作视觉艺术。。这种凭借视觉而引起它种感觉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联觉,也有人叫做通感。①于是,一艺而兼众妙,仅仅作用于人们眼睛的绘画,却似乎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感官②通过画家的写形绘色,人们仿佛可以听到鸟鸣蛙唱、流水叮咚;似乎可以嗅到花香阵阵、芳草袭人③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完整鲜明而可感的艺术境界④也好像能够触摸到石坚雪寒、山温水软⑤然而优秀的作品并不停留于观者的视觉A.②④③⑤①B.⑤①②④③C.②④⑤①③D.⑤②④①③二、古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22分)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11/11 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东都选事知:主持,主管B.以为知古必德臣德:恩惠,恩德C.而薄知古负崇薄:轻视,看不起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微:地位卑微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知古罢为工部尚书B.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此必姚崇之谋也C.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朕以天下事委姚崇D.今何官也何不与姚崇议之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3分)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④此必姚崇之谋也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A.③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①②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知古。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11/11 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3分)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山行即事  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2)诗题为“山行”,诗中却没有一个“行”字,是否切题?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3)彼童子之师,,。(韩愈《师说》)(4)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散文的知性与感性(节选)余光中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1/11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逼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对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唐宋号称八大文家,而后世尤崇韩、柳、欧、苏。其中道理,当有专家深入分析。若以知、感兼擅为多才的标准,来权衡八大,则苏洵与曾巩质胜于文,几无美文可言。苏辙最敬爱兄长,也确有几篇传世的感性美文,亦能诗,堪称多才。剩下一个王安石,能文之外,兼擅诗词,当然称得上多才。不过就文论文,他笔下的感性固然胜于老苏与曾巩,但比之四大,却也较为质胜于文。拿《游褒禅山记》跟《石钟山记》来比,两篇都是游记,也都借题发挥,议论纵横而达于结论。然而借以发挥的那个“题”本身,亦即游山的感性部分,则苏轼的文章感性强烈,如临其境,显得后文的议论真是有感而发;王安石的文章却感性平淡,未能深入其境,乃显得后文的议论滔滔有点无端而发。总而言之,苏文的感性与知性融洽,相得益彰,王文的感性嫌弱,衬不起知性。因此我不禁要说,同样是散文家,甚至散文大家,也有专才与通才之分。专才或偏于知性,或偏于感性,唯有通才始能兼擅。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所谓知性,即散文中作者的议论,也就是作者对世事与人生的见解,亦即作者在文中的“言论”的部分。B.所谓感性,则是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广义地说感性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好的散文中,精彩的议论也富于感性。C.知性和感性不可截然分开。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D.一般说来,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前两者应归于知性散文,而叙事文、抒情文则为感性散文。尤其是纯抒情的散文可谓“感性十足”,难怪有人云:“纯抒情散文是梦,是星空烟雨,是三月的柔思,十月的秋云。”E.文章中的知性与感性,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有杆无旗,便失之软性;有旗无杆,又失之硬性。13.下面作品属于“知性文章”的一项是(3分)  A.江淹的《别赋》B.苏轼的《前赤壁赋》C.李密的《陈情表》D.诸葛亮的《出师表》14.作者为什么说“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4分)15.作者认为散文的“感性”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4分)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请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11/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在黄河畔卞卡①小时候在农村,逢夏日流火天,常随人在村寨的绿荫下纳凉,目光射向远处田野,总见一种流动的浪波在田禾间涌浮,颤巍巍轻飘飘的,人说那是地气。地气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当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然而我却宁愿让最初的模糊概念留在心底,固执地把那浮动的地气称作大地的脉搏,因而心目中也便有了大地的魂灵!②我现在正伫立在黄河北岸的大堤上。这是一条苍老而浑厚的土堤,肉色的胶土变得乌黑,长满青草和绿树,如巨龙逶逦东去,阅尽两岸黄河儿女的春秋。当我透过那密匝匝的护堤柳的缝隙,再次看到飘飘忽忽的地气时,大地魂灵的呼唤搅起我周身激情,只觉得是大地溶化了我。我从心里欢呼,我是大地的儿子!③这大堤据说始建自明朝,为遏止黄河北侵,一代一代人为它加高、加厚,修修补补,让苍老中有新意,黧黑中见褐黄。在它的界定内,黄河从远古流向今日,尽管也有暴虐,但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带给炎黄子孙的却不乏灵性与豪放。黄土地上的篝火,村落,田畴,恨与爱,生与死,汇成了不同时代的乐章,超密度的人群在乐章中出演种种喜剧与悲剧,壮歌与怨歌。④我常思索,黄河的内涵包容着什么?西北风歌曲雄浑苍凉,悲壮中揉进温情,把人们的思想推向高远,又把感情思维拉在眼前。眼前是茫茫无垠的黄土地,黄土地上有着同黄土一样颜色的人的群落。黄河,黄土地,黄色人种,浑然一体,铸成了中华多民族的基调,和谐而又粲然。因而,中国人—这个伟大的字眼,不仅彪炳史册,还要昭示后世,永远轰轰烈烈,永远辉辉煌煌!于是,就在博大精深的黄河里,中华民族的光在闪烁,黄土高坡上的风在吹,炎黄二帝的后裔们,面对皇天后土在默默祈祷……⑤其实,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们无论如何都难摆脱有形或无形的羁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黄土地上的人们信奉神明,山神、河神、土地神,主宰着他们的魂灵。不能责怪他们的愚昧,这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积淀。他们面朝黄土,年年岁岁忠诚地开拓,忠诚地耕耘,忠诚地奉献,然后又拖着疲惫的身子,在黄土地上忠诚地繁衍子嗣,一代又一代,万劫不衰。他们感激黄河,感激黄土地,视神明为神圣,含辛茹苦地拼搏着,全然不顾身后的荣荣辱辱,甚至不顾把沉重的历史包袱甩向今天和明天……⑥然而黄土地上的圣火是永不熄灭的。不管怎样,历史仍在弹奏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乐章。黄河,作为母亲的象征,怀抱婴儿,让甜甜的乳汁流淌,形象安详而动人。那苍黛的黄河大堤呢?当我切切实实地伫立其上时,突出的感觉它已不仅仅是护卫田园的屏障,而且是同黄河母亲相偎依的一条正欲腾飞的苍苍茫茫的巨龙!黄河在涛声中奔流,黄土地上的男人和女人,从百岁长者,到呀呀稚子,都枕着黄河的足音,安然而甜蜜地沉入梦中……不管梦是多么恐惧、残酷,真正的梦中神游,对庄稼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多少年来,他们都会圆梦,总是逢凶化吉,总是把美妙的夙愿留在梦醒之后。或许正因为这样,清苦中拥有自己的财富,失望中往往有一线光明在眼前若隐若现,使他们不曾失却生的勇气,依然在那里自得其乐,把昨天残破的生活画抹去,用新的半新的图案,兴致勃勃地组装来日的生活框架。就这样,从磨难中走来的黄河子孙总能在黄河的怀抱中长成铮铮铁汉!我曾思索:何以这样呢?大概与黄河有关。黄河所给予的不正是这种民族的风骨和正气吗?⑦我目光所及的那片沃野,为我的所有感慨做了绝好的注释。在我看来,今日的图景是很美丽的。面对这个新世界,只要不是记忆错乱或者失调,谁都会在历史的比较中把自己的情感升华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我不知道学问家常说的大写的“人”字,是何等摸样,我倒觉得,一旦主宰了土地,比如我所看到的黄河流经过的黄土地,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敢种敢收敢说敢笑,而且把黄橙橙的稻谷堆得满场满院的人,就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16. 第①自然段中说“人说那是地气”,请归纳“地气”在文中的含义。(4分)11/11 17. 从全文看,“黄河的内涵”包含哪些内容?(5分)18. 文章第②、③、⑥自然段都写到了黄河“大堤”,请分析各自的作用。(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报告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了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那么,公众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何在?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又有哪些?为此,中护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调查。调查对象:所有关注健康的网民。有效样本:4152份。调查结论如下。结论1: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网民中,92%的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是“抗生素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以及“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并实际上被大多数人执行。结论2:91%消费者知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只有9%的人不知道这一规定。不准随意购买抗生素药品是国家为了老百姓的长远健康做出的规定,可是调查显示,虽然有91%的人知道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其中只有33%的人认为有必要并且完全赞成;而有50%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甚至有8%的调查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结论3:大多数消费者家中常备抗生素。有74%的受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素。在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生的前提下,这样大的一个比例,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了。结论4:半数药店仍在非法出售抗生素。调查显示,自2004年7月1日开始,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出台以后,仍有49%的消费者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有28%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这样的现状说明,在我国第一次实施这一规定的情况下,要把这样一个精神,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一个对人民群众健康认真负责的做法落到实处,还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大量扎实的工作。结论5: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存在局限性。首先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有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第二,“是药三分毒”,使用抗生素肯定会产生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据统计,在我们国家,每年平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就是滥用抗生素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40%,这是个非常高的数字。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遏制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延缓耐药细菌的出现,采取了干预措施。主要包含:第一,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没有感染性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第二,要规范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的途径,也就是说对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要进行限制;第三,是要改善抗生素的使用,也就是说要提倡合理使用,要谨遵医嘱而不能够滥用;第四,是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要立法,同时,在具体监督管理工作中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11/11 滥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国家从销售到使用都要加强管理;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节选自2010年9月18日《中护网》,有删改)19.分别概括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的作用。(4分)20.下面两个句子语言表达上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5分)⑴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⑵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21.文章结论1中说认可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的人仅仅是少数,而结论2中也说只有9%的人不知道“买抗生素应凭处方”,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支持“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对此,你作何理解?(6分)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22.请概括下面“国内汽油价格走势”图和“国内、国际油价对比走势”图的主要内容。(6分)答: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6分)11/11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3分)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3分)六、本大题1小题60分。24.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歌曲唱到: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还有好多格言、谚语、名言等都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种下什么种子,你就可能收获什么果实。请你以“种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Ahèng/xiù/zhī;Bxíng、dàng/dāng、miù/móu;Cyù/yùn、biàn/pián、lòu/lù。D冠读ɡuàn、jǐ/jī、竭读jié)2.D,连篇累牍解:【累】重叠,堆积;【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多为贬义。(A.首当其冲:本指处在首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要冲,交通要道。B.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C.耸人听闻:耸:惊动。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11/11 3.D(A"以期"与"挽回了"时态矛盾,不合逻辑B句式杂糅,应删去"是"或"在于"。C成分残缺,删掉"在"和"中"。)4.答案:D5.B(动词,感恩。)6.B(B助词,的;A介词,替∕动词,做;C动词,认为∕介词,把。D代词,什么∕副词,为什么)7.A(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8.C(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9.(1)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2)①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②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参考译文】: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11/11 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玄宗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朝中一有大事,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癸卯(疑误),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料他的病,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推辞。唐玄宗对他说:"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朕恨不得让您住到宫里,您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10.(1)运用了拟人手法。("想像"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切题。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先写在山中看到空中的浮云;再写遇雨湿衣,蘋风吹袖;接着写天晴所听所见:鹊声喧日、鸥鸟狎波。这些内容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山行即事"。附:作者简介:王质(1127--1189)字景文,号雪山,山东东平人,寓居江西。曾任枢密院编修官,荆南府通判。[简析]王质仰慕苏轼,曾于其文中说"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其诗俊爽流畅,与苏轼诗风格相似。这首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云来云去,时阴时晴。这里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是宋人诗词中写天气的惯用手法。颔联写"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苹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语",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不言语"尚且能""唤醒三日酲",那"言语",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这首诗以"山行"为题,但全篇未见"行"字,但浮云在空、荷雨湿衣、鹊声喧日、鸥岛狎波,无一不在写山行。全诗写得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11.(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12.答案:D(只有议论文属于知性散文),E(应是"有杆无旗,便失之硬性;有旗无杆,又失之软性")13.答案:D14.答案:因为知性的散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3分)。这样的散文情理兼修,自然洋溢着那一份理趣(1分)。11/11 15.答案:(1)在写景、叙事上能够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2)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3)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4)议论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文字整洁,条理分明。(每点1分)16.(4分)①田禾间漂浮涌动的波浪,②大地的脉搏(或民族的风骨和正气)(每点2分)17.(5分)①黄土地的色彩铸成了中华多民族和谐而又粲然的基调。②黄土地上的人们,因多方面的积淀而难以摆脱有形或无形的羁绊。③黄土地上的圣火永不熄灭,子孙在黄河的怀抱中长成铁汉。④黄土地上的人们就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5分)18.(6分)①第②自然段,大堤是作者观察黄河的一个立足点,写大堤是为引出下文对黄河的感悟;②第③自然段,写大堤是为突出它护卫了中华民族的摇篮;③第⑥自然段,大堤象征正欲腾飞的巨龙,与第③自然段照应,写大堤是为了升华主题。19.开头两个自然段交待调查的背景、原因及问题(2分);结尾两个自然段依据调查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分)。20.(1)运用谐音,诙谐幽默,生动,让人印象深刻。(2分)(2)使用"一定"和"唯有如此"等词语,态度明确,语气强烈,行文严谨。(2分)21.(1)据结论1来看,虽然认可错误观念的人较少,认可正确观念的人多,但有很多认可正确观念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基于某种原因执行的却仍是错误的观念。(2分)(2)结论2中,虽然只有9%的人不知道"买抗生素应凭处方",但还有8%的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且有50%的人知道规定,也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实际不遵守规定的人所占比例很高。(2分)(3)药店无视规定,导致很多人不凭处方仍能买到抗生素。(1分)综上所述,两个结论仍能证明"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1分)22.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图文转换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图表信息,然后将图表信息转换成文字表述出来。对"国内汽油价格走势"图要在时间维度上进行比较,而对"国内、国际油价对比走势"图要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比较。答案:从2005年3月到2009年7月,国内汽油价格在波动中上升;与国际油价相比,国内油价变化平稳,但远高于国际油价。23.(1)示例: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2)示例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示例二: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11/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