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诊疗操作规范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

ID:16179868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8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_第1页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_第2页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_第3页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_第4页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头针治疗规范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用的。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为适应国际间头针的推广和交流,中国针灸学会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经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通过。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兹将定位分述如下:额区(4条线)1.额中线正[定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DU24)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2.额旁1线[定位]在头前

2、部,从膀胱经眉冲穴(BL13)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3.额旁2线[定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病等。4.额旁3线[定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ST8)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5.顶中线[定位]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DU20)至前顶穴(DU21)之段。[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6.顶颞前斜线[定位]在头顶

3、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EX-HN)(督脉百会穴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GB6)引一斜线。[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7.顶颞后斜线[定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即从督脉百会穴(DU20)至颞部胆经曲鬓穴(GB7)引一斜线。[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8.顶旁1线[定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B17)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4、[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9.顶旁2线[定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约6.75厘米),从胆经正营穴(GB17)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至承灵穴(GBl8)。[主治]头痛,偏头痛,肩、臂、手等部位的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颞区(2条线)10.颞前线[定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的颔厌穴(GB4)至悬厘穴(GB6)连一直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口腔疾病等。11.颞后线(MS11)[定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GB8)向下至曲鬓穴(GB7)连一直线。[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12.枕上正中线[定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DU18)至

5、脑户穴(DU17)之段。[主治]眼病,颈项强痛,癫狂,痫证。13.枕上旁线[定位]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DU17)旁开0.5寸(1.5厘米)外起,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等。14.枕下旁线[定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B16)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二、头针的适应症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偏瘫,肢端麻木,失语,皮层性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假性球麻痹等。此外,也可以治疗头痛、脱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

6、、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三、操作方法1.选穴方法单侧肢体病,选用对侧穴线;两侧肢体病,选用双侧穴线;内脏、全身性疾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选用双侧穴线。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穴线,并可选用有关穴线配合治疗。如下肢瘫痪选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2.体位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刺激区,取得病人合作后,让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3.快速进针选用26—28号1.5—2.5寸不锈钢针,针身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人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将针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头针持针式所示。4.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拇指固定,食指

7、半屈曲,用拇指第1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1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以食指的指掌关节不断屈伸,使针体来回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连续捻转2-3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快速捻转使患者的针感增强,有些病例可提高疗效。捻针时或留针时,家属协助患者(或患者自己)活动肢体,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病变部位(患肢或内脏)可出现热、麻、胀、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