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

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

ID:16213685

大小:88.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8-08

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_第1页
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_第2页
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_第3页
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_第4页
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区域经济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的优化组合。由于任何生产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区域之内,经济布局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历史重任,在未来一个时期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空间资源,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意义重大。本课题是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2个重点课题之一,依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指导意见》和《黄

2、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重点就我市区域范围内产业布局及行政区划的调整优化做了研究探索。一、区域资源环境评价(一)比较优势。东营市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生物多样,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气候环境宜人。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人类生活居住和投资创业。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区域位置优越。东营

3、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岛环抱的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市内基本实现半小时经济圈,距济南、青岛2小时里程,距北京、天津分别为3.5小时、2.5小时里程,与大连海上距离120海里,具有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这里土地总面积1200多万亩,人均土地面积6.7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其中,农用地56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建设用地172.6万亩,占14%;未利用地451.7万亩,占38%,约占全省的20%。同时黄河还在以每年1.5万

4、多亩的成陆速度继续向渤海湾淤长。随着沿海防潮大堤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吹填造陆全市还可增加土地面积70多万亩,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这些土地大都成方连片,其中万亩以上成片土地334.8万亩,占未利用地总量的74%,主要分布于新老黄河口及沿海一带,且大部分为国有未利用地,适宜布局大规模工业建设,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自然资源丰富多样。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原油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左右。同时,中海

5、油在渤海湾地区年产2000万吨原油,也将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储备中转。岩盐分布面积1057平方公里,资源储量5882亿吨。卤水资源储量58.7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海岸线长412.7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鱼虾蟹贝资源丰富,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美称。近海等深线密集,建港条件优越。淡水资源较为充沛。境内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1.5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可利用量为1.8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平均可开采量为0.85亿立方米,客水主要是黄河、小清河、支脉河,年可利用水量分别为9

6、7.8亿立方米、0.71亿立方米和0.36亿立方米。全市已建成大型引黄闸8座,引提黄河水能力达到514立方米/秒,已建成各类平原水库658座,大中型水库19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31亿立方米,实现了丰蓄枯用、调剂余缺,能够保证和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生态系统本底良好。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形成了我国东部沿海少有的湿地生态区,成为生物物种多样、活跃和高产的区域,为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开展动

7、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二)相对不足。现代黄河三角洲是一百多年来由黄河在渤海淤积而成,陆地和草甸植被形成时间较短,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河三角洲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地面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土壤矿化度大,致使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这里海陆变迁比较活跃,黄河口区域每年在於长,其他沿海区域呈现蚀退,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这种环境系统在开发活动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面积生态破坏,且很难自我恢复,由此,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

8、弱。土地集约利用强度相对较低。一方面,由于受特殊的地质条件影响,工程地质条件不够好,地基承载力低,高层建筑前期投入相对较大,致使建筑密度不宜过高;一方面,胜利油田等矿业用地比例大,目前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左右,且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圈而不用、投资强度小等问题,造成土地集约利用强度较低。水资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