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

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

ID:16436453

大小:341.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8-09

上传者:U-10015
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_第1页
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_第2页
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_第3页
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_第4页
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本科毕业论文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趋势预测张承亮摘要生态足迹是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或消纳废弃物的地域空间。通过生态足迹的比较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青海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对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研究便显的尤为重要。基于此,论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青海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论文首先对生态足迹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对生态足迹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进而对生态足迹传统计算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介绍,详细说明了各种模型的建模原理、步骤和计算方法。基于两种模型,论文对1985—2008年青海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数据显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的青海省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6580hm2/人。通过结合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性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投入产出模型在数据的全面性和参数的准确性上更有优势,因而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最后,论文基于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对青海省的用地结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等进行了的分析,认为青海省应该通过控制人口数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人们转向低碳生活等政策措施来优化青海省的生态足迹。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投入产出模型1 本科毕业论文ECOLOGICALFOOTPRINTCALCULATIONANDPREDICTIONOFQINGHAIPROVINCEAbstractEcologicalfootprintisaguagewhichdefinitepopulation,resourceconsumptionofeconomicialscaleordissolveregionspaceoftheoffaltomeasuretheproductivelandarea.Ecologicalfootprintcanquantitativejudg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stateofonecountryorarea,inordertoplanandproposethehumansurvivaland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inthefuturescientifically.AsthespecialgeographicalconditionandecologicalenvironmentofQinghaiProvince,itisparticularlyimportanttha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QinghaiProvincecarriesonquantitativeresearch.Becauseofthis,thethesisutilizestheecologicalfootprintmodeltocalculateandanalyzetheecologicalfootprintinQinghaiProvince.Atfirst,thethesishasretrospected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ecologicalfootprinttheories,andmakecleardefinitiontotheconceptoftheecologicalfootprint.Thepaperintroducethecalculatemodelofthetraditionalecologicalfootprintandthemodelofinputandoutput,andhasexplainedtheprinciplesofmodels,thestepandcomputingtechnologyofvariousmodelsexplicitly.Onthebasisoftwokindsofmodels,thepaperhascalculatedtheecologicalfootprintinQinghaiProvinceof1985-2008years,thedatarevealsthatthepercapitaecologicalfootprintwas3.6580hm2/personinQinghaiProvinceof2002years.throughtheresultofcalculationoftwokindsofmodels,theresultIndicatedtheinputandoutputmodelhaveadvantages,thereforethemodelofinputandoutputcanrevisethetraditionalmodel.Finally,thethesisanalysedtheresultofcalculationoftwokindsofmodelsofthebasisofstructure,industrialstructure,resourceutilizationefficiencyandecologicalefficiencyofareaofQinghaiProvince.TheconclusionisQinghaiProvinceshouldbeoptimizeecologicalfootprintbyontrolledthepopulationsize,adjustandoptimizethestructureofindustry,leadpeopleturntolowcarbonlivepolicies.Keywords:Ecologicalfootprint,Sustainabledevelopment,Inputand output Model1 目录1国内外研究现状11.1国外研究现状11.2国内研究现状12生态足迹模型概述32.1生态足迹传统模型32.1.1传统模型中的土地类型32.1.2生态足迹传统计算模型32.2生态足迹投入产出模型42.2.1投入产出模型简述42.2.2投入产出模型构建4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63.1基于传统模型的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63.1.1以2008年为例青海省生态足迹的计算63.1.21985—2008年青海省生态足迹的计算73.2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83.2.1投入产出表的选取与制备83.2.2投入产出模型的计算83.3投入产出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差异因素分析113.3.1数据基础不同113.3.2假设条件不同113.3.3参数计算不同123.4投入产出模型与传统模型计算结果差异原因分析123.4.1投入产出模型基础数据的全面性123.4.2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参数的准确性123.4.3传统模型中土地空间的互斥性123.5投入产出模型与传统模型差异的效应分析133.5.1传统模型对生态足迹的低估效应133.5.2投入产出模型对传统模型的修正效应133.6投入产出模型与传统模型适应性分析133.6.1传统模型的适应性分析133.6.2投入产出模型的适应性分析144基于两种模型交互使用的青海省生态足迹分析154.1用地结构分析154.2产业结构分析154.3资源利用与生态效率分析164.4发展趋势分析175优化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政策建议195.1严格控制人口数量195.1.1控制人口总量193 5.1.2引导人口迁移195.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195.2.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95.2.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195.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95.2.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205.3引导人们转向低碳生活方式20结语20参考文献21致谢3 1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外研究现状1.1国外研究现状1992年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Rees和他的博士生Wackernagel在《我们的生态足迹—减轻人类对地球的冲击》中提出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的概念,即“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物质和能量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1996年,他们又从不同侧面对此概念进行了解释:所谓生态足迹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或消纳废弃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这是将一个国家(地区)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费与其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该国家(地区)的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随后,生态足迹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度量、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等领域。Wackernagel领导的“加拿大生态足迹小组”首先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全球、国家和城市(区域)3个层面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分析,应用生态足迹指标对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研究。Haberl等(2001)基于实际土地需求方法对奥地利1926-1995年近7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量化分析。VanVuuren等(2005)应用时间序列法研究了世界上17个国家和地区1995~2050年的生态足迹,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Ferng(2002)就能量足迹进行了认真地研究,细化了能量组分,提出了能量足迹的改进计算模型,并以台湾作为实证进行了分析。Kurt(2004)把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合起来,从全球碳循环系统与能量价值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价值附加的生态系统—经济投入产出复合模型。应用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确定特定人类(群)的土地需求研究越来越多。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考虑了污染(酸雨、工业废水等)这一生态因素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如“加拿大生态研究小组”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将环境污染的生态影响纳入生态足迹的计算表格中。Patterson等(2007)对意大利ValdiMerse景点旅游足迹进行了计算。Moran等(2009)利用生态足迹来衡量生物物理价值的国际贸易流动。1.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生态足迹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生态足迹的概念自1999年由徐中民引入中国后,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国内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也逐渐展开。如徐中民等对中国和部分省(市)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测算与分析。张志强、徐中民(2001)依据西部12省(区市)200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中国西部地区12省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除云南、西藏两省(区)生态盈余之外其余10省(区市)均为生态赤字。国内学者还将该理论用于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除静态研究外,在生态足迹的长时间序列动态测度方面,我国也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有:刘宇辉(2005)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1961~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表明,1961~1977年,生物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1978~2001年,生物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李智等(2007)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将我国近10年的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预测,对能源足迹产值、强度及其带来的生态压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童亿勤等(2009)应用调整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浙江省1991~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从时间序列上研究并分析了该省近16年受到的环境压力。近年来,生态足迹理论已被推广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土地结构优化、旅游环境研究等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青海省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对青海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史纪安、杨改河、刘玉华(2006)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模型,对青海省1978一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剖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1278hm2增加至2001年的1.6092hm2,同期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20hm2逐年递减至l,3323hm2,生态供需由盈余逆转为赤字。孙凌宇(2009)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青海省2002到2007年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赤字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青海省无论是在全国尺度下还是在全球尺度下其生态状况都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国内的所有这些研究基本沿用Wackernagel的模型。该模型在理论及应用上仍存在一定缺陷:一是无法对足迹消费中最终需求和中间投入环节进行区分,也难以考察生态足迹同国民经济部门的内在联系;二是对于计算开放经济体间足迹的贸易流动显得力不从心,需要通过贸易产品的数量及其能源密度来估算。Bicknell指出标准足迹模型上述的不足性,提出采用投入产出技术,以土地乘数来计算区域生态足迹的贸易流动的新思路。以此为基础,国内对于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如赖力、黄贤金等(2006)以江苏省为例,依照Bicknell的投入产出模型思路,采取Ferng的改良计算方法,对江苏经济的需求、进口、出口以及积累各项的生态性土地占用及化石能源地占用做出一一估算。综合两种模型的优缺点,调整了足迹结果,转换成以全球标杆衡量的虚拟土地,以评估江苏这样的开放型经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曹淑艳、谢高地(2007)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构建了我国的生态足迹核算模型,引入了土地利用差异转化系数(某类土地利用的产量因子与其均衡因子的乘积)改进模型,以保证投入产出表的行、列组分加和操作的有效性,以货币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中国1997年的生态足迹。目前,国内外研究尚未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青海省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文将首次尝试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青海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另外,本文还将通过传统模型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来分析两种模型的优劣。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2生态足迹模型概述2生态足迹模型概述2.1生态足迹传统模型2.1.1传统模型中的土地类型在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中,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能源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1)能源用地。人类所有的生态足迹反映了对自然的竞争性索取,CO2浓度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人类应该拿出一部分土地(能源用地)吸收CO2。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将CO2吸收所需要的生态空间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地分开并非意味着重复计算。因为老年林同新生林在吸收CO2的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多样性上也存在区别。同时用于CO2吸收的林地如用于木材的生产,则在木材的加工过程中也会排放CO2。因此在处理能源用地类型时将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积和林地面积分开来。另外化石原料的消费在排出CO2的时候可能还会排放有毒污染物造成其它生态危害,这些在目前的生态足迹计算中未能考虑。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那个国家专门拿出一部分土地用于CO2的吸收,出于生态经济研究的谨慎性考虑原则,在生态足迹的需求方面,考虑了CO2吸收所需要的化石燃料的土地面积。(2)耕地。从生态角度看是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类型,在耕地面积上生长着人类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调查,目前世界上人类总共耕种了大约13.5亿hm2的优质可耕地。而每年由于严重退化而放弃耕地有1000万hm2左右。这意味着,现今全人类人均不到0.25hm2的优质耕地。(3)林地。林地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除了提供木材以外还有涵养水源、稳定气候状态、维持大气水分循环、防止土壤流失等诸多功能。目前在地球上有51亿hm2的林地,人均0.9hm2左右。其中有17亿hm2的面积上林木的覆盖率不足10%。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全世界除了一些不能接近的热带丛林外,现有林地的生物量生产能力大多较低。(4)草地。人类主要用草地来饲养育牲畜。相比较目前的33.5亿hm2的草地(人均0.55hm2)的生产能力比耕地要低得多。草地积累生物量的能力比可耕地要低得多,从植物转化为动物生物量使人类损失了大约10%的生物量。(5)建筑用地。根据联合国的统计,目前人类定居和道路建设用地面积大约人均0.06hm2。由于人类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因此建筑面积的增加意味着生物生产量的明显降低。(6)水域。目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在366亿hm2左右,人均超过6hm2。其中8.3%(人均0.5hm2)提供了全海洋95%的生物产品。目前海洋的生物产量已接近最大。2.1.2生态足迹传统计算模型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1、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2生态足迹模型概述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因此,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模型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由上式可知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和能源消费的一个函数,生态足迹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生态足迹测量了人类的生存所需的真实生物生产面积。将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比较,就能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2.2生态足迹投入产出模型2.2.1投入产出模型简述生态足迹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分析土地、化石能源的投入与国民经济产出的关系,可以定量揭示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环境压力状况。该方法的大概思路是:先列出所研究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简)表,包括各产业部门的投入用地面积及能源使用量的数据,计算出部门关联系数,接着用各部门土地面积和产出价值所得的比率相乘,该结果(即土地乘数)乘以最终需求对角矩阵,便得到维持一定消费水平所需要的土地量。估算能源消费间接占用土地,方法类似即要先计算能源投入系数,再估算能源乘数,然后分别求得为满足研究地区居民最终消费、进口和出口所需能源总量,接着采用能源-土地转换率,计算各自与此能源使用所释放的CO2量相对应所需净化功能的面积。2.2.2投入产出模型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本质上是利用投入产出标准系数,结合土地投入系数、能源转换系数,计算土地、能源组成乘数,进而求得满足最终需求的土地、能源投入,再经过折算系数得到反映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生态足迹。其具体建模过程如下:第一步:计算里昂惕夫逆矩阵,记为:(I-A)-1ij,i=j=1,2,3,……其中,Iij为单位矩阵,Aij为i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构成的基本矩阵。第二步:计算各部门的直接土地投入系数矩阵D和间接土地投入系数矩阵T,直接土地投入系数和间接土地投入系数是各部门的土地投入、能源投入与该部门的总投入的比值。第三步:计算各部门的直接土地乘数矩阵Lij和间接土地乘数矩阵Mij,直接土地乘数矩阵和间接土地乘数矩阵分别是由直接土地投入系数和间接土地投入系数组成的对角矩阵左乘以里昂惕夫逆矩阵得到的,即:Lij=diagD·(I-A)-1ij,Mij=diagT·(I-A)-1iji=j=1,2,3,……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2生态足迹模型概述第四步:计算出各部门的直接占用土地面积EFD和间接占用土地面积EFT:分别用各产业部门的直接土地乘数和间接土地乘数矩阵左乘以由各部门最终需求、流出(出口)和流入(进口)组成的矩阵K,即:EFD=Lij·K,EFT=Dij·Ki=j=1,2,3,……第五步:计算出各部门的生态足迹EFi和总的生态足迹EF。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3.1基于传统模型的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3.1.1以2008年为例青海省生态足迹的计算通过归结汇总,青海省2008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主要由2大部分组成:①生物资源账户,主要计算农、林、牧、副、渔产品和木材消费的人均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面积(见表3-1);②能源资源账户,主要折算煤、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所占用的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面积。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青海省贸易调整部分的生态足迹将不予计算。但通过相关资料可以得知,青海省的进出口量在全省经济中的比例微不足道,不计算贸易调整部分的生态足迹并不会对青海省总的生态足迹有太大影响,因而不会影响本文的研究。计算得到的生物资源账户如下:表3-12008年青海省生态足迹计算生物资源消费账户分类生物量(t)全球平均产量(kg/hm2)人均生态足迹(hm2/人)土地类型粮食101800027440.067257298耕地油料35220015860.040258901耕地蔬菜1100800180000.011086939耕地猪肉87409740.214141172草地牛肉72767330.39975718草地羊肉86723330.476426704草地蜂蜜1030500.00373459草地禽蛋149134000.006758974草地奶类2722835020.098331475草地羊绒347150.00419386草地牛毛绒2076150.025090645草地羊毛15369150.185750544草地水产品2129290.013309245水域花椒120.49452.30978E-05林地核桃19830001.19652E-05林地水果1384635000.000717186林地木材/m3220001.990.001913119林地资料来源:2009年青海统计年鉴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计算得到的能源资源账户如下(见表3-2):表3-22008年青海省生态足迹计算能源消费账户分类折算系数Gj/t全球平均足迹Gj/hm2消费量(万吨标准煤)人均生态足迹(hm2/人)土地类型煤29.455891.330.859559699能源用地石油29.471210.080.156939755能源用地天然气29.493371.650.211959209能源用地水电29.41000783.460.041554815建筑用地资料来源:2009年青海统计年鉴在计算生态足迹时,由于不同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需对每种生物生产面积乘以均衡因子,以转化为统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本研究中均衡因子采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WWF)2004年的生态足迹报告中的数据,耕地、草地、水域、林地、能源用地以及建筑用地的均衡因子分别为2.19、0.48、0.36、1.38、1.35、2.19。据此计算出2008年青海省的人均均衡面积为2.6964hm2/人,见表3-3。表3-32008年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土地生产类型面积(hm2/人)均衡因子均衡面积(hm2/人)耕地0.11862.190.2597草地1.41420.480.6788水域0.01330.360.0048林地0.00271.380.0037能源用地1.22851.351.6584建筑用地0.04162.190.0910合计2.69643.1.21985—2008年青海省生态足迹的计算根据上述方法,本文分别计算出了1985年以来历年青海省的人均消费的生物资源面积、能源消费面积和建筑用地面积,并加总得到历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见表3-4)。表3-41985--2008年青海省的生态足迹数据表年份生物资源足迹能源资源足迹建筑用地足迹人均生态足迹hm2/人hm2/人hm2/人hm2/人19850.76740.44750.01381.228719860.75670.47040.01531.242419870.7390.46440.01811.221619880.7710.48680.02081.278719890.95190.44640.0271.425219900.86650.50340.02391.393819910.87070.40860.02851.307919920.89230.38890.03331.314519930.85650.39790.041.294419940.9050.4520.04261.399619950.88880.50430.04491.43819960.89070.50270.04481.4381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续上表:    年份生物资源足迹能源资源足迹建筑用地足迹人均生态足迹hm2/人hm2/人hm2/人hm2/人19970.90910.64480.0291.58319980.91680.5980.03591.550719990.86570.70490.04921.619720000.82250.59980.05151.473820010.89620.60410.05371.55420020.88640.64910.05531.590820030.90230.73250.05791.692720040.92950.87690.06941.875920050.9561.04770.08812.091920060.921.30640.092.316520070.91731.39190.10412.413320080.9471.65840.0912.69643.2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3.2.1投入产出表的选取与制备在对青海省生态足迹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之前,首先要充分考虑收据收集的完备性,缺少任何一类数据都将影响核算结构的准确性,这其中包括青海省投入产出基本表、能源平衡表和各产业部门所占用的土地面积等。本文选取了2002年青海省投入产出简表(6×6)作为研究的基础,这样处理虽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是6部门投入产出简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反映青海省主要产业的生态空间占用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且,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采用2002年青海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进行核算。另外,由于研究需要,本文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加入了土地投入(直接土地占用)和能源投入(间接土地占用)两项列在投入产出表“总投入”项之后(表3-5)。表3-52002年青海省投入产出表单位:万元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其他非物质部门省内最终需求流出流入总产出农业105405.55126722.500.002.4323219.792378.31765820.307281381.88328348.91695200.00工业88500.041377403.29735720.02204292.63128467.60174170.104193359.353224503.723781714.133120198.93建筑业0.001088.549038.8419878.461241.1415829.802279953.8691439461.29719730.641607300.00交通邮电业8925.78249883.13117936.9520086.3328986.7931523.531220103.858404779.781053967.07623482.30商业饮食业4937.5451784.41194307.3023423.4524972.2435680.59370535.533139201.77102960.37602680.70其他非物质部门14331.09311417.0312096.8935758.90117069.24166198.381599692.521266737.051031619.941224941.10增加值473100.001001900.03538200.00320040.10278723.90799160.40总投入695200.003120198.931607300.00623482.30602680.701224941.10土地投入(公顷)41009562.57155722.653344699.4457150440.0816760.7125234065.94177能源投入(Gj)164.6155755.769187.253533.298178.2443146.436    资料来源:2002年青海投入产出表3.2.2投入产出模型的计算为研究各部门产出与其产品最终需要量之间的关系,引入部门关联系数(I-A)-1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即典型的投入产出矩阵(里昂惕夫逆矩阵),如表6所示。以农业部门为例,列项数据表示最终需要量每增加1万元,农业部门本身总产出就增加1.1954万元,工业部门总产出增加0.3276万元,建筑业总产出增加0.0026万元,交通邮电业总产出增加0.0461万元,商业饮食业总产出增加0.0189万元,其他非物质部门增加0.0737万元。表3-6六产业部门的里昂惕夫逆矩阵产业类型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其他非物质部门农业1.19540.09920.05810.03990.07700.0237工业0.32762.01081.05520.76110.57970.3895建筑业0.00260.00991.01440.03820.01010.0183交通邮电业0.04610.17790.17771.10780.11130.0688商业饮食业0.01890.05160.15910.06711.06910.0489其他非物质部门0.07370.25800.17960.17780.31651.2182分别用土地投入、能源投入各元素除以相应列所在部门总投入,得到直接、间接土地投入系数,如表7所示。该表表示生产1单位产值的产业产品所需直接和间接利用的土地面积。如直接投入系数表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其他非物质部门每生产1单位产品需要直接消耗土地分别为58.9896hm2、0.0499hm2、0.0278hm2、0.0809hm2、0.0278hm2和0.0278hm2。表3-7六产业部门土地投入系数产业类型直接投入系数间接投入系数农业58.98960.0002工业0.04990.0018建筑业0.02780.0001交通邮电业0.08090.0009商业饮食业0.02780.0003其他非物质部门0.02780.0026由直接土地投入系数和间接土地投入系数组成对角矩阵分别左乘里昂惕夫逆矩阵得到土地乘数矩阵,结果如表8、表9所示。其中每一列的合计数表示该列对应的产业部门最终需求每增加1万元时要求各产业需增加的直接或间接用地量之和。表中结果说明,当最终需求增加1万元,农业对国民经济产出所需直接和间接增加的土地量分别为70.5430hm2、0.0011hm2,工业分别为5.9751hm2、0.0046hm2,建筑业分别为3.5349hm2、0.0027hm2,交通邮电业分别为2.4890hm2、0.0028hm2,商业饮食业分别为4.6205hm2、0.0023hm2,其他非物质部门分别为1.4562hm2、0.0039hm2。表3-8六产业部门的直接土地乘数矩阵产业类型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其他非物质部门合计农业70.51755.85143.43022.35354.54381.395588.0920工业0.01630.10040.05270.03800.02890.01940.2557建筑业0.00010.00030.02820.00110.00030.00050.0304交通邮电业0.00370.01440.01440.08960.00900.00560.1367商业饮食业0.00050.00140.00440.00190.02970.00140.0393其他非物质部门0.00200.00720.00500.00490.00880.03390.0618合计70.54035.97513.53492.48904.62051.456288.6160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表3-9六产业部门的间接土地乘数矩阵产业类型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其他非物质部门合计农业0.0002830.0000230.0000140.0000090.0000180.0000060.000354工业0.0006040.0037090.0019470.0014040.0010690.0007180.009452建筑业0.0000000.0000010.0001180.0000040.0000010.0000020.000127交通邮电业0.0000390.0001520.0001520.0009480.0000950.0000590.001445商业饮食业0.0000060.0000150.0000470.0000200.0003160.0000140.000418其他非物质部门0.0001890.0006630.0004610.0004570.0008130.0031290.005712合计0.00110.00460.00270.00280.00230.00390.0175各产业部门直接土地乘数矩阵和间接土地乘数矩阵分别乘以对应产业的最终需求、进口和出口构成的矩阵,可得到各产业部门的生态足迹结果,如表3-10、3-11。表3-10六产业部门的直接占用土地矩阵单位:hm2/人产业类型省内最终需求流出流入小计农业1.762187050.8627580.9863723.611318工业0.012137180.0081080.0091910.029436建筑业0.001281480.0007970.0004360.002514交通邮电业0.004115640.0020270.0031610.009304商业饮食业0.000604930.000310.0002880.001203其他非物质部门0.002015510.0008170.0013710.004203小计1.782341790.8748171.000823.657979表3-10中结果显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其他非物质部门人均直接占用的土地分别为3.611318hm2、0.029436hm2、0.002514hm2、0.009304hm2、0.001203hm2、0.004203hm2,共计3.657979hm2。而直接占用的土地中,省内最终需求占用1.7824hm2,流出0.8748hm2,流入1.0008hm2。表3-11六产业部门的间接占用土地矩阵单位:hm2/人产业类型省内最终需求流出流入小计农业0.000000120.000000060.000000070.00000024工业0.000007570.000005060.000005730.00001836建筑业0.000000090.000000060.000000030.00000018交通邮电业0.000000730.000000360.000000560.00000166商业饮食业0.000000110.000000060.000000050.00000022其他非物质部门0.000003140.000001270.000002140.00000655小计0.000011760.000006860.000008580.00002721注:计算间接土地占用时“能地比”转换率采用1hm2=80Gj;均衡因子取1.35。表3-11中结果显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其他非物质部门人均间接占用的土地分别为0.00000024hm2、0.00001836hm2、0.00000018hm2、0.00000166hm2、0.00000022hm2、0.00000655hm2,共计0.00002721hm2。而间接占用的土地中,省内最终需求占用0.00001176hm2,流出0.00000686hm2,流入0.00002721hm2。用直接土地占用矩阵与间接土地占用矩阵相加即可以得到青海省2002年6部门的生态足迹矩阵,如表3-12所示: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表3-12六产业部门的生态足迹矩阵单位:hm2/人产业类型省内最终需求流出流入合计农业1.76220.86280.98643.6113工业0.01210.00810.00920.0295建筑业0.00130.00080.00040.0025交通邮电业0.00410.00200.00320.0093商业饮食业0.00060.00030.00030.0012其他非物质部门0.00200.00080.00140.0042小计1.78240.87481.00083.6580表3-12中结果显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其他非物质部门人均占用的土地分别为3.6113hm2、0.0295hm2、0.0025hm2、0.0093hm2、0.0012hm2、0.0042hm2,青海省2002人均生态足迹为3.6580hm2,其中,省内最终需求占用1.7824hm2,流出0.8748hm2,流入1.0008hm2,净流入0.1260hm2,说明青海省占用了其他地区的一部分土地面积。3.3投入产出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差异因素分析由以上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利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来的2002年青海省生态足迹为1.5908hm2/人,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为3.6580hm2/人,两个计算结果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进过分析,本文认为导致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3.3.1数据基础不同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数据主要是依据统计年鉴中的主要年份农产品产量表、林业生产情况表和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表,以这些表中的数据为基础计算生态足迹。投入产出模型是以投入产出表、土地利用结构表和能源平衡表位基础计算生态足迹的。二者的数据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模型用表中的产量和消费量代替全省的产量和消费量,其准确性值得商榷。相比之下,投入产出模型的数据就更为全面,能够反映经济社会的概况。3.3.2假设条件不同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主要基于6个假设:一是人类社会消费的大部分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是可跟踪的;二是这些资源和废物能够转换成产生等量资源并能消解这些废物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三是各类可用生物生产能力不同的土地,可以折算成标准公顷——全球公顷,全球公顷的生物生产能力等于当年全球土地的平均生产力;四是假设这些土地的用途是互相排斥的,它们可以相加成为人类的消费需求;五是自然的生态服务的供应也可以用以全球公顷表示的生物生产空间表达;六是生态足迹可以超越生物承载力。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法计算中几个关键的假设:一是同质性,是指每个产品部门只生产一种同质(投入结构相同)产品,不同产品部门产品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在大尺度上的研究,而不是对特定的产业部门、产品及服务等应用生态足迹分析,该假设是可以满足的。二是规模收益不变假定。投入产出模型假定产出量与对它的投入成正比例关系,以保证产出与投入的线性关系。这样,如果将生态足迹作为当前消费影响的一种测度指标,而不作为预测工具,这一条件生态足迹计算中也同样可以满足。三是无酬劳动。投入产出分析不考虑无酬劳动,如家务劳动等。四是土地、能量转换数。土地、能量转换数,是部门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源、能量投入量与部门总投入(货币值)的比值。土地资源、能量转换数,暗含着只有在土地资源、能量投入量变化时,才会引起总产出变化的假设。显然这种假设,只是在短时期内可以满足。五是当前的土地利用活动是可持续的。两种模型的假设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相比之下,投入产出模型的假设更接近现实经济情况。3.3.3参数计算不同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依赖于均衡因子、产量因子以及各种土地的全球平均产量,这些参数均是由国外研究专家根据相关理论和模型估算得出的。投入产出模型中使用的投入产出矩阵、直接和间接土地投入矩阵、直接和间接土地乘数矩阵等参数均是通过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出来的。传统模型参数不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特点,而投入产出模型参数随着研究对象的投入产出表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3.4投入产出模型与传统模型计算结果差异原因分析基于上述差异性因素,导致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有:3.4.1投入产出模型基础数据的全面性从传统模型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传统模型的基础数据覆盖面比较窄,生物资源账户仅核算了17类消费品占用的土地面积,而能源资源账户也仅核算了4类消费品占用的土地面积,并且由于种种原因,贸易及贸易调整部分尚无法核算。据此计算的结果显然不能够代表整个经济社会所耗费的土地面积。而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模型基本能够弥补这一缺陷。投入产出模型所依赖的投入产出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投入产出核算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反映现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甚至被人忽视的经济技术联系。投入产出表为研究产业结构,尤其为制定和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研究价格决策,进行各种定量分析提供依据。因此,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生态足迹核算也更为全面,更为科学,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值3.6580hm2与传统模型计算值1.5908hm2存在较大差距也就不难理解。3.4.2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参数的准确性传统模型的计算中,依赖于均衡因子、产量因子以及各种土地的全球平均产量,这些参数均是由国外研究专家根据相关理论和模型估算得出,即使忽略这些参数估算的准确性,但使用基于“全球公顷”的因子在我国各地区包括青海省进行实际核算时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投入产出模型几乎不存在这些问题。投入产出模型中使用的投入产出矩阵、直接和间接土地投入矩阵、直接和间接土地乘数矩阵等参数均是通过全面而准确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出来的,参数的准确性不容置疑,据此计算出来的结果真实、准确、可信。3.4.3传统模型中土地空间的互斥性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中的土地“空间互斥性”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假设完全忽略了各类土地功能的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功能替代性,造成生态足迹供给计算结果偏低的系统误差。传统模型中的“空间互斥性”假设每一种土地类型的功能是单一的,耕地只能生产粮食等作物,草地只能生产畜、牧、副产品,林地只能生产木材等林产品,需要专门拿出一部分的绿地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等。但现实中,耕地的作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草地上也生长树木,副产品不全来自于草原,林地和水域也能够生产副产品等,这些土地类型都能够发挥出其他土地类型的部分功能。但传统模型忽视了这些功能的替代性,每一种类型只计算一种功能,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计算的数据肯定是偏低的。投入产出模型不存在这个假设,因而也不会存在上述问题。3.5投入产出模型与传统模型差异的效应分析3.5.1传统模型对生态足迹的低估效应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可以看出,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对生态足迹的计算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低估。这种低估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低估了生态足迹的实际占用量。由于青海省统计年鉴数据的局限性,各种产品的实际消费量未能全部统计,部分消费品未折算成生态足迹,因此传统模型低估了生态足迹的实际消费水平,论文的实际验证可以看出:基于生态足迹需求角度计算的2002年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是1.5908hm2,而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的2002年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是3.6580hm2;二是低估了生态赤字水平。由于生态承载力即生态足迹的供应量在一定时期里相对稳定,低估生态足迹的需求量将导致低估生态赤字水平,从而低估了生态环境的实际压力和破坏程度,容易使人们轻视自己受到的潜在威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3.5.2投入产出模型对传统模型的修正效应基于截面数据计算的生态足迹不能反映一定的趋势性,但通过生态足迹的长时间序列动态化处理,就能够表现出一定的趋势性,从而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和预测。由于传统模型计算结果低估了每一年的生态足迹水平,即使通过长时间序列的动态化处理,总体的趋势水平仍然是被低估的,据此预测的未来生态足迹水平同样会被低估。而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结果相对比较能够全面而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进行修正,以尽可能准确反映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尽可能准确预测生态足迹的增长水平,并以此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控制和减少生态足迹、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实际运用中,分别对投入产出模型和传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时间序列化处理,通过两种方法反映的趋势计算出平均差异率,然后根据平均差异率预测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3.6投入产出模型与传统模型适应性分析任何模型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任何模型都能够在擅长的领域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取长补短,综合利用各种模型便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最有力的保证和支持。3.6.1传统模型的适应性分析虽然生态足迹传统模型存在着各种局限性,但传统模型是其他各种改进型模型的基础,许多优点是其他模型所无法比拟的,因而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第一,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3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测算生态足迹传统模型适用于对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基本分析。如果只需要对某一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基本分析以了解大概情况,或是只需要了解某段时期生态足迹的基本变化趋势,传统模型便能够较好的满足需要。第二,传统生态足迹模型适用于对各种功能的土地类型进行具体分析。传统模型核算了耕地、草地、水域、林地、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共六种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占用情况,通过对每一种土地类型的研究可以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并提出较好的对策。第三,传统生态足迹模型适用于进行横向比较。传统模型中,基于“省公顷”计算的生态足迹只能与使用同样方法和参数的地区进行省内的跨区域比较,基于“国家公顷”计算的生态足迹可以与使用同样方法和参数的地区进行国内的跨区域比较,基于“全球公顷”计算的生态足迹可以与使用同样方法和参数的地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界比较。因此,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自己的参数和标准。3.6.2投入产出模型的适应性分析由于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模型基础数据全面、反映内容广泛等优点,投入产出模型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优越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投入产出模型适用于产业结构研究。投入产出模型的数据基础是投入产出表,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投入产出表上的产业部门进行合并或分拆,据此计算的生态足迹数据反映了每一个产业部门的土地占用情况,进一步可以反映出每一个部门的直接土地占用面积和间接土地占用面积,然后通过计算可以反映出每一个产业部门的生态足迹结构,可以发现哪些产业部门应该为区域综合影响负责,从而反映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有效的政策措施。第二,投入产出模型适用于产业之间的依赖关系研究。投入产出表有较好的结构性,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因而也存在着较复杂的依赖关系。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生态足迹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结果也能够保持较好的结构性,能够反映各产业之间的依赖关系。第三,投入产出模型适用于测算各产业部门的实际土地占用。采用传统模型计算得到生态足迹结果,是通过虚拟的土地面积——全球公顷(或国家公顷、省公顷)来测度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而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实际的土地资源在部门间的真实流动与分配,反映的是真实的、实际的土地占用。第四,投入产出模型适用于进行横向比较。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比较广泛,而且编制的方法也较统一,这样避免以往研究中由于选择计算标准和参数的不同,造成的国家和地区间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时的不一致。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4基于两种模型交互使用的青海省生态足迹分析4基于两种模型交互使用的青海省生态足迹分析4.1用地结构分析根据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三),我们可以得到青海省各类型土地的使用结构,如图4-1所示:由上图可以看出,青海省的能源消费占用的土地面积比重最大,达61.5%,表明青海省能源的开采和消费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最大,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可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草地占用面积居于其次,达到了25.17%,这与青海省草原面积大的基本情况相吻合,但是,青海草原质量低,草原生态系统脆弱,随着农牧民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草原的退化和沙化日益严重,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必将加剧;耕地面积占比9.63%,居第三位,表明青海省的种植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青海种植业生产水平低,单位面积土地产出能力不高,目前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产出水平;建筑用地(3.38%)、水域(0.18%)和林地(0.14%)分别位居第四、五、六位,主要是由于青海省城镇人口集中分布于西宁、格尔木等大中型城市、可利用淡水资源相对匮乏以及青海省森林面积小等原因造成的。4.2产业结构分析根据投入产出计算结果,计算出六部门人均生态足迹与产出占比(见表4-1)。表4-1六部门生态足迹与产出对比表单位:%产业类型人均生态足迹占比产出占比农业98.72378.8293工业0.805239.6276建筑业0.068720.4133交通邮电业0.25447.9184商业饮食业0.03297.6543其他非物质部门0.115115.5572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4基于两种模型交互使用的青海省生态足迹分析表4-1显示,第一产业农业的人均生态足迹占了总足迹的98.7237%,而农业的产出只占到总产出的8.8293%,表明青海省农业水平极为低下,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第二产业人均生态足迹占比不到1%,产出占比却超过了总产出的60%,其中工业的人均生态足迹占总足迹的0.8052%,而产出占比为39.6276%,建筑业的人均生态足迹占比仅0.0687%却创造出了占总产出20.4133%的产值,表明第二产业在青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以后较长的一个时期,青海经济的发展仍将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亦显得尤为重要;第三产业用占比近4%的面积贡献了超过30%的产值,其中,交通邮电业人均生态足迹占比0.2544%,产出占比7.9184%,商业饮食业的人均生态足迹占比0.0329%,产出占比7.6543%,其他非物质部门的人均生态足迹占比为0.1151%,产出占比为15.5572%,表明青海省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青海省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4.3资源利用与生态效率分析万元GDP/生态足迹主要用来衡量每一万元产值所要耗费土地面积,即一定时期内资源的利用效率。万元GDP生态足迹越大,表示资源利用效率越低,反之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而单位生态足迹的万元GDP反映的是生态效率,值越大生态效率越高,反之越小。青海省1985年以来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计算数据如表4-2:表4-21985--2008年青海省资源利用与生态效率计算数据年份青海省生态足迹总量(hm2)青海省GDP(万元)生态足迹/万元GDP(hm2/万元)万元GDP/生态足迹(万元/hm2)19855005595.78533010015.16390.065919865231825.31538440013.61040.073519875227172.5143380012.04970.083019885551900.08854960010.10170.099019896273941.68860370010.39250.096219906239682.6016994008.92150.112119915943420.8637510007.91400.126419926060169.8748752006.92430.144419936040801.59710967895.50770.181619946634071.32913839694.79350.208619956919777.71216779834.12390.242519967022201.30818416843.81290.262319977845383.85420279403.86860.258519987797089.28922092373.52930.283319998257333.17123938493.44940.289920007612074.91726367772.88690.346420018129101.99130012522.70860.369220028408765.34834064752.46850.405120039035718.09939019922.31570.4318200410103536.1746610002.16770.4613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4基于两种模型交互使用的青海省生态足迹分析续表:年份青海省生态足迹总量(hm2)青海省GDP(万元)生态足迹/万元GDP(hm2/万元)万元GDP/生态足迹(万元/hm2)20051136311154332002.09140.478120061268739963950001.9840.50420071331154078361001.69870.588720081494638696152001.55450.6433从表中可以看出,青海省万元GDP/生态足迹自198年以来基本处于持续下降状态,从1985年的15.1639hm2/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1.5545hm2/万元,减少了近90%,原因在于:尽管青海省生态足迹总量从1985年的5005595.785hm2增加到2008年的14946386.41hm2,增加了近两倍,但同期青海省GDP增加了28倍,从1985年的33.01亿增加到2008年的961.5亿,表明青海省单位产出所使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小,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基本得到改变,青海省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而生态效率自1985年以来也保持着持续提高的趋势,从1985年的0.0659万元/hm2提高到2008年的0.6433万元hm2,增长了近9倍。以上数据表明,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青海省经济发展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衡量生态效率的单位生态足迹的万元GDP绝对值仍然偏小,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4.4发展趋势分析1985年以来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如图4-2所示:图中表示的人均生态足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生物资源足迹、能源资源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从1985年以来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资源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变化很小,基本保持在平均0.9和0.05左右的水平上,而能源资源足迹的变化趋势与总的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甚至二者同增同减年份大部分都能够吻合,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很基本的结论:1985年以来,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能源资源足迹的增加,要控制青海省生态足迹水平,需要在能源资源消费方面挖掘潜力。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经济的持续增长,青海省的生物资源用地和建筑用地尤其是能源资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4基于两种模型交互使用的青海省生态足迹分析源的消费也会持续增加,未来青海省的生态足迹水平会还会进一步提升,这给本来生态环境就比较脆弱的青海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政策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5优化青海省生态足迹的对策建议5优化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政策建议5.1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论是传统模型还是投入产出模型,人口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均占用土地面积的多少。因此,要严格控制青海省的人口数量。实施这一政策要从控制人口总量和引导人口迁移两方面入手。5.1.1控制人口总量要围绕青海省战略目标,制订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防止人口盲目增长,坚持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教,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有效缓解人口对耕地、草原等环境资源的压力,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1.2引导人口迁移在广大农牧区应实施合理的人口迁移政策,控制生态脆弱区的人口数量。青海省农牧区分布广泛,但农牧区生态环境大多比较脆弱,引导生态脆弱区的农牧民向城镇周边或是生态环境较好地区迁移既有助于减少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助于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5.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5.2.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做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规划做得好不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选择是关键。衡量一个产业是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用三把尺子来考量。第一把尺子是“战略性”,要能够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产生重大影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把尺子是“带动性”,产业链要长,产业关联度要大,产业发展的空间要广阔。第三把尺子是“先导性”,要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符合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走向。从青海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均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和先导性,并且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只要下定决心、聚焦资源,完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使之成为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5.2.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旅游业、科技产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可以逐步改变青海省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比重中偏重的现象,并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与优化升级。5.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形态。其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5优化青海省生态足迹的对策建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区域的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5.2.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一序列活动的总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有助于促进生态与经济,生产与环保持续协调发展。5.3引导人们转向低碳生活方式在有限的资源下,生态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人口急剧增长和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会使生态足迹不断增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能够改变社会的消费结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消费耗费的土地面积,达到减少生态足迹的目的,因此,要积极引导人们转向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转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结语本文在对青海省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时,分别使用了传统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从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探索。测算结果表明,青海省的生态足迹自1985年以来长期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其中矿物资源消耗量的快速增长是主要的推动力。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青海现阶段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青海省应该从控制人口数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人们转向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优化青海省的生态足迹,以保证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张宏武,时临云.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2]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6):589-595.[3]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8):8-10.[4]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10.[5]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法:可持续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生态学报,2001,21(9):1484-1493.[6]赵军,胡秀芳.区域生态安全与构筑我国21世纪国家安全体系的策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2):1-4.[7]张百平,姚永慧,朱运海等.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科学基础与初步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05(6):1-7.[8]刘宇辉.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2):219-222.[9]朱运海,张百平,曹银璇等.基于动态因子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河北省万全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6(4):34-40.[10]赖力,黄贤金,刘伟良等.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区域生态足迹整分析[J].生态学报,2006,26(4):1285-1292.[11]刘建兴,王青,顾晓微等.投入产出法在我国生态足迹研究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4):592-595.[12]刘建兴,王青,初道忠等.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生态环境,2007,16(2):613-616.[13]曹淑艳,谢高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J].生态学报,2007,27(4):1499-1509.[14]尚海洋,徐中民.甘肃省2002年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J].冰川冻土,2007,29(5):837-844.[15]邱东,席玮.投入产出生态占用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8(8):18-23.[16]王亚菲,陈长.北京市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生态与环境,2009(04):129-148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参考文献致谢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建军教授。论文的选题、数据整理、模型运用都留有王老师的思考痕迹,他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更是我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开创的精神令我受益匪浅,提高了我发现问题、确立目标、寻找办法、综合解决的能力,为我将来的学习和探索悬起了导航明灯。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唯有加倍努力,以实际的成果聊以为报。感谢财经学院的其他老师。他们出色的教学,让我在学术上获益颇丰;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耕耘,开拓了我前行的空间。尤其要感谢王晓省副教授,王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宝贵意见,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术造诣、诲人不倦的热情和宽厚的胸怀,刻苦钻研的精神将一直影响着我令我受益终身。其次,我还要感谢束艳霞、何丽、刘守跃、王琪等师哥师姐们,一直以来,他们都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我要对在我学习和生活上一直帮助和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给我的热情鼓励,使我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和欢乐。最后,把感谢送给多年来对我无私付出和一贯支持的父母和家人,他们的支持是我永不止步的强大动力。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23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