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基础论文

工程地质基础论文

ID:16477694

大小:4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10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工程地质基础论文_第1页
工程地质基础论文_第2页
工程地质基础论文_第3页
工程地质基础论文_第4页
工程地质基础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基础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学号11160251编写姓名倪志兴专业班级土木1103班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提交日期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Thecausesandpreventionofdebrisflow【摘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本文综述了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基本条件,泥石流的危害,以及预防泥石流的生态措施,工程措施和社会措施等防治措施。【关键词】泥石流;成因;危害;防治措施【abstract】landslideissuddenandfastspeed,largeflow,capacityandmaterialcharacteristicsofdestructivepower.Mudslideoftenwashedoutroadsandrailwaysandothertransportfacilitiesandevenvillages,causedhugelosses.Reviewedinthispaperthethreebasicconditionsofformingdebrisflow,debrisflowhazards,andtopreventmudslidesecologicalmeasures,engineeringmeasuresandcontrolmeasuressuchassocialmeasures.【keywords】landslides;Genesis;Harm;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一、泥石流基本概述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是我国公认的四大地质灾害之一。二、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三、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泥石流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自龙江,公路因此被淹l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己3次被迫改线。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四、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防治泥石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靠单项措施绝不会收到预期效果,泥石流的发生说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为此必须把泥石流与水土流失防治放在一起共同治理,建立起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按因地制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护工程、以工程保水土、生态措施与社会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小流域全面规划,把水土保持的林草、耕作、库堤等措施在流域内依据自然特点和利用方式,按一定结构科学地配置,建立全面的综合防治系统。1、生态措施生态措施主要包括坡面和沟道两个防治体系,二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防治体系。(1)坡面综合防治体系坡面体系是为了防冲固土。由于坡面是泥石流的形成区,故要做到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就地蓄渗利用。力争雨水不下坡!坡面工程措施以拦、蓄为主。根据地质,坡地类型等特点,通过修填、开挖等办法,用田间道、盘山渠、林草带把梯田、林草整地、引、用、拦、蓄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拦蓄为主的渗、引、漫、排有机结合的坡面工程体系!坡面工程主要包括:水平梯田、鱼鳞坑、水平沟、水窖、截洪渠、引洪渠、排洪渠、拦洪坝等。采取草、灌、乔立体结合。农、果、牧、林水平结合,集中连片和见缝插针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栽种高产速生林、草等。有目的地配置林型,远山、高山以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为主,在地质结构复杂地段可先采取工程措施稳定山坡,同时大搞飞播和人工造林。在近山和浅山区采取人工造林方法,营造农、果、林相结合的防治林和经济林,在童山秃岭土层极薄区可先种草后种树,建立成网、成带、成片的生物防治体系。(2)沟道综合防治体系现代侵蚀沟是水力、重力和潜流侵蚀综合作用的集中点,是泥石流的集中通道,下切、侧蚀、崩塌、滑坡严重。在布置沟道综合防治体系时,要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从毛沟到干沟、从沟岸到沟底全面布置,层层设防,分类施治,因沟制宜,通过削、垫、筑、淤等办法,改造消除破损沟坡、活动塌方和暗洞陷穴,逐渐修筑沟头防护、蓄水池、谷坊堤、淤地坝、调洪水库、塘坝及排灌沟渠,建立中拦、下导的沟道工程防治体系。而后,根据本地特点按乔、灌、草相结合,一年生与多年生相结合,水生和旱生相结合等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树种、草种。从分水岭到沟口由高到低,营建乔灌混合的防风林、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等,建立立体沟道防护体系,最大限度地防冲固土。 2、工程措施修建工程没施防治泥石流的办法。其主要作用是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引导规范泥石流活动途径和范围,保护受灾对象。根据防治功能大致分为下列七种类型:①治水工程: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引导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②拦挡工程:修建拦挡坝、谷坊等,拦截泥石流,削弱泥石流强度,沉积砂石,减小泥石流破坏能力;③排导工程:修建排导沟、导流堤、顺水坝等工程,规范泥石流流径,削弱泥石流强度;④停淤工程:开辟人工停淤场,引导规范泥砂淤积场所;⑤跨越工程:铁路、公路、桥梁高架于沟谷卜方,跨越泥石流;⑥穿越工程:铁路、公路以隧道、明硐从下方穿越泥石流沟;⑦防护工程:修建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保护房屋、铁路、公路、桥梁等工程设施,抵御泥石流的冲击。[3、社会措施仅靠生态措施是不能完全防治泥石流的,还需要社会措施的保护。为此,国家应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法规严格禁止毁林、陡坡开荒和草地过牧;控制山地资源的开发,在有计划采石、采矿、修路的同时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将所造成的影响加以修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泥石流的防治意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改变人们落后的观念,号召人们保护环境。通过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防冲固土、涵养水源,还可以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系统,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彻底地防治泥石流的发生。 参考文献[1] 崔鹏,杨坤,韦方强,等.泥石流灾情综合评估模式.自然灾害学报,2002,11(1):20-27[2]杜榕桓等,试论我国泥石流分类,全国泥石流防治经验交流会议论文集,科越文鲜出版社重庆分社,1983年.[3] 唐邦兴,杜荣桓,康志成,等.中国泥石流研究[J].地理学报,1980,35(3):259-264.[4]黄晓宇,姜亚飞.泥石流危害及防治措施探讨[ J ] .工程技术,2010:119.[5] 王彦海,江巍.泥石流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J ] .灾害与防治工程,2006(1):60-64.[6] 陈永才,陈廷方,易发成.映(秀)- 日(隆)旅游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2008,11(12):74-77.[7] 吕儒江,泥石流沟判别因素分析,山地研究,Vol.3,No.2.[8] 陈光曦等,泥石流防治,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年.[9] 吴积善,田连权,等.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0] 熊珊,徐敏,张迨.浅谈我国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J ] .中国西部科技,2010:41-4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