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

ID:16529850

大小:210.50 KB

页数:84页

时间:2018-08-22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_第1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_第2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_第3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_第4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_第5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_第6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_第7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_第8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_第9页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_第10页
资源描述:

《老子弟子书:文子《通玄真经》全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老子学生著作:文子通玄真经全文《通玄真经》即《文子》,书名。二卷。撰人失名。《汉书·文艺志》录《文子》九篇,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北魏李暹并谓文子姓辛名钘,葵邱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其说不可考。书中各章均冠“老子曰”,以老子“道”的思想为宗,糅杂名、法、儒、墨,亦多剽窃《淮南子》之处。故唐柳宗元《辨文子》称为“驳书”。唐玄宗时诏号为《通玄真经》,列为道教经典之一。文子是老子的弟子,和孔子同时人,具体名字等情况已不可详考。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

2、说,是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先秦与汉代黄老思想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与老子不同的是,《文子》的核心内容是治理天下的问题。其中有多处谈及“用”的问题,这种“用”是一种人文规划,包含有圣人的思想。而且对“万物”等概念的问答辩难则是明显的思辨性探讨。特别是在“无为”的观点上,文子对老子而言有重大的发展。在《道德经》当中,老子对‘无为’的含义没有做直接而明确的解释。而文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文子自然篇》当中表达的思想有三点:第一、文子认为,所谓无为者,不是一个引之不来、推之

3、不去的东西,而是指要不用私心干公家的事,不将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私欲来妄废正事,也就是因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做事。第二、文子认为事情做成功了,你自己也不要去吹嘘,立了很大的功了也不要把功劳记在自己的身上。第三、文子认为在人的作为当中,凡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依据事物的自然本性和发展趋势,并且其行为公正无私,皆属于无为。文子卷第一道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泏,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

4、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彰]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墆,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物终始。风兴云蒸,雷声雨降,并应无穷,已雕已琢,还复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乎生死,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乎和,有万不同而便乎生。和阴阳,节四时,调五行,润乎草木,浸乎金石,禽兽硕大,毫毛润泽,鸟卵不败,兽胎不殰,父

5、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霓不见,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万物恃之而生,莫知其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收藏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益贫;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诎兮,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遂兮通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老子曰:大丈夫恬然无思,惔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以天为盖,则无所不覆也,以地为车,则无所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御之,则无所

6、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肢]不动,聪明不损,而照见天下者。执道之要,观无穷之地也。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厉其精神,偃其知见。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老子曰:执道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万物之化无不应也,百事之变无不耦也。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

7、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虚者中无载也,平者心无累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不与物杂,粹之至也,不忧不乐,德之至也。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贵欲,捐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远者,往而复返。老子曰:圣

8、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贵忘乎势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乐忘乎富贵,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几于道矣。故曰: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折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间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音骨,意为乱]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