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ID:17384938

大小:4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30

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_第1页
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_第2页
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_第3页
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_第4页
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词别是一家”论苏轼的“以诗为词”、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较之唐宋词主体风格的得与失一、什么是词的主体风格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从先秦到唐代,已走向鼎盛时期。到了晚唐五代,诗歌开始走下坡路。于是,一种新的诗体——词,便产生了。词是什么?词是为言情而产生的倚声文学。产生于唐末民间,以言情为主,和乐而歌。当时,饮宴必奏“燕乐”,曲调之多,变化之快,穷尽乐府和声之法。“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沈括《梦溪笔谈》)文人倚声填词,供歌妓舞女吟唱于红楼夜月。内容大多为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怨。在形式上按谱填词,严守格律、平仄

2、。到五代宋初,词之主体风格具陈。纵观唐宋词坛,可以看出:词是主情致、协声律、声情并茂的言情文学。这种风格,一直为后代正宗词派继承,形成“一代之文学”。北宋中叶以前,词坛的主体风格大抵如斯。之后,东坡、稼轩出,词风为之一变。“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应运而生,豪放派崛起词坛。宋词主体风格之外又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诚然,苏、辛的豪放词给词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们不愧为一代文豪。但是,苏、辛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除了突破词的艳科圈子,拓宽了词的题材、意境等之外,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对宋词的主体风格产生了一些负作用。但对苏、辛的评论

3、,尤其是在当代,有失偏颇。有些评论家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作家作品缺乏一分为二的分析。某某好,他一切都好,某某坏,他一切都坏。王国维先生早就批评过这种“贵耳贱目”的不正之风。从创作规律看,作家的精力总是有限度的,他的作品有好有差,这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因某个作家有名气,就把他的次品与上品相等同,把谬误当成真理,把破坏当成革新,大力吹捧。这无疑对作家只是一种讽刺。既是对作家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在这一点上,对苏、辛的创作评论尤为突出。笔者认为,苏、辛不愧为一代文豪,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但必须承认,他们的创作中也有明

4、显的失误。本文试图从内容、风格、形式、美感等方面谈谈苏、辛创作中的得与失,以求教于文学评论界的前辈老师。二、苏、辛对词的题材、风格之开拓并非革新而是复兴所谓“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评论家们认为:其一,在内容上突破词的“艳科”的圈子,拓宽词的题材、意境,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使词的风格突破婉转柔媚而呈现多样化的风貌。其二,在形式上突破词的格律的束缚,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即诗可以突破格律的束缚,词也可以仿效之。笔者认为:苏、辛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尽管在风格、题材上有所开拓,但并不是革新,只是一种复兴。集前人词作内容、风格之

5、大成。所谓“革新说”,带有评论家偏爱的主观色彩,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革新”一词,本义是革除旧的,创造新的。其核心是首创精神。吸取历史上的精毕为今天所用,不能算作革新。只是一种复兴。下面我们从苏轼以前词坛的创作情况,历史条件和文艺心理学的角度三个方面论证苏、辛的创作不是革新,只是复兴。是一种全盘继承。词的真正本色是唐代的民间词。题材是比较广阔的。其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决,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序》)到了文人词

6、中,题材进一步扩宽。或表现人生政治的某些情感,如张松龄的《渔父词·洞庭湖上晚风生》,自居易的《浪淘沙·随波逐浪到天涯》;或表现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怀,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或抒发游子思乡的袅袅余情,如白居易的《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刘禹锡的《竹枝词·城西门外滟滪堆》。有的抒写历史上的兴衰之感,有的写现实生活的亡国之痛,有的抒发作者的黍离之悲。这类作品更多,如欧阳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鹿虔扆《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李珣的《巫山一段云》等。到北宋前别二晏、永叔、范文正、王荆公等人的词作中,风格更显得多样。如

7、范文正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刚劲苍凉,慷慨激昂,开豪放词之先河;王荆公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浪淘沙·伊吕两衰翁》也都是怀古叹今的苍劲词篇,意境宏大,气象不凡;再如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把排山倒海的钱塘江潮描绘、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见其景,如听其声,成为古代观潮词的绝唱。总之,在苏轼以前,词的题材、风格涉及范围已较广,苏、辛之词所涉及的风格、题材范围,前人已大多具备。苏轼不过是步前人的后尘。因为苏轼喜欢写词,在数量上占了优势,加上涉及面广泛,相应地在质量上也就占了优势。乃是集前人词作的内容、

8、风格之大成,起到了一种复兴的作用,使词的本来面目再度恢复。所以,“革新说”是不能成立的。有些评论家认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他写给鲜于子骏的信,是他树立“豪放”派旗帜的宣言,是一种自觉革新的尝试。笔者认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