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的美学范畴研究

“隐逸”的美学范畴研究

ID:17943297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11

“隐逸”的美学范畴研究_第1页
“隐逸”的美学范畴研究_第2页
“隐逸”的美学范畴研究_第3页
“隐逸”的美学范畴研究_第4页
“隐逸”的美学范畴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隐逸”的美学范畴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隐逸”的美学范畴研究  摘要:“隐逸”现象在中国传统历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可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本文通过探究“隐逸”的界定和内涵,并广泛了解“隐逸”现象在文本中的反映,来探究“隐逸”现象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隐逸;美学;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09-02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基本上占有主导地位,“达则兼济天下”也是大部分读书人的理想。但是纵观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需要我们关注,就是“隐逸”现象。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一种主流文化,那么和它相对的“隐逸”现象就可以

2、称为一种非主流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研究价值。  一、“隐逸”的界定和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隐和逸分别做了解释:隐,蔽也,?部曰,蔽?,小儿也,小则不可见,故隐之训曰蔽;逸,失也,从?兔,兔谩?善逃也。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许慎的说法从字形的角度分析,对分别对“隐”和“逸”做出了解释,认为它们的意思都是逃跑、藏匿的行为,这种解释显然还不够深刻。  “隐逸”是指一种避而不见、隐藏出世的一种心态。鲁冰在《宋代隐逸审美文化》中对将隐逸的境界分为两层,我觉得很有道理。一层是“隐”,就是把自己的身体藏起来,避而不见,远离世

3、俗;一层是“逸”,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隐”,带有一些超越性质。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纵观古代那些著名的隐士,他们都是拥有才华和做官的能力,但是为了保持自身的高洁傲岸,他们选择远离官场,寄情山林,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某种超越性的东西,那种放弃物质财富,不为势屈,不为物役,高洁傲岸的品格,这或许是隐逸者们具有的独特精神价值。  二、“隐逸”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隐士”的大量出现和“隐逸”行为的普遍可是说中国一个特殊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别国发展中并没有特别突出。“隐逸”行为的一个外在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逸”生活由衷赞美的“隐逸诗”,这些诗中的精品不单单具有高

4、超的艺术水平和文学性,在内容方面,塑造了“隐逸者”的多维形象和人格魅力。下面就从文学文本出发,来找寻“隐逸”行为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隐逸诗”第一次大规模的出现应该是在魏晋时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这样描绘了魏晋时代:“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的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的变异所带来的。”  阮籍的《首阳山赋》很好的表达了他的出世思想。  在兹年之末岁兮,端旬首而重阴。……肆寿夭而弗豫兮,竞毁誉以为度。察前载之是云兮,何美论之足慕。苟道求之在细兮,焉子诞

5、而多辞?且清虚以守神兮,岂慷慨而言之?托言于夷齐,其思长,其旨远。  此赋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描述了阮籍内心的悲苦,他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披衣而出,于旷野狂奔,俨然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的形象。后半部分,阮籍借伯夷、叔齐之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他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是很令人不解的,认为他们的行为时“肆寿夭”、“竞毁誉”,不得“称呼仁义”。阮籍对伯夷、叔齐的评价一反前人的评说,对他们大加鞭打,表面上来看是不满“隐逸”这种行为,实则是正话反说,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自己内心的悲凉。  说道“隐逸”,我们不能不谈的一个就是陶渊明。朱光潜对陶渊明有这样的评价:“渊明

6、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在隐与侠以外,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这是一般人所忽视而本文所特别要表明的。隐与侠有时走极端,‘不近人情’;渊明的特色是在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而却不唱高调。”陶渊明虽然是个隐士,但他是至情至性的隐士,而非为了“隐逸”而“隐逸”。他在隐居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在他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归去来兮辞》可谓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宣言。在这篇散文中,陶渊明开头就说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仿佛这是一声当头棒喝,告诉

7、自己要归隐田园,也体现了他人生的大彻大悟。或许田园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面对黑暗的社会和官场,时间长了必定耳濡目染,纯洁的心灵必然会沾染杂质。而田园却是一个纯净之处,回到田园,就是找回自己的失落的自由。  中国古代的文化主要还是一种“官本位”文化,所有有才华的知识分子都面临“入世”和“出世”这两种生活态度。并且许多文人认为这两种态度是不可调和的,白居易提出了一个“中隐”的概念,是将这两种不同的观念进行调和的一个很有益的尝试。白居易在《中隐》中写道: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人生处一世,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