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_山西运城学院

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_山西运城学院

ID:18488289

大小:2.84 M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8

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_山西运城学院_第1页
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_山西运城学院_第2页
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_山西运城学院_第3页
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_山西运城学院_第4页
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_山西运城学院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_山西运城学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以山西运城学院盐湖新校区建设为例华东建设刘莉莉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作出高等教育扩容的重大决策,经过三年扩招,我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几乎翻了一番,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反展史上的奇迹,如下表所示,1998~2001年高校学生规模及校园建设规模比较表类项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1∕1998(倍)在校生总人数643.0万742.2万939.9万1214.4万1.89学校

2、占地面积(万亩)5862.670.690.61.8校舍建筑面积(百万㎡)152.8174.5204.4255.71.7大学校园是高等教育的物质载体,伴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校园建设同样轰轰烈烈。在扩招压力下学校的土地资源紧张,采取急攻尽利的方式盲目插建,侵占绿地、运动场地等现象较普遍,造成校园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活动场地的不足,值得我们反思。正确把握土地开发强度,创造环境宜人、富于生命力的校园氛围才是规划建设的方向。山西运城学院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进行新校区建设的,它力图通过新校区的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的竞争

3、力。借着运城学院我想谈谈有关高校新校区建设的一些看法。一.山西运城学院盐湖新校区建设是山西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要求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古代文化繁荣,但如今它拥有的全国知名的高校并不多,教育业的相对滞后造成了大量本地生源的外流,本地的优秀考生很多都选择了外地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如何提高本地高校在全国高校的中的竞争实力成为山西省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学校竞争实力是综合能力的反映,师资力量及管理水平固然很重要,学校的硬件建设同样不可忽视。运城学院loanapprova

4、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5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独立设置的一所地方性综合普通本科院校,地处

5、晋秦豫“黄河金三角”的运城市,隶属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山西省教育厅管理。运城学院作为运城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大学,老校园因受土地面积、建筑总量以及功能配置的局限,已不能满足学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新校区的建设成为必然的选择。为了提高办学水准,扩大办学规模,在新时代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运城学院在山西高校教育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拟在运城市盐湖新区建设新校区,将学院建设成为文理渗透,本科技术应用教育与本科师范教育兼容,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有着鲜明的技术应用教育办学特色和区域文化特征的高等学府。二

6、.新校区建设的土地和资金来源问题新校区的建设需要大面积的城市用地以及大量的资金,对于目前用地普遍紧张而教育资金又很缺乏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土地置换的方式来进行运城新校区的建设。对于用地紧张的运城学院老校园,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来进行新校区的建设,这种“自给自足”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新校园建设的土地与资金问题。运城学院原有的校区在城市中心,土地紧张,低价昂贵,想在原有的校址上扩建根本不可能。但是如果置换到地价便宜的盐湖新区后,利用土地的差价,即扩大了校区的建设规模,又可以有效的筹集学

7、校建设所需的资金,可谓一举两得。从大的方面来说,腾出了原来的校址用地,也为运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紧张问题做出了贡献,有利于中心区的土地集约化发展。运城学院新校区规划面积200万㎡,按照教育部颁部标准以及大学园区部分资源共享的思路,规划建筑面积总量约为8万平方米。整体的指导思想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校园规划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的综合效益。同生命体一样,学校是不断地成长、发展和完善的,一次校园规划无法穷尽学校的发展前景,因此学校的规划设计要预留出学院和各学科群今后发

8、展的弹性用地。三.新校区建设对整个运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由传统意义的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地转为智力、经济的综合体。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催化了校园空间向城市空间的过渡。校园趋向城市化对城市产生了很多积极的效益。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大学尤其是新建校园的周边形成科技园区,利用大学智力、知识、人才的优势,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企业孵化,形成高等教育与研发、高科技产业在地域上的聚集,从而使校园空间的外部与城市空间互相渗透,与城市更为融洽loana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