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ID:1923472

大小:2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13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_第1页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_第2页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_第3页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_第4页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第二十四中学王珏一.教学目标1、通过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体会化归、换元、方程、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理解并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体会三角恒等变形在数学中的应用。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3、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

2、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三、教学过程1、复习公式:公式变形:←——→←——→2、例1:试以表示.【设计意图】:在熟练掌握倍角公式的基础上,理解角的倍、半间的相对性,提高学生的公式变换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方程思想、换元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角的倍、半间的关系。并注意从一般思路引导

3、:要用一个表示另一个,如果能找到它们之间的一个关系式,那么根据方程思想,问题差不多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师生——教师重点提出的倍角,是什么关系?——的倍角。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之间的关系出发思考的关系,从而建立这两个三角式之间的关系:,由此利用方程思想即可解出想要的关系。教师——也可从代换的角度直接从倍角公式出发变形得到:在倍角公式中以,,然后进行变形,即刻得到用的结论,利用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求得。解:由,可以得到;由,可以得到.所以.总结:掌握各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是理解和运用公式的首要环节,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升幂和降幂。3、思考:(1)已知,如何求(2)代数式变

4、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呢?【设计意图】:思考(1)重点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从而引入半角公式,增强学生对三角公式的进一步理解;思考(2)主要引导学生对“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的差异”对三角变换的影响进行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三角恒等变换的特点。【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巡视学生——自主思考,写出结论;;教师——上述公式称为半角公式,让学生思考“”如何选取?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号由所在象限决定。师生——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

5、,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可以联系它们的适当公式,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4、变式训练:求证:(教科书P142练习第1题)【设计意图】:变式训练给出了的关系式,是对例1结论的进一步理解和延伸。【师生活动】:师生——安排学生黑板板书,其他学生自主探究,根据解题情况共同点评,总结规律。解:方法一:方法二:5、例2:求证:(1)、;(2)、.【设计意图】:本例引出的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有其结构上的同构

6、特点,反映了角的三角函数与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内在联系。另外,两式之间又反映了由角建立的转换关系,这体现了数学上的对应转换即映射反演的思想方法。【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分析,对于(1)式可能得出如下问题思路:从等式左式不好下手,但从右式出发容易变形,利用和(差)的正弦公式展开、合并,从而得出左式。教师——对学生的上述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法:哪些公式中包含呢?学生——在和(差)角的正弦公式中,涉及式。师生——在和(差)角的正弦公式中,把作为未知数,,通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

7、得到结果。教师——进行总结:①此结论证明运用了方程(组)思想。②分析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可以看出,左边是积的形式,右边是和、差的形式,所以习惯上称此公式为积化和差公式,类似地可以求出。接着提出如何证明(2)式?学生——从右式出发变形,利用和(差)的正弦公式展开、合并,从而得出左式。教师——对学生的上述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证明(2)式的过程中,可否利(1)式的结果?可以提示学生分析所证的两个式子左右两边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说明:这种设问,能更好的发挥本例的教育功能,把两个三角式结构形式上的不同点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并在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8、进而消除不同点上下功夫,这样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和(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