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课件_2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课件_2

ID:19494103

大小:2.26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8-10-02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课件_2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课件_2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课件_2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课件_2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课件_2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课件_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五行学说一、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二、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目的要求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木曰曲直曲—弯曲直—伸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火曰炎上炎—焚烧、热烈上—上升温热、向上稼—春播(种)穑—秋收(收获)生化、承载、受纳稼穑土爰稼穑金曰从革从—金的来源革—变革肃杀、清洁收敛、沉降水曰润下润—潮湿、滋润下—向下、下行滋

2、润、下行、寒凉、闭藏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向上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肃杀、清洁、收敛、沉降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古人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采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外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将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如东方为日出之方位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属木。同理,则西方属金。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

3、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进行了五行属性的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表1-1)。三、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行的关系特殊状态下的关系一般状态下的关系五行制化五行相生五行母子相及五行相侮五行相乘五行相克(一)一般状态下的关系1、五行相生(1)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

4、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2)次序:木→火→土→金→水→木木火土金水生生(3)关系:“生我”者为母母子关系“我生”者为子(4)举例:生木火“生我”“母”(我)“子”(我)“我生”2、五行相克(1)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2)次序:木→土→水→火→金→木水木火金土克克(3)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4)举例:克木“所不胜”“克我”(我)“我克”(我)“所胜”土3、五行制化(1)概念: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间的动态平衡,推动事物间有序的发展与变化。木火土克生金水1、五行相乘(1)概念

5、: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为“倍克”。(2)次序:同相克即木→土→水→火→金→木(3)与相克的关系:二者次序相同,但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水木火金土(二)特殊状态下的关系乘乘所不胜:一方太过(4)形成条件:所胜:一方太弱上述二者兼而有之(5)举例:木土木土木土乘木土乘克10g10g20g10g5g10g20g5g乘水木火金土克侮2、五行相侮(1)概念: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为“反克”。(2)次序:反相克,即木→金→火→水→土→木。侮所不胜:一方太弱(3)形成条件:所胜:一方太过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6、4)举例:木土木土木土侮木土侮克10g10g10g5g10g20g5g20g侮五行乘侮关系图金木土木强木弱气有余金克木木克土其不及制己所胜侮所不胜(所不胜)(所胜)(木旺侮金)(木强乘土)(木弱金乘)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木弱土侮)己所胜,轻而侮之3、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母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子行异常影响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来分析研究脏腑、经络之间和各个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之间乘侮来阐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7、应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