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

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

ID:19625813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4

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_第1页
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_第2页
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_第3页
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_第4页
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1001-862X(2013)01-0160-005  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气”范畴和“逸”范畴都是占据枢纽位置的重要范畴,尤其是“气”范畴,早在中国美学的源头――老子那就获得深刻而精妙的审美内涵,列位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元范畴系列。而“逸”范畴也一度被古代文人士大夫视为最高人格形态和艺术品格。“逸气”范畴作为“气”范畴和“逸”范畴共同的子范畴,既是它们各自审美内涵的重合,也是对这两者的深化和发展。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气”范畴和“逸”范畴原本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其合流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范畴互相渗透

2、、限定、牵引、统摄的结果,也是诗人和文论家们主动创造的成果。在“逸气”范畴中,虽然“气”范畴明显居于统摄“逸”范畴的主导地位,但本文主要强调“逸”范畴对于“气”范畴的限定和牵引。“气”范畴主要用来表示一种生命力,用于人物品藻领域则表示人物的生命力,用于文艺理论领域则表示艺术品的生命力。“逸气”范畴的出现,无疑也跟品评人物与艺术品的品质、形态和生命力有关。  一、“逸气”范畴的历时性形态  “逸气”范畴在历史上的表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散见于论述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品格追求的各种文论和笔记小说中,另一方面存在于评价人物的品格形态和精神风貌的各种野史、传记和笔记中。但有时

3、两方面的区别并不明显,因为我国向来有“人品和艺品互证”的传统。  (一)“逸气”范畴表现于文艺批评领域  “逸气”一词诞生于魏文帝曹丕的《与吴质书》中“公干有逸气”[1]165一语,其所说的“逸气”主要是指一种强健雄逸的精神风貌。曹丕又是将“气”范畴引入文艺理论的第一人,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1]158其所说的“气”之“清”者,其实就有“逸气”的意思。所以,曹丕不仅将“逸气”范畴引入文艺批评理论,并且一开始就极为重视它,将它视为文学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品格。  曹丕之后,“逸气”开始散见于各种论述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品格追求

4、的文论和笔记之中,比如南北朝的刘勰《文心雕龙》一文,引用曹丕论刘桢“有逸气”一语,论证其“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璋乃聘”[2]的观点。唐朝孟?ぴ凇侗臼率?》中论述诗歌本体论,单列“高逸”一节,有“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3]之说,评论李白为人为诗有逸气。明代朱承爵的《存余堂诗话》评价郭功父诗“真得太白逸气”[4],清代江顺诒辑、宗山参订的《词学集成》引刘熙载语“东坡词雄姿逸气,高轶古人,具神仙出世之姿。”[5]李白和苏轼的作品都被评为有逸气,可见“逸气”一度是古代诗人和文论家的最高追求和理想形态。  书法理论方面,有张怀??《书断》的“幽思入于毫

5、间,逸气弥于宇内。鬼出神入,追查捕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6]155、“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6]181以及他的《书估》中“逸气盖世,千古独立”[6]150等语。窦?U、窦蒙的《述书赋》中有“安知逸气,未详笔力。犹骥异真龙,紫非正色。”[7]218黄庭坚《论书》中有“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惟颜尚书、杨少师尚有仿佛。”[7]332一说,盛熙明《法书考》中说“子敬草书,逸气过父”[8]。被评为有逸气者,仍旧有该领域的巅峰人物――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而“逸气”最重要的表现,则是在绘画领域,由元代的倪瓒提出绘画理论方面的“逸

6、气说”。这一“逸气说”承上启下,对于“逸气”与“逸笔”、“逸品”的关系有深刻而精妙的解释,而倪瓒的作品,就是对“逸气”的最佳诠释,他本人也是“逸气”之士的典型代表。  虽然一开始“逸气”是用来评价诗歌的,但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它更为密集地出现在书论和画论领域当中。这种情况跟文学和书画这两类艺术的区别有关。文学作为一种远比书画精密复杂的艺术形式,其本体论方面的解释必然呈现出更为复杂多端、纷繁激荡的局面,不可能像书画的艺术本体论一样单调平静,由“逸气说”一统河山。书法和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更加注重从视觉上呈现出来的形态之美。对于形态特征与精神内涵关系的解答,是书画理论领域的重要

7、课题,而“逸气”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以形写意。  (二)“逸气”范畴表现于人物品评领域  曹丕开始使用“逸气”一词评价刘祯的诗歌“有逸气”时,实际上也是在评价刘祯为人有逸气,因为曹丕本人就是“文品如人品”这一理论的开创者。  但是,我国古代的逸气之人,远于“逸气”一词发明之前就广泛存在了。  逸气,很早就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自觉追求的最高人格形态。《论语》中,有“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9]476孔子本人也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