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论文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论文

ID:25502770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0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论文_第1页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论文_第2页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论文_第3页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论文_第4页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论文..毕业一、意境与境界“境界”一词源于佛教,佛教所言的“境界”是:“人的六根及其所对之对象,对象可以称为法、尘、色、相、意,也可称为境。在这些名号之中,境是最虚灵的一个。作为人心的刹那逗留之地,它指心灵的某种非理性的状态,是直观或直觉。”1以空为首,让心境处于“空”的状态..毕业,排除杂念,在一刹那间得到顿悟,达到审美的精神境界,是对对象纯粹的直观。境界之“境”与“界”都是界域的意思,二者无甚分别。但是意境之“意”与“境”的差异是巨大的。“意”乃人的主观情感的体验、体悟。“境”乃客观物境,是客观外物的具体或者抽象的存在

2、。“意”与“境”的结合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意境是“意”与“物象”结合的最高状态,而不同于简单的意象叠加。意与象的结合构成含义丰富的意象,意象的集合体浑然同一的状态构成意义深远的意境。境界与意境分属不同的领域,存在着变化和差异。境界注重“空”,注重“直觉”、“直观”。意境则注重意象的集合与整体体验,是对物象群的整体把握。由此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意境是由意象发展而来,还是由禅宗发展而来?二、意境说发微《禅宗美学》认为“境界和意境作为美学史的概念,应该在禅宗起来以后,唐代才告成立。禅宗境界对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通过感性去‘证’和‘悟’精神本体。”2关于禅宗进入中

3、国与“境”的产生年代并不能说明孰先孰后的关系问题。“境”这一概念的提出确实产生于唐代,但是“境”是否产生于佛教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境”这一概念产生于佛教,但是“境”作为审美范畴却未必产生于佛教。要将概念与意义区分开来。“境”作为概念的提出只是人类对其符号化的产物。在事物概念出现之前它的意义已经存在了。如果撇开中国先秦时期出现的“意象”论去谈论“意境”,恐怕只能是空中楼阁。不错“境”的产生吸取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如刹那,直觉等思想,但是“意境”是否就是佛教之思想呢?所以境界和意境不能等同,它们分属不同的领域。“意境”的产生得益于“意象”,中国先秦关于言、象

4、、意的阐述多不胜举。“意”乃人的主观情感、思想,“象”则是客观物象,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的结合,从而产生了意象。在诗歌中产生了以物象代情感的意象模式。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了意象群,但并没有达到“意境”。只有意象之间处于和谐统一的整体之中,给人以整体直观的审美愉悦时,才能达到“意境”的状态。意境产生于意象,并以意象为基础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范畴。而“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唐以后“意境”的发展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就诗歌而言,以王维为代表的禅理诗就颇具特色。禅宗对“意境”的影响不可忽视,但就“意境”的根源来说,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禅宗。“境界”是佛教的产物,

5、它强调直观、直觉的审美状态,这是值得肯定的,是佛教产生之后对美学的巨大贡献。“境界”与“意境”仍处于不同的领域。前者作为心理状态而存在,后者则是作为审美范畴为人们所把握。概念的提出依赖于人类的语言,而语言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符号。我们研究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概念提出的时间,以此来划分某些问题的界线,如果仅限于符号上的束缚,我们很难看清问题的本质。“境”这一语言符号出现在唐代,不等于唐代之前没有“境”的作品。唐代提出“境”是人们对先前作品和当下作品提出的新的审美批评标准。事实发生在前,概念提出在后。“境”的概念在唐代的提出,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从创造和

6、接受两方面都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影响,这一点不容泯灭。但不能仅因为佛教对这一概念的提出起到促进作用,就把“意境”的本源归根于佛教,这是不妥帖的。我们把意境的源头归于意象,“象”在古典美学中的地位也是非凡的,而在佛学中常提及“相”,它与“意象”之“象”有什么关系呢?三、“象”与“相”“象”与“相”作为汉字符号而存在,使用于不同的文化领域。“相”《说文》:“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从汉字的本义来看,“相”关注的是事物客观存在的表象,而且要通过表象来关注其本质或规律。是求真的过程,是一种“理性思维”的体现。如“相貌”、“相同

7、”。“相”所蕴含的是客观事物的现实存在,人们在考察外物时是理性的选择。“象”以客观物象为依托,与客观物象有一定相似性,但不等同于客观物象。《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此乃“象”的本义。《说文解字注》:“周易传辞曰:‘象也者,像也,此谓古周易象字。’即像字之假借。”“象”不追求与客观物象完全相同,它注重一种相似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汲取、提炼出来的物象形态,包括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抽象符号。如远古人类的图腾意象,通过简单线条来勾勒图像,以此来表达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憧憬与慰藉。从审美角度讲,“象”的产生并与“意”相结合,从而构成了

8、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范畴“意象”。所以“象”不等同于“相”,“象”不是简单的完全的等同于客观物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