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脱离土地后的心理变化与调适

农民在脱离土地后的心理变化与调适

ID:19867063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7

农民在脱离土地后的心理变化与调适_第1页
农民在脱离土地后的心理变化与调适_第2页
农民在脱离土地后的心理变化与调适_第3页
农民在脱离土地后的心理变化与调适_第4页
农民在脱离土地后的心理变化与调适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民在脱离土地后的心理变化与调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民在脱离土地后的心理变化与调适  0引言  随着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面临着身份的转变。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不仅是身份上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探讨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权益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心理研究相对薄弱,理论基础和衡量指标体系有待完善[1]0.谭日辉[2]提出从就业安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促使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和社会认同,向德平等[3]认为要在社会化进程中提升失地农民的适应性,王慧博[4]分析了基本生活保障、人际交往等因素对

2、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满意度和心理的影响。目前关于农民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较多强调外在因素的影响,本调查基于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一致,着重分析农民在脱离土地后的心理变化,旨在依托农民的心理认知转变的基础上,实现农民心理适应与加强社区建设和政府保障的协同发展。  1调查方法与地点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地点选择在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夏庄街道地处城阳区与李沧区交界处,下辖50个行政村,街道有33个社区列入旧村改造名单,其中有10个社区已经开始进行旧村改造。笔者选取的3个社区,分别是正在进行旧村改造的瑞云社区

3、和已完成旧村改造的罗圈涧社区与秦家小水社区。问卷发放主要利用在夏庄街道统计中心实习的机会,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直接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访谈主要通过与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的谈话,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  2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表现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和结构性访谈的了解,失地农民在城市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失去土地引发的生存危机感、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困惑、社会交往方面的自卑感、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和生活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引发的无助感等。

4、  2.1失去土地的生存危机感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民世世代代从土地上获得生活、物质保障。失地和进城是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5].农民在没有其他收入的前提下,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生活。图1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土地被征用后的就业和生活态度呈现出很大差异。在20~30岁的年龄段中,被调查人员大多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征地持赞同支持的态度,对征地后的生活比较满意。在调查主体31~50这个年龄段中,被调查对象对土地的眷恋程度明显高于前一个年龄段,失地后的就业状况满意度相对偏低。

5、  2.2自身身份的认同困惑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6]曾把20世纪的中国形象地概括为三级两跳,即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跳跃和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跳跃。单从社会形态来讲,失地农民可以直接从农业社会跳跃到信息社会现阶段;但从现实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程度来看,大部分失地农民思想上停步在第一级,缺少对自身市民身份的认同。很多失地农民成为城市人的心理感受采取无所谓的态度[7].在对秦家小水社区的观察中发现,虽然社区居民与城市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小区,但相互之间无论是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调查发现,经济收入少、消费水平低和工作环

6、境差是失地农民认为与城市人存在差距最普遍的三个方面,现实的差距直接导致失地农民对自身城市人身份的认同。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06名调查者中,有近60%的人不认同自己的城市人身份,只有约40%的人认同自己的城市人身份。  2.3与城市居民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的自卑感在已经完成旧村改造的社区中,社区居民根据统一的规划,也大多集中居住在一起,邻里关系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与城市人交流方面却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从农村人变为城市人,他们的交往也开始具有城市社区的特点--交往的目的性增强,建立在业缘、地缘基础上的交往增多

7、。二是与城市人相比,失地农民普遍缺乏固定的生活,多从事又脏又累的工作,加重了其心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社会交往方面则体现为失地农民交往的局限性,在对其交往最多的人一项调查中发现,与失地农民交往的主要对象分别依次是亲戚朋友、邻居、老乡、工作伙伴、进城后认识的城市人(表2)。  地处商业开发秦家小水社区,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在这一社区的对比比较明显。观察发现,但是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存在明显隔阂,交往程度不高。在社区组织的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中,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扎堆现象严重,都有自己固定的交往圈,相互之间交集很少。  2.4对未来生活

8、的焦虑  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发展,农民形成了固定思维:土地是一切的基础,是得以生存的根基,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才有大展拳脚的机会[8].因此,在失去土地之后如何生存无疑成了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对失地农民的采访当中发现,当提及除了种地以外有无其他劳动技能时,得到的大多数回答是没有。在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