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位悟道者

孔子是一位悟道者

ID:20118289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8

孔子是一位悟道者  _第1页
孔子是一位悟道者  _第2页
孔子是一位悟道者  _第3页
资源描述:

《孔子是一位悟道者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是一位悟道者读了《论语》等国学著作后,总有这种感觉,历史上有很多悟道的人,象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都是内在很强大的智者。  论语开篇三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从前,在学校老师教给我们的大概是这样解释:  学习之后时常地复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有稍稍的生气,这样的人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好象孔子说话,天上句子,地下一句子,乱七八糟。而且,有几个人真的把学习的知识点反复复习了,并且觉得这是一种乐趣呢?  还好,现在,有了另外一种版本的解释,我觉得大概可以

2、这样理解:  第一句:自己的学识,在适当的时候(被采用,自己)能够去实践它,(能够用自己的学识服务社会,)不也是喜悦的事吗?第二句:(即使不能够学以致用,)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共同探讨那些彼此都感兴趣的问题,“诗向会人云”,)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第三句:(更退一步说,)即使天下的人都不能了解自己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内在足够强大,自己完全处于有意识的状态,对于别人的无意识状态,)内在也不会生发出一点点的不快,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  总感觉后面这种解释更加合理。这三句话,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可是《论语》开篇的三句话,是学而第一篇的第一段啊!他的众多弟子

3、,可不是吃素的,如果他乱讲话,怎么可能被编写在第一篇的第一段呢?显然,这是孔子的思想光芒所在,也是他(和弟子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和信念吧。  孔子以一种即世又出世的心态,最终成就了他的思想。直至今天,他的思想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智者,一位觉悟的人。  他是一个很内省、很谦虚的学者,因而成就了他的内在的足够强大!他的生命充满了智慧!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有高超的音乐鉴赏能力。《论语》记载,孔子曾从师学琴,演练《文王操》这样难度颇高的名曲,融会贯通而至精于琴道。后来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手不释卷,琴不离身。但由于

4、孔子的学说不为当时的统治者采纳,故常常处于困顿甚至危险之中。他有两次遇险,却都能做到君子坦荡荡,处于危险之中从容地弹琴论道,最终化险为夷。其中一次是在卫国的匡地,卫国人将孔子误当作仇人,团团围困。弟子们一片惊惶,孔子却若无其事,他一边悠然地弹琴,一边结合眼下的处境,向弟子们讲授“大勇”与“小勇”的道理:不避蛟龙,乃渔夫之勇;不惧猛虎,乃猎人之勇;面对死亡而毫无惧色,乃烈士之勇;处于困厄窘迫之中而能冷静地分析这是时势命运所致,临难不惧,等待转机,这才是圣人之勇。在孔子的悠悠琴声与娓娓讲述中,弟子们镇定下来。而卫国人,听到孔子弹琴后,感觉到他们的仇人决不可能弹出如此的乐曲,相见之后,终于消

5、除了误会,卫国人赔礼道歉,一路放行。  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去正确理解“孝道”,有个“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以为其子做事情不够专心,便用棍子责打。因为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由于被误打而忿忿不平,而是担心父亲为自己的身体担忧。曾参觉得自己做得很不错了,可是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假如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这可不是孝道啊。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6、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在不停地向他人学习,并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不断完善自我;而且能够清楚地看到他人的缺点,想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有的话就及时改正,从而使自己得到提升。他力求让自己处于一种完全的清醒状态,一种有选择的有意识状态,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论语·述而》中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句,大概的意思是:如果老天再给我几年时间,或五年,或十年,使我可以沉潜于大《易》之中,那么我几乎可以做到不犯大的错误了吧。体现着孔子对《易》的理解,也反映出孔子日新参省的精神。  孔子还谈论到人们处于贫穷与富裕的时候,

7、应当如何处世的问题。孔子的弟子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大意是这样:子贡问老师:“如果一个贫穷的人,但却不去巴结奉承他人;富有的人却不傲慢自大。这样做人,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还算是不错吧!但是还比不上‘处于贫穷的境况下,能够内在满足喜悦;处于富贵的境况下,能够做到谦和有礼’的那种。”  孔子认为:贫穷时不奉承他人,富贵时不欺侮他人,还不是最好的;如果贫穷时,自得其乐;富贵时,谦和有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