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周游”列国吗?

孔子是“周游”列国吗?

ID:31292151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8

孔子是“周游”列国吗?_第1页
孔子是“周游”列国吗?_第2页
孔子是“周游”列国吗?_第3页
孔子是“周游”列国吗?_第4页
孔子是“周游”列国吗?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是“周游”列国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教育思想的重新解读  摘要:孔子的思想内容繁杂涉及广博但没有系统的论述,因此很难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想从整体上把握孔子的思想具有很高的难度。应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思想,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逻辑学方面的全新解读,使它在形式与内容上统一,从而更容易在整体上把握和理解。  关键词:人性;教育;思想;逻辑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38-02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并贯穿在《论语》之中。然而《论语》的内容编排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一部分学者认为《论语》的编排毫无逻辑性可言

2、,这部分学者往往从某一个方面或“仁”或“为政”或“孝悌”来论述问题,从而忽略了这些概念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的本来意义,机械地将孔子的思想肢解成了一个个彼此孤立的“浮岛”。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论语》有它内在逻辑性并试图论证出这一逻辑结构,但是没有一个学者的论证是令人完全信服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逻辑严密、脉络清晰并且与雅斯贝尔斯世界“轴心期”的先哲一样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本文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来论证这一观点。  一、政治理想:孔子教育的动机7  孔子三岁丧父,家庭生活贫困,对于这一时期的状况他亲身体会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3、,思索如何解决与平息纷乱的社会矛盾成为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蔡先金所言:“孔子生活于雅斯贝尔斯所谓的世界‘轴心期’,在这个时期,世界发生了一次人类自我‘大觉醒’,或称之为‘哲学突破’,产生了一大批人类思想家。孔子恰逢其时,代表整个东方思考人类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的问题,成为东方的圣人、世界的智者。”[1]在不断地思索中,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他政治理想。  孔子政治理想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治乱阶段,针对的是当前的社会现状;然后治世阶段,是在平复社会动乱以后把社会建设成什么样。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们的战争已经从“彬彬有礼”的争霸战演化到了野蛮残忍的吞并战,

4、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更加尖锐。平定当时的乱世,安定社会秩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成为孔子政治理想的第一步,即首先实现“平天下”。他的治世理想是在他治乱理想实现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一理想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想国”似的伟大构想,《孔子家语?礼运》篇对这一理想描述如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谓之大同。”孔子的政治理想立足现实、立意高远,然而仅凭他一人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他希望通过培养人才来传播他的思想主张并逐渐实现理想。孔子心目中对人才有着一套标准,如《论语?宪问》有孔子关于人才的一段论述: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5、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7  孔子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智慧、道德、勇敢还要有高度的文艺境界与礼教修养,这种要求无疑是苛刻的。然而当我们了解到孔子的大同理想,这一切都有了很好的解释,这些都是他为了实现“大同理想”而定的人才标准。  孔子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才标准都有了充分考虑之后,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孔子选择了教育。站在当代的视角来看,用教育来培养人才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能忘记春秋时期受教育权利还是掌握在上层统治阶级手里的,大多数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

6、孔子这一想法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社会动荡已经是社会各阶层的普遍状况,上至周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各阶层的矛盾都需要人去调和平息,人才的需要量大增。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通过“广开私学”:只有打破“学在官府,民间无学”的教育局面才能扩大培养人才的范围,才能多出快出治国安邦之人才,才能“治国”;也只有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平民才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一些社会矛盾,最终达到“平天下”。  二、人性论:孔子教育的理论基础  孔子希望通过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从而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然而他是如何做出这一选择的?换句话说,他为什么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培

7、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源于孔子对人性独特的看法。孔子对人性有着清晰的洞察与深刻而正确的认识,这与他少年贫困的生活与“十五而立志于学”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基于这一看法,孔子进而认为“性近而不同,习远而可趋”,其教育思想体系正是建构在这种人性论上的。“性”7指人的天赋本性,是先天所具有的性格、习气、本质等等,孔子对于人性没有明说是善是恶,但却指出它会受到后天的影响而向善与恶这两个方面发展。  基于这一人性论,孔子做出了三个方面的选择:首先,人既然会通过后天的影响而发生秉性上的改变,那么自然可以通过教育这一独特的

8、“后天影响”将人的秉性向好的方向引导,这种引导的结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