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大团圆结局及成因浅析

“三言”“二拍”中大团圆结局及成因浅析

ID:20251879

大小:73.4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0

“三言”“二拍”中大团圆结局及成因浅析_第1页
“三言”“二拍”中大团圆结局及成因浅析_第2页
“三言”“二拍”中大团圆结局及成因浅析_第3页
“三言”“二拍”中大团圆结局及成因浅析_第4页
“三言”“二拍”中大团圆结局及成因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言”“二拍”中大团圆结局及成因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言”“二拍”中大团圆结局及成因浅析【摘要】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是其中的典型特例。究其原因,可以从推及各个角度,本文拟从社会文化心理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三言”;“二拍”;大团圆;社会文化心理【中途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等多以大团圆为结局。作为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我们发现,“三言”、“二拍”中有相当一部分小说以大团圆为结局。大致看来,这样结局的小说分为三种

2、类型:一心向善必有善报的大团圆、恶有恶报死得其所的大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宄其成因,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拟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进行浅显探究。、“三言”、“二拍”中大团圆结局的几个类型一般说来,“三言”、“二拍”中的大团圆结局包括一心向善必有善报的大团圆、恶有恶报死得其所的大团圆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三种。(一)一心向善必有善报的大团这一类大团圆结局的小说很明显受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劝善惩恶”具有强烈的伦理教化色彩。儒家强调以“善”为本,以“至善”作为人生最好的修行目标。这样的

3、思想观念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三言”、“二拍”中的一心向善必有善报的大团圆结局小说正是从这样文化土壤中产生的。这类小说意在鼓励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行善,因为只要行善就能使自己和家人得到最终的幸福。《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椽居郎署》中顾提控在江家危难时出手襄助,江家感恩将女儿爱娘与之做妾,顾提控又待之以礼,将爱娘送回;后来爱娘嫁于韩侍郎成为相国夫部官员,且三子都读书登科。作者在小说最后明确写道:“所以奉劝世间行善,原来是积来自家用的。”人,又感ylb、报,最终顾提控得韩侍郎举荐,成为礼(二)恶有恶报死得其所的大团这一类大团圆结局的小说深受佛教思想中“因果报应

4、”的影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这种理念的世俗化解释。这种因果报应观念在我国话本小说这样文学题材中影响最大。从唐代的俗讲话本小说到宋代的话本小说,再到冯梦龙的“三言”,凌?初的“二拍”都显示了这种“因果”、“惩恶”的倾向。应该说,这种倾向是佛教思想在历代小说中的传承。在这种思想倾向的支撑下,人们相信好人最终好结局,恶人最终会受到惩罚,即使不能受到现世报,那么在来世也终逃脱不了报应。在恶人受到报应之后,小说便产生了人们期待中的大团圆结局。《满少卿饥附饱扬焦文姬生仇死报》讲这样一个故事:满少卿在落难时得焦大郎搭救,并娶大郎爱女为妻;满少卿高中之后,焦大郎又几乎散尽

5、家财让他选官,岂知选官之后将妻子丈人抛于脑后,另娶妻室。焦文姬含恨而死,从阴府回来将满文卿命索去。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以两句诗对该故事作了评价:“痴心女子负心汗,谁道阴中有判断!”直接宣扬了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三言”、“二拍”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的小说也占据了一定的数量,这类的小说显然受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精神中“的影响。郑传寅先生《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民俗学解读》一文中认为: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象征’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象征社会秩序和行为象征理想的人格??满”不仅仅是潜在的民俗心理,也是一股强大的艺术精

6、神。它制约着艺术创作和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君子外圆而内方艺术欣赏,“三言”、“二拍”小说中的“大团圆”结局就是这一艺术精神的积淀。《卖油朗独占花魁》中卖油郎秦重爱上美丽的花魁娘子莘瑶琴,他用自己辛苦积攒起来的钱去亲近她。起初花魁并没有对他一见钟情,而是由于秦重“又忠厚”、“又老实”和对她体贴入微的照顾,才让她产生好感,主动提出嫁于秦重的要求,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其他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李将军错认舅》等都是这样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的小说、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看“三言”、“二拍”中的中国人大团圆情结社会文化心理又包括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对创作者和受

7、众心理的影响的几个方面。俄国美学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认为,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和文学趣味中表现着社会的心理;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三言”、“二拍”中的大团结局正是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宗教观念、民族欣赏心理和审美追求中,有着自身产生的文化土壤。(一)从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角度看1、“天人合一”、“乐天知命”的哲学观。我们从远古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中可以窥出“人定胜天”的活泼乐观的精神。这种乐天的精神很明显地反映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正如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第三章开篇所提:“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

8、之戏曲小说,无往而著此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