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舆论与学术个体——王铭铭事件前后

媒介舆论与学术个体——王铭铭事件前后

ID:20316081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2

媒介舆论与学术个体——王铭铭事件前后_第1页
媒介舆论与学术个体——王铭铭事件前后_第2页
媒介舆论与学术个体——王铭铭事件前后_第3页
资源描述:

《媒介舆论与学术个体——王铭铭事件前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媒介舆论与学术个体——王铭铭事件前后人们不得不震惊于媒介舆论地震般的巨大威力。自北大王铭铭事件被新闻界曝光以来,社会报刊乃至X上讨论都在迅速地传递着这一消息。借助于现代媒介,人们不仅发泄着对学术腐败的愤恨,也有人试图传达一点人性化的同情和安慰。还有一批法官般庄严的从事学术打假工作的正义者们,更是意气风发,义正辞严,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们有维护真理的金字招牌,更有媒介威势的凭借……这些各具形态的批评,无论出于什么用心,在被极度强化的媒介舆论的声浪中,一切都已变形,失控的舆论之潮自天边涌来,早已卷走了任何

2、理性的声音和可能仅存的些许道德良知。  在这种时刻,恐怕很少有人去想象曾经辉煌学界,而且也确有实力的当事人王铭铭内心的承受限度。在铺天盖地的讨论声浪里,人们是否冷静下来想过,这种对个体残暴侵害的一幕,与文革大批判的非人性效果何其相似类尔。来自北大的X上消息,不少人称这种媒介舆论为“绞肉机”。当事人王铭铭教授在这架无形的“绞肉机”面前只是一种悲哀的沉默。但分明有种被绞动心灵而扭曲的痛苦。  这个事件早已超出了王铭铭事件本身了,而演化为一个难为人所左右的媒介事件。通过现代媒介化的传达,一切舆论似乎被媒介神奇

3、般地扩大了。虽然冷静下来回想一下,这些讨论乃至各执一端的观点也很平常很简单,不出人的意料之外;如果仅在学界之内进行争鸣或许并不会酿成如此巨大的影响,人们只会平平淡淡地面对它,就像面对平平淡淡的任何事情,但经过媒介的扩散,它在影响的力度上已非是学界范畴的一般讨论所能比拟的。在王铭铭事件被媒介传播的时候,这个来本就很客观的事件其实已经在许多方面引起了微妙的变化,从而引起了社会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而事件一经媒介传输,表明信息已向社会散布,其后的反响与运作恐非一般人所能控制和把握的。媒介自身形成的巨大社会效应

4、,借助于民主形态召唤的强大社会批判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可摧毁和瓦解任何批判对象。  在此,我不禁回想起西方当代思想家关于媒介理论所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媒介到底是民主声音的传声筒,还是专制权威的工具。其实,媒介的中性客观立场似乎足以表明其可以承担民主之使命,但它使用不当甚或沦为愚昧的工具时则无形中成为残酷的“绞肉机”。当媒介的民主功能发挥到极致时,它也许正好在履行专制的意旨。所以,我坚持认为,媒介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民主的,又是非民主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具有专断性,事实上它又具有颠覆专制之功能。它集这两个极

5、端矛盾的悖论性质于一身,必须由一种更为理性化的东西予以限制,否则它将经常面临一种媒介行为的失控状态。  随着当代生活中媒介运用范围的日益扩大,不少有识之士早已对媒介对文化学术领域的严重干扰提出过郑重警示。这种反映当然没有忽略媒介化运作在当代生活中巨大的文化播散之功能,问题的真正所在乃是媒介化运作本身的文化学术界有一种影响其独立品性的极大危害。它会将超越世俗社会的文化学术领域越来越变成一个日益市场化的闹市区,从而改变其价值秩序和精神本位。就我的记忆所及,文化批评界的陈思和、肖云儒等先生就写过文章,批评文学

6、艺术界的批评媒介化问题,他们的确很早就敏感地意识到在文化学术界这片清静之地,保持相对独立以及远离媒介化运作的价值意义,更明确指出了这种彻底敞开的媒介化运作会给以终极关怀为其价值理念的文化学术界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危害。  面对王铭铭事件,已有不少人痛感文化学术界的浮躁气象。朱熹曾说:“圣人言语,一步是一步。近来一种议论,只是跳踯。初则两三步做一步,甚则十数步作一步,又甚则千百步作一步。所以学之者皆颠狂”。(《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浮躁源于学之入俗,失去了原有的追求真知的精神目标。当代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一

7、句话则更是让人回味再三,他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郑朝宗先生释云:“什么叫‘俗学’?依我的理解,就是庸俗化了的‘显学’。”其实,钱钟书先生所谈及的学问之理想境界以及其超功利指向,确为一种至高的生命精神境界,它是大学问家成功的基础,那些沦入尘俗,即使成为“显学”,因为其浮躁凌厉,追风逐浪也势必丧失学术的自身操守和品位。这对我们这个日益被媒介化运作侵扰的学术圈的每一个人(包括王铭铭先生)来说,未免不是没有一种警世作用吧。  拉拉杂杂说到这里,我还是回到王铭铭

8、事件本身上来。王铭铭先生应该属于当代中国人文社科界中颇有创造潜力的那一类,这一点并不因为这个事件的性质而改变。让人困思不解的是就连如此前沿的人物,也容易在急功尽利中放弃自己的学术言说能力而让一个或许并不比自己高明多少的哈维兰先生替自己作学术发言,由此可见媒介化时代学术精神的独立自足品格已被侵害到何种程度,对王铭铭事件的讨论乃至批评不仅相当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是应该在学术界内进行,这样更能保证学术争鸣的有效性,避免其消极影响。我清楚地记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