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ID:20378620

大小:4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1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1页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2页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3页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4页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材说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幅较长,语言生动,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学习目标】      1、介绍语言文化常识,例如古代名与字、“晳”字的写法等。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读懂篇章大意,过好语言难关。   3、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吾与点也”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难点所在。【教学内容】   一、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地位和影响   1、结合学生实际简单介绍孔子思想及《论语》对中国人生活与

2、思想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以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

3、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中的“子”特称孔子。    二、解题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

4、而评。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虚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循循善诱。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三、分析课文   朗读标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个标题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取首章前面二三个字作篇名,没有

5、实际意义。本文题目是编者加的。侍坐,即陪长者聊天。   首先,看看这四个人的排列顺序。朱熹说:“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以齿为序”,即按照年龄从大到小排列。中国古代很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所谓孝悌,孝即孝敬父母长辈,悌即尊重兄长。其次,看这里的名字,与孔子对他们的称呼不同。这里称字,而孔子称呼其名。对一个人直呼其名和称呼其字,包含了古代人的文化观。   中国古代做官的人,以及知识分子,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某些联系。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

6、意思;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由,所走的路;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对,例如:曾点,字晳,点,小黑点也,皙,肤色洁白之意;韩愈,字退之。有的名与字的意义有文化上或事理上的联系,例如:孔子,固其母曾去尼丘山向神祈祷,才怀了孕生下孔子,又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给他取名丘,字仲尼;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须先“求”才能“有”;公西赤,字子华,赤,红色,华,花也。   长辈或上级对晚辈或下级,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或下级对长辈或上级,则只能称其字,这就是为尊者讳。课文里,孔子分别称呼他的

7、四位弟子为“由”、“求”、“赤”、“点”,即直呼其名,而本文的笔者在写作时却称其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即称其字。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再次,看曾晳的“晳”字是怎么写的。   晳,从析从日。人教版2006年的版本写作“皙”(从析从白),2008年的版本改成了“晳(从析从日)”。是印刷错误吗?这两个字究竟哪个是正确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从深圳大学图书馆查找了许多资料,结果发现:现行图书中有关

8、曾晳的“晳”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析从白的“皙”,例如于丹的《论语心得》等一般通俗读物中都写作“皙”;一种是从析从日的“晳”,例如杨树达、南怀瑾、李泽厚等人的著作,王力的《古代汉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的图书,以及台湾的《国学基本教材》都写作“晳”。其实,“晳”与“皙”这两个字不是异体字,意义上也没有相通之处(皙,是皮肤白的意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