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和阅读理解

提问和阅读理解

ID:20443076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1

提问和阅读理解_第1页
提问和阅读理解_第2页
提问和阅读理解_第3页
提问和阅读理解_第4页
资源描述:

《提问和阅读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问和阅读理解

2、第1内容显示中lunal>[]赵平[内容],达到双方的视界融合。理解的标准则是“解释学循环”:所有部分和整体的和谐。教师的提问是导读。提问设计应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做到系统性、层次性、恰当性,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双重建构”,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众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离不开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运用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呢?本人认为,要研究阅读教学如何提问,首先要探讨何以要提问。作为一种教法,提问

3、是师生课堂会话的方式。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属“语用”范畴,提问时使用的问句属“语形”范畴,而问句中包含的问题属“语义”范畴。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智力活动的起点在发现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科学发现的模式就是:“问题(1)——假设(猜测)——验证——问题(2)”。因此,问题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开发智力的钥匙。布鲁纳的“发现法”,第一步设卡,即让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发现问题;第二步设法,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框架或认识结构,在教师点拔下试作解答;第三步验证,如果解答正确,也即动用旧框架同化了新信息

4、,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的框架,如果错了则帮助学生调整或转换旧框架,形成新框架;第四步小结,即反馈、总结。认识心理学中的“SQ4R阅读方法”,首先是预习或概观,在此基础上即是“提问”,然后精读(阅读、思考),最后是复述和复习,以加深记忆;其主要特征就在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化的加工。阅读理解有不同层次。章熊先生分为:(1)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解(通过信息加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4)创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问题,

5、提出新见解)。按章先生的意见,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应以一、二两项为本(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之选》。)。理解的层次不同,问题的层面和提问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级使用的谈话法适用于复述性理解,提出反常问题,克服学生思维定势使用于创造性理解。本人认为,狭义的理解应指“解释性理解”,是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也是阅读智力活动的核心,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创造、应用都以此为基础。西方解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论与方法或哲学,有助于探讨“解释性理解”的本质。解释学认为,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

6、对话、交流。伽达默尔说:“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而“问题的重建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提问,这种重建可以把本文意义理解为其回答”,“我们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本文讲话”(注:《哲学译丛》1986年第三期。)。作为接受者总是以提问者身份出现,而作为本文则以对答者身份出现,双方建立起问答的伙伴关系;而理解就是通过对话、问答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是一个从已有知识框架出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读者不断从自己已有视界出发,进入本文的视界,形成一个

7、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视界,具有新的可能性。达到理解的标准就是解释学家所说的“解释学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解释学循环”有两层意思:(一)古典解释学认为,作品自身作为整体包括意义、风格、结构等,作品的各部分诸如章节、词句等,必须放在这个整体中才获得理解与意义;而作品相对于产生它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而言,又是这一文化背景的部分,作品必须放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的整体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对这一层次的“解释学循环”,钱钟书先生表述得最为清楚:“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

8、然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祗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或并须晓会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注: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出版。)(二)当代解释学认为,更重要的是解释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识框架)形成的视野(整体)与作品(部分)

9、的关系。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是向本文敞开的倾向性,在已有框架引导下进行理解活动,同时也在理解活动中受到检验、调整、修正,使本文的意义显现出来,因此理解决不是消极地复制本文,而是一种“生产性”、“构成性”的努力。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永远是由整体(读者的前理解)运动到部分(作品),又回到整体(读者所达到的新的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