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

ID:20542437

大小:7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12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_第1页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_第2页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_第3页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_第4页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生態美学是1990年代以来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针对当前全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环境危机,中国生态美学的倡导者、建构者应对时代的需要,主张转变、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并借鉴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将美学与自然科学(主要是生态学)有机融合,建立以生态关联为中心的新美学。生态美学的产生基于这样一个人类实践的事实:在我们的当代,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能力,第一次超越了生态系统自净与再循环的平衡,引起了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反噬。生态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向人类显现了它自身整体生命目的的存在。

2、这种现象,构成了人与自然关系转折性的临界点,除了此前“杞人忧天”的感性预测,是人类从未真正遭遇过的现实。生态问题、生态美学确是从人类实践与升华中而来,但是,在这一人与自然关系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之后,它又成为了实践不可或缺的前提。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西方提出“环境美学”,中国推崇“生态美学”。曾繁仁等学者认为“生态美学”概念的优势在于能继承与发扬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在新的基础上更新、转化优秀的前生态文化资源,有利于世界美学建设中中国话语的建立。伯林特等西方学者认为“环境美学”概念目的更明确,更重视对于生

3、态问题的干预性、生态修复的公共性、介入性。二者虽然角度不同,但均是解决当前生态危机不可缺少的层面。生态美学不但需要建立形而上的玄思,同时也应该成为一门实践性、参与性很强的美学,从情感层面、意识层面、物质实践方面,改变观念,切入时代,融于建设。本文将以生态整体观的变革为前提,讨论生态审美与生态实践的关联。一、生态整体观、自然目的性的凸显与生态美学的独立性在我们的时代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尚未受到工业化时代的考验,人类的欲望即便膨胀,也未能超越自然承受与自净的范围。生态整体观的提出,则是在人类真实地面临危及整体

4、生存的前提之下。由此,划分了传统自然美与生态美的界线与差别。自1923年,利奥波德从生态学的视角,率先提出“大地共同体”的生态整体观,“一件事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完整性、稳定性、完美性时,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1]此后,经由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生态世界观”,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汉斯·萨克塞的生态哲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袁鼎生的生态整生论美学等。生态整体观突破了人类绝对中心的幻想,确立了生态美学研究对象的独立性与开创性,成为环境科学、深层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

5、的基础。在以往人类中心、工具理性的视野中,自然属于“规律”,人类属于“目的”,自然是没有生命的供人类利用的工具。生态整体观划分了人类目的的界限,同时,通过对于人类质变性的反噬的影响,凸显了从前隐在的“目的性”。“目的”一词,源自古希腊文的“telos”,意为终点、终结,指客体行为的必然趋向和最终要达到的状态。从苏格拉底到康德,均用“目的”的概念区分人与自然。1954年,为生物学研究的需要,C.S.Pittendrish首次提出“目的性”一词,专指某一客体或系统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作为有效的因果原理,强调

6、定向性目的的识别与描述,而又不含有信奉亚里士多德目的派的意味,如果一切指向目标的系统都由某个其它术语,如目的性(teleonomy)来表示,那么生物学长期以来的混乱将会得到完全清除。”[2]当前,尽管各位倡导者在具体研究中观点并不一致,但大多数的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均赞同“目的性”的概念,并将他与结构、系统、程序、反馈等概念有机结合,做出新的诠释。自组织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地学、生态学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等科学方法与基本精神,以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辨证思维,共同构成

7、X络共进的当代生态内涵、命题与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自然“目的”新的特质,确认了生态系统外在于人类,具备自我生成、目标指向、活力反馈等生命的意义。到目前为止,这一生态他者仍将人类包含其中,构成对人类的客观主动性,约束和促进着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构成关联着人类目的,又具备特殊独立性的“客体目的”。这一自然生态客体目的具有与人类目的相冲突的异质性,而这一异质性构成了对人类实践的介入与制约,同时也构成了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独有的研究对象,并具有不同以往的特殊性、排他性。生态危机的发生正在于人类目的与自

8、然目的的尖锐冲突。在这一冲突与斗争中,自然永恒存在,而人类永远不会成为随心所欲的获胜者。这一人类目的有限性的存在,确认了生态研究、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独立合法性。在研究中,必然引入生态整体的研究方法,确认生态他者的价值独立、多级共生,在物质与精神生产的实践中自觉将人类目的与生态他者目的相统一,相对遵循自然与绝对遵循自然相统一。比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控制人与自然生产的协调,既消除以往因人口过剩,物质有限的背景下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