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言”之道,品“文”之美

悟“言”之道,品“文”之美

ID:20994456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8

悟“言”之道,品“文”之美  _第1页
悟“言”之道,品“文”之美  _第2页
悟“言”之道,品“文”之美  _第3页
资源描述:

《悟“言”之道,品“文”之美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悟“言”之道,品“文”之美【摘要】文章探究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艺术,强调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并适当补充调整史传文教学内容,探讨文言知识规律,品悟文学之美。【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误区“文”“言”关系有人说,如今学文言文正如煤的形成,无论学生付出多少,得到的只是一小块。有人说,文言文如一门晦涩难懂的“外语”。有人说,如今已是网络时代,文言早已是明日黄花,学它甚用?……这次第,怎一个“难”字了得?是的,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误区。镜头一:先生在讲台上摇头晃脑总结“之乎者也,因为所以”的用法,整个课堂俨然成了大学的“古代汉语”,而今人——学生们却昏昏

2、欲睡,恹恹欲逃。实在苦煞!镜头二:教师口若悬河地大谈文言文结构之精巧,文法之多彩,内容之深刻,而学生却一片茫然,书上一片空白。原来教师在学生未扫清文字障碍时就架空了大谈文法。实在难煞!而语文教学不应成为让学生倍感痛苦的事,语文教师也应深刻地反思和执着地探索,高中文言文到底如何去教?我认为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永远不忘终极的人性,不忘对社会的关怀,不忘用人文精神来驾驭“技术理性”。而深度语文的追求便是径由思,抵达诗。“思”是每一堂课上得扎扎实实,调动了思维,触动了灵魂,而“诗”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每个人有价值、有意义、有尊严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虽然文言文教学

3、似乎与深度语文的联系不大,但实际只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它也能给人带来享受和收获。经过几年的摸索、实验,我总结了一些有实效的方法。文言文一般要花三课时,其中两课时花在背诵和解决字词上,一课时讨论课文内容。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熟悉课文,让他们花15~20分钟朗读课文,期间对字词的问题给予提醒和纠正,并要求他们在学习古文期间,抽出一定量的时间来背诵。接下来的25~30分钟,要求学生当堂笔译课文,不允许他们借助任何参考书,只允许借助词典和而高中史传文的文言文教学更能体现正确处理“文”与“言”关系的重要性。人到高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为了那心中的梦而行色

4、匆匆。而学生似乎陷入“多做题就能拿分”的误区,在语文教学方面,由于很早就进行高考考题复习,所以师生大多关注各类练习及试卷,而忽略老教材高中第六册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第六册的文言文单元,其实对学生文言文考点的复习影响尤深,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认真地学习、研究,受益匪浅。因此,我在复习时补充了这个单元的内容。第六册选文为《史传》的三篇文章和一篇反映司马迁真实心迹的《报任安书》。而高考文言文材料,史传文一直是传统内容和重点内容,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典范的史传文的特点,想必编者也是基于此点来安排的吧?而《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我们

5、用敬仰的目光与虔诚的心灵去靠近它,理解它,深入到司马迁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丰富的感情,是必须的。所以,没有任何理由不认真去阅读和研究这个单元。在沿用往昔有效的教学安排的同时,又要灵活安排。我想先让学生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于是先让学生阅读此单元后的一篇文章《司马迁与史记>》,让学生找出《史记》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之具体体现。有了整体了解后,我没有按单元选文的顺序去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选文的难易程度,大胆地进行了调整。先学习浅显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而最后学习的是颇难理解的《报任安书》。而在具体

6、教学时,又要灵活而巧妙地设计选文的重难点和对教材要有深入的挖掘。如《屈原列传》,我就大胆地抛弃传统的全文式教学,而只选取第三段和倒数第二段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其余内容则让学生课后阅读;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扫清文字障碍后,引导学生体味文章塑造人物时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品味细节之美和言行的作用,让文言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虽然,高三第六册文言文只有四篇文章,但要把它们和高考复习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这四篇文章,归纳文言知识点的用法和含义时,要提醒学生掌握应试技巧。(1)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

7、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2)要有句位感。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起不同的作用,比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用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3)注意做词法、句法分析。比如“以”用于名词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而在表行为的动词前,一般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4)分清虚实,审视语气。文言虚词大多是以实词借用或虚词虚化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要准确弄懂词义及用法,就要先分清这个词在具体语境中是虚词还是实词。有的虚词只是起表达语气的作用,因此要认真审视句子和语气。掌握了这些技巧后,再

8、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课内重点篇目、重要语段熟悉大纲规定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